|
本帖最后由 筱冰 于 2011-5-11 12:45 编辑
凸显人文风情的加德满都谷地
--尼泊尔之旅散记之一
2010年12月6日至12月16日,我随北京中国数码摄影家协会主席李济山尼泊尔风光风情航拍摄影团,赴尼泊尔加德满都、博卡拉、奇特旺拍摄。
我们一行20人于下午北京时间15:30相继至广州白云机场7号国际厅集合,18:30准点起飞。经过4小时行程,安抵加德满都机场。尼泊尔导游弟纳斯接机、献花,当地时间23:30入住加德满都三星级宾馆。
因电力紧张,加德满都每天轮流停电几小时,对充电需安排好,临行前李老师关照大家带上转换插头,照明电宾馆自发电、蜡烛。
北京时间与当地时间时差2小时15分左右,在尼泊尔以当地时间为准。
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是一个静倚在喜马拉雅群峰南麓山脚下,充满传奇与魅惑的宗教小国。
今日的加德满都,各式寺庙之多,几已举世无匹。由这些寺院佛塔组成的神秘色彩,以及大大小小各式祭典节庆所呈现出的人文风情,再加上数百年积累的尼瓦建筑艺术,终使加德满都受到国际的重视,于1979年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列。
加德满都谷地,面积145391平方公里,尼泊尔全境人口约有2642万(2006年7月统计),而首都人口约70.19万(2001年数字)。全境共有几十个种族,以尼瓦人及雪巴人较富盛名。以尼泊尔语为官方话,其它还有尼瓦语、印度语、藏语等等。90%以上信仰印度教,但印度教与佛教又相融合。
尼泊尔境内拥有加德满都谷地、佛陀出生地蓝毗尼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奇特旺国家公园、萨加玛塔湿地公园两处世界自然遗产。我除了蓝毗尼释加牟尼出生地没去,此次去了三处。听上去,数量不多,但加德满都谷地,涵盖的范围极广,其地处中、印两大古文明的交汇处,在其20公里范围内就有七处宗教古迹群,其中包括古王宫所在地,共有将近130处庙宇、浴池、花园、佛塔等。谷地文化遗产集中在加德满都、帕坦、巴德岗三大古都,它们都建于马拉王朝,三大王宫前的广场都称杜巴广场。都是世界文化遗产。
观光了尼泊尔的世界文化、自然遗产,我更深地理解了前几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官员提出将我国江南乌镇、南浔、西塘、周庄、同里、甪直六处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12月7日上午,我们即赴加德满都郊区一农村拍摄,我们一路渐行,一路拍摄,好在李老师景点熟门熟路,到了村庄后,大家各自选择心中的捕捉瞬间,尽情拍摄。尼泊尔人真纯朴、厚道。村里一下子来了二十位摄影人,长枪短炮,个个笑脸相迎。当我们声声“纳玛斯特”(尼泊尔语意你好),双手合十,他们亦以双手合十予以回报,声声“纳玛斯特”,且用中国话“您好”予以回应,显得格外友好、亲昵。这里的村民,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我感动,尼泊尔妇女很辛劳,都在干着农活,翻晒稻谷、剥玉米,许多男人反倒非常休闲,端坐、围坐村中闲聊、打朴克,全村人与人,人与动物,处处和谐,还有不管男、女、小孩,亦常见在路边自来水旁冲凉、冼澡。尽管城市表面垃圾成堆,感觉挺脏、乱、差,但包括农村、宾馆在内的卫生间都打扫得非常洁净。实在令我不可思议。
离开郊区农村,来到黄金门庙拍摄。庙内参与活动的教徒发自内心的真心、虔诚,令我感动非常。
12:40时,回到加德满都市区。
下午,即去世界文化遗产帕苏帕堤寺(又称烧尸庙)拍摄。
帕苏帕堤寺(Pashupatinath),“帕苏”意为“众生”,“帕堤”是“主”的意思。该寺于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公元5世纪始建,供奉破坏之神湿婆(Shiva),作为世界上最神圣的印度教圣地之一。1500年来,前来帕苏帕堤寺神庙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对它感兴趣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这里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印度教徒的火葬场面。 神庙占地260公顷。主体建筑是一个四边对称、双重檐斜坡大屋顶的尼泊尔式塔庙。周围环绕的许多小寺与主体建筑形成“众星拱月”之势。金色屋顶、银色房间、以及装饰精美的木雕浮图,使整个建筑群典雅华丽。帕斯帕提纳神庙在加德满都市中心以东约五公里处。
流经帕苏帕堤寺神庙前的巴格马蒂河(Bagmati River)被称为「尼泊尔的恒河」。
帕苏帕提寺和寺前的巴格马蒂河(小恒河)是印度教徒的火葬场所。巴格马蒂河是尼泊尔人生命流转的渡口。在尼泊尔人心目中它是最圣洁的河,因为它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往南流和印度教的圣河——恒河相汇。
但亲临小恒河,见到其的脏、乱、差,实在令我吃惊,心中那条美好、洁净闻名的小恒河顿时荡然无存。
巴格马蒂河上的一座石孔桥将火葬场分成两部分,桥南的火葬场有十个水泥砌成的平台,是专供印度教平民使用的葬台。桥北的火葬场有两个同样的平台,是印度教贵族使用的葬台。在印度教徒眼里,人的生命来自“天、地、水、火、土”五种元素,对死者进行火葬,将骨灰撒入水中,变为泥土,交给大地、上天,这样就又把这五种元素交还给了生命。
送葬的仪式也有严格的程序,首先逝者的亲属要在帕斯帕提寺内进行一系列的宗教活动,日落时分,将用黄色的丝绸包裹好的遗体,由亲属抬着送到桥北的河边码头上,用圣洁的河水清洗遗体的头和脚,最后在黄丝绸周围放上无数鲜花制成的花环和各种香料。由死者的男亲属抬着遗体顺时针绕火葬台三圈,将遗体放在架好木柴的火葬台上,由男性亲属点燃木柴,一般经过二个小时的燃烧,火葬台上只剩下木炭和骨灰。教徒们将木炭和骨灰全部推进巴格马蒂河,让逝者的骨灰和灵魂沿着巴格马蒂河最终流入印度的恒河。
按规定,帕苏帕提寺(PashupatiNath Temple)是尼泊尔人轮回的地方,那里的河岸上24小时焚化遗体,只允许印度教徒进入,但我们购票后,恁门票、护照,还是获淮进内拍摄了。
当我们进入寺庙后,正好有两家在办理丧事,两个多小时,正好拍到了两名逝者火葬的全过程,见证了此世上难得一见的火葬场面。我从中感悟到,在中国,死亡以黑白二色为象征,生死离别表现为一种天人永隔的悲痛。而在尼泊尔,整个送葬和火葬的过程中,没有听到生者的哀哭声,只有鲜花和默默的祭奠,一个一个的躯体在亲人点燃的木柴中燃烧,化成一缕缕青烟飘散。窃以为,尼泊尔印度教教徒们之所以能平静地对待生死,相信因为在他们看来,死是对生的解脱,是从人世苦海走入极乐天堂。
在拍摄时,遇到了苦行僧,当我们很有礼貌地提出想拍摄他们的请求时,他们非常配合,根据弟那斯导游事前的提醒,每人付了100卢比的小费,值!
苦行僧也叫禁欲者或苦行修道者,在印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印度教把人的一生分成净行期、居家期、修行期和苦行期四大阶段。他们一般经历了学业、工作以及成家立业等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并在子女长大成人后,就离家出走,去做自己想做或应该做的事情-----充当神的使者,或神的仆从。他们中多数是看破红尘的穷人,但也有中产阶级、百万富翁乃至达官显贵,他们在进入苦行期后,一朝顿悟,便散尽万贯家财,远离年迈的父母和相伴多年的妻子儿女,有的甚至不与亲戚朋友道别,就背着简单的行囊,悄然向深山进发,找到自己心仪的精神领袖,拜在他的门下,从此过着居无定所、漂泊流浪的生活。
在尼泊尔苦行僧被叫做Baba,意思是“圣人”。他们被看成是来凡尘普度众生的“神的使者”,受到人们的尊重。
帕坦,尼语的意思是“商业城”,又名拉利特普尔,意为“艺术之城”。是三个古城里历史最为悠久的,建于公元299年,距加德满都约8公里,仅一河之隔。位于巴格马提河畔,是加德满都河谷古代商业中心,它也被视为最古老的佛教城之一,还是木雕和金属雕刻手工艺中心。传说帕坦因有四座阿育王时代的佛塔,因而其被视作世上最古老的佛教城市。
加德满都几乎所有的庙都是出自帕坦人之手,故而帕坦被誉为“精致艺术之城”。
在杜巴广场,到处可见星罗棋布的尼瓦尔式的庙宇,据说有600多座佛塔,分布在帕坦的街头巷尾,其中最具典型代表的多重式屋顶寺庙就多达55座。装饰在木头斜撑柱上的雕刻十分精致,令我叹服。
漫步在帕坦街头,明显感到比加德满都市区宁静多,随处可见家庭式手工作坊,从事雕刻、绘画、金银铜器等传统工艺,做工精细,许多是代代相传的结晶,堪称精品。非常吸引世界各地来的游客、摄影人的眼球。在广场,见到许多尼泊尔人散座,聊天,晒太阳,感觉到他们非常地休闲。
尼泊尔加德满都郊区某农村
|
-
3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