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推崇的“六艺”与现代社会常说的“复合型人才”异曲同工,而“一招鲜,吃遍天”则代表了另一种专注极致的策略。
下面我们来深入探讨这三者的关系和差异:
1. 六艺:古代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核心思想: 全面发展,融会贯通。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设计初衷,就是培养一个文武双全、内外兼修、能应对各种复杂挑战的精英。这完全符合现代“复合型人才”(T-shaped Person)的定义:
广度(“T”的一横):六艺涵盖了德育(礼、乐)、体育(射、御)、智育(书、数)三大领域,知识结构非常宽广。这保证了人才具备多学科视角和强大的适应能力。
深度(“T”的一竖):在每一“艺”中,又有极其精深的要求(如“五射”、“五御”、“六书”)。它并非浅尝辄止,而是在广博的基础上追求专业深度。
优势:
适应性强:能够处理政治、外交、军事、文化等各类事务,不易被时代淘汰。
决策更全面:多领域的知识使其看问题更有高度,决策时能考虑到更多维度。
促进创新:不同领域的知识可以交叉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例如礼与乐的配合,射与御的战场应用)。
古代代表人物: 孔子。他不仅精通礼、乐、书、数(文化知识),也精通射、御(军事技能),还能周游列国进行外交活动,是典型的“六艺”复合型人才。
2. 一招鲜,吃遍天:专业领域的极致主义者
核心思想: 专注单一,做到极致。
这条路径强调在某个特定技能或领域达到无人能及的顶尖水平,从而凭借这项核心优势获得成功和不可替代性。
优势:
核心竞争力强:在细分领域内建立极高的壁垒,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
效率高:将所有时间和精力投入一点,更容易在该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
品牌效应:容易形成个人或产品的独特标签,例如人们一想到“刀工”就会想到某些顶尖厨师。
古代代表人物:
养由基(春秋神射手)“百步穿杨”、“一箭穿七札”,靠一手出神入化的射术名留青史。
庖丁(《庄子》中的厨师)解牛的技术达到“道”的境界,靠的是对单一技能的极致钻研。
对比与辩证关系
特征 六艺(复合型人才) 一招鲜(专业型天才)
知识结构 广博且交叉(T型) 纵深且专注(I型)
核心优势 适应性、领导力、整合能力 顶尖技能、不可替代性
风险 精力分散,可能“样样通,样样松” 知识面窄,抗风险能力差(如行业被颠覆)
最佳适用 领导者、管理者、创业者 专家、技术大神、艺术家
它们并非完全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
“一招鲜”是“六艺”的基石:一个复合型人才,也必须至少有一两项能立身的“硬核技能”(Depth)。例如,一个优秀的CEO(复合型),可能最初是靠其顶尖的编程能力(一招鲜)获得晋升机会的。
“六艺”为“一招鲜”提供加持:一个技术天才,如果只懂技术,不懂与人沟通的“礼”,不懂项目管理的“数”,其职业天花板会非常低。他的专业技能(一招鲜)需要广博的软技能(六艺)才能发挥最大价值,从而走向管理或领导岗位。
现代社会的需求:在当今快速变化的世界,“六艺”的底层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具体的“一招”可能会过时(例如某个编程语言),但让你快速学会新技能的能力(源于“六艺”的修养)永远不会过时。
结论
“六艺”(复合型人才) 追求的是系统的、全面的竞争力,旨在培养能驾驭复杂局面的通才和领导者。
“一招鲜,吃遍天” 追求的是在单一维度上极致的、尖锐的竞争力,旨在成为某个领域内不可或缺的专家。
最理想的状态或许是 “一专多能”(One Specialty, Multiple Capabilities):
先培养“一招鲜”,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和立足点。
再拓展“六艺”,拓宽视野和能力边界,增加人生的可能性和反脆弱性。
最终,无论是选择成为通才还是专才,都需要根据自身天赋、兴趣和时代机遇做出判断。但毫无疑问,古人“六艺”所蕴含的全面发展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