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宫飞燕 于 2010-12-31 20:31 编辑
走近地坛去领悟
每次阅读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一颗心都会在喧嚣、浮躁中沉静下来,慢慢地去理解生命的真谛,去发现生命的尊严。作者说他在地坛公园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然后就去思考怎样活着。生命的意义是需要我们认真去探究一番的。可是,人事匆匆,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去想这个问题。
史铁生先生在小说《命若琴弦》中写天生即为盲人的一老一少为了重见光明拼命去拉琴,当老师傅弹断了1000根琴弦时,他对小盲人说,我记错了,要弹够1200根琴弦才能见到光明。他们的命运就系在细弱的琴弦上。就像史铁生先生在《我与地坛》中所说的:“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设若智慧或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从生到死,我们都在忙着寻找这条救赎之路,最终我们会有收获吗?
形体及各方面都健全的人有时很容易忽略生命的意义。请看那些在社会上混日子的“啃老族”,醉生梦死,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他们懂得生命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吗?电影《西线无战事》中有一个士兵被炮弹打瞎了眼,他狂叫着,他的伙伴就救他,救回战壕里他已经死了。另一个士兵不满地说:“你非要救他,他已经死了。”他的伙伴说:“可他是我们的朋友。”另一个士兵怒冲冲地说:“不,他只是一具尸体。”是啊,在残酷的战争中生命似乎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但是,在和平时期,也有一些人在荒废生命,实在是令人痛心呀!《我与地坛》是讲一个生命的故事,也是讲母爱的博大。当作者写到:“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读到此处时,他是否会想到他的读者看了这些话会泪流满面呢?母亲赐予我们生命,母亲为我们的生命而憔悴衰老,母亲的生命化作春泥护卫着我们弱小的生命,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没有理由不坚强地活下去。从酸楚中镇静下来,我们要做更务实的事,才对得起爱我们同时为我们而痛的人。
史铁生先生将他的情感投注在地坛公园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中,对人的命运的思索拓展到对生命的意义的深刻理解上。既然不幸已经降临在我们头上,我们就该坦然地去面对。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正如史铁生先生在《我与地坛》中所写:“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在造物主面前,我们会变得更加从容淡定,因为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生命必将得到升华。
从生命个体的角度上讲,我与素昧平生的史铁生先生实现了一种零角度的对话,这种效果的出现跟读者的生活状态有很大关系。在阅读活动中,读者的期待视野并不只是与作者作品有关,还与读者的心理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我读史铁生先生的《病隙碎笔》,常觉得他写的语句恰是我心中所想。读到这样的文字“他的角色是看清生命的本质,我的角色是承受那无尽的痛苦”我就明白了,是啊,我最不能抗拒的就是我与生俱来的角色。当我处于四顾茫然的状态中的时候,我曾经幻想超越自己的环境,其实,人的角色既然已经注定,只能迎接命运挑战而不能退缩了。他认为上帝一直在监督人类,而不会根据某个人的意志去改变全世界的既定安排。这种豁达的想法,更利于人的自律,人在困境中自我忏悔,便可获得一种持久的精神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