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东游西逛之傅雷图书馆休闲初访傅雷故居
22,10,14,星期五,有点小阴天。
早上7点俩小上班前安排,说下午2,3点左右移动来人安路由器,不要外出。听着吧!
早上俩小的上班去吃早餐。徐静在家新做的米饭,电饭煲方便。菜就是昨晚剩下打包的拿回来的铁锅炖大鹅,加上点小咸菜。苏光很无奈,知道孩子们打包回来放冰箱,放几天就扔也不吃。没办法,只好和徐静俩人打拾剩菜,徐静可不肯浪费。
收拾好,9点二人又下楼出门,不敢远去,就去傅雷图书馆门前做核酸。顺道进去看看书,昨天徒步太累了,今天正好歇歇。
门口的核酸亭人不多,大家戴口罩排队,很快做完了。
一想到家乡如今封控天天做核酸,不能自由出入,心里有点小确幸。
别想那么多了,进图书馆看看要紧。
二人门口预约进入,人不多,徐静看到电梯来了,赶快拉苏光进去,坐观光电梯直上四楼。又从上往下逛,人不太多,大家都戴口罩有间隔地安静看书。四楼是儿童读物,不是周末没小朋友。看一圈儿就下来。
三楼是阅览室,都是大部头小说,还有许多傅雷的译作,二人也静不下心看书,走一圈儿,看看书目,也就下来了。
到二楼肯定要先看看傅雷先生文献馆。苏光和徐静再一次详细阅读了傅雷略传,看了傅雷译作目录,可惜的是介绍傅雷生平的大屏幕没开。不然二人又可享受一把独享的甜蜜时光。
没想到出来有了惊喜,以前略过了,往里面走才看到还有杂志阅读区和电脑阅读区。可惜,电脑阅读区没人,也没问工作人员如何开机阅读。
看到满架的杂志,苏光那是两眼放光,贪婪地围着书架看着,《小说月报》《散文》《读者》、、、、、、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出现在眼前。犹如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再见面,令苏光激动地全身发抖。
苏光家里最珍贵的收藏就是上百本的八十年代的杂志。几次搬家都舍不得丢掉。苏光的学生时代就是在杂志的陪伴下度过的,是苏光省下早点的钱买的“精神食粮”,那时的苏光,是个地地道道的杂志迷。是报刊亭的常客。
苏光小学时在最喜欢的阅读课接触了《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地狂热地爱上了文学,上初中就开始买各种文学月刊杂志。最早的《少年文艺》《儿童文学》买了上百本,几乎贯穿整个学生时代。《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小说林》更是爱不释手。当时的《读者文摘》,如今的《读者》,更是买了十几年,最后一期是到2000年。
最爱的还是上海出版的小说类杂志《萌芽》和综合类杂志《青年一代》,许多内容苏光至今记忆犹新。还有就是上海译文出版的杂志《世界之窗》,让苏光看到了国外的世界。打开了看世界的一扇窗,也有了放眼世界的高度眼光。
当苏光看到《大众电影》时,再也挪不开脚步。立刻拿起22,9的那期《大众电影》,封面是著名演员海清。找个最近的位子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与《大众电影》的离别有近30年了,苏光清楚地记得自己在1981年买了全年12本《大众电影》,后来因零花钱不多,为了买文学期刊,忍痛割爱不再买了,一晃儿,就30年了。
徐静也找本烹饪杂志看起来,俩人都沉浸在安静的阅读时光里。
即迫不及待又一目十行,从头翻到尾,苏光才大梦方醒般明白过来,一看表都11点多了。放下《大众电影》,和徐静下楼。
在一楼大地书店又看看,来到吧台,自然要消费一把。苏光高兴地自顾点了两杯红豆奶茶,26元/杯。完全无视徐静的白眼。
拉着徐静坐下,边喝边兴奋说道:哈哈哈,终于找到看杂志的好地方了。感谢傅雷先生,以后有空就来这里。
这以后,就有了雨天到傅雷图书馆读杂志的惯例。
到家12点了,草草吃点饼干和小零食,徐静惯是不吃午饭,吃点水果,二人又睡了一觉,2;30移动的人准时来了,十分钟,路由器插上电,设好密码完事。
闲着没事,徐静准备好晚上要做的饭菜,苏光看会儿手机。
无意中苏光就想起看到傅雷故居离着并不远。不如去看看,徐静也是闲极无聊,一拍即合。
4点二人下楼徒步去傅雷故居。这个点明知道不会开门,也就是去探探路,溜溜腿。
按高德地图指引,周阳路左拐沈梅东路,走过周秀路路口,到地铁16号线桥下,也就是沈梅东路的尽头,改称青黛路,道两旁就是新建的工厂,20年那里还是草莓园,苏光徐静走过,在草莓园买过草莓。
青黛路前走到了天雄路,向北通小苏母校浦东学院和16线周浦东站。二人向南走,前行看到还在新建的高楼,据说是大学的医学院。看来,浦东还要发展。
走了大约20分钟天雄路左拐了,二人直插一条小道叫双楼路,过条小河,走过立交桥,底下是申嘉湖高速,这立交桥废弃了,就有村民路过,它的西面正在新建一个大型的立体交通桥,有的已经通车了。
过桥穿过一片建筑,见河左拐。远远地看到一片村舍,这就是隶属航头镇的傅雷故居。又走了一段沿河路。终于来到了傅雷故居门前。真的吃个闭门羹。
走了一个小时,这以后有了二次骑行拜访傅雷故居的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