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希夷》(高峰著)这本书很早就买了,最近才看个大概,讲的是近现代中国学者对先秦道家的研究,以前看得一头雾水主要是该书牵涉的学者较多,又较多援引段落文字,阅读中深感应接不暇。最近算是读完了。道家当然是老庄做代表,所谓“大道希夷”,就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又摶之不得的东西,谓之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奇怪先贤对这种东西(肯定不能叫物质)抱有浓厚的兴趣,津津乐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忽然川菜兴盛起来,风行全国,本来有八大菜系,如今川菜一家独大,打遍全国无敌手,至少在我看来,什么活鱼锅贴、烧鸡公、毛血旺、夫妻肺片曾风靡大江南北的饭店排挡,江淮本来是淮扬菜大本营,本地厨师谅来不服,面对满大街的川菜,自然有意复兴本帮菜,在淮扬菜上下一番苦功,在什么狮子头、大煮干丝传统菜肴上推陈出新。晚清及民国时期的道家研究正与之相似,明朝亡国了,学者痛恨心学游谈无根,遂一头钻故纸堆,后来西方文化来了,于是又一头钻进故纸堆,指望再来个老子化胡,在道家宽袍大袖中来个袖里乾坤,把一个个西方大哲全都一锅端了,以证明尔等西学不过雕虫小技,我们祖宗学问比你们强多了。
说起道家,人们都想起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但追本溯源,道家有着更遥远的起点,有庞大的谱系。周代以前上古之世,有官方的学术机构,有祝、宗、卜、史等文职官员各司其职,负责传承文化和掌管历史典籍,先秦诸子其实是同出一源,只是后来因王纲解纽,官学式微,学术开始流入民间,开枝散叶,形成诸子百家。比如道家代表老子就是源出史官,他们深谙历史变迁,感悟兴衰之由,随主张虚弱自持,谦卑自守。道家与阴阳家、法家、兵家、医家都有很深的渊源,历史上司马谈、吕思勉不少学者就认为道家学说较为广大、弘远,从根本上能够涵容诸家的特色,算是评价很高了。
时间一晃,一千多年过去了,转眼到了晚清,鸦片战争、甲午之战接踵而至,随着坚船利炮而来的是西学东渐,在中国的思想界引发极大的震荡,亡国灭种的危机让每一位文化人都倍感亚历山大,就像作者说的中国的传统学术不得不面对这个对手,一面是年轻的学人趋之若鹜,尽弃旧学,运用西学重新估价诸子学术,另一面是旧学派抱残守缺,重新审察国学,试图涵容西学,来个老树发新枝。
前面三章主要讲的就是自晚清到民国之间学者试图复兴道家来融摄西学的种种努力,罗列的学者很多,康有为、章太炎、刘师培、胡适……,很多,他们都盘算着从故纸堆中找寻民主、自由、平等的萌芽,最典型的就是认定西方民主自由的政治智慧,同道家有极大的亲和性,两者大可会通,其用心良苦,真是可昭日月。成绩只能说可圈可点,有时也感觉力道用的不是地方,比如关于老子的生卒年问题,在孔子前还是孔子后,许多学者都做了大量论证,口水仗也不少,就好比辣子鸡、沸腾鱼进入江南食肆菜单了,这边大厨还争论淮扬菜的姜丝应该穿的是绣花针还是缝被针这个问题,真是浪费力气。
第四章之后我就看个大概了,讲49年以后的情况。当然大环境变了,还搞什么学问只能如叔孙通“鄙儒不通时变”之谓。之前晚清到民国一时百家争鸣,是因为时局不稳,政权更迭,统治的间隙,文化控制出现松动,由是迎来知识分子罗马假日,厚古薄今,放言无忌。本来西学东渐那是文化传播,如春雨润物,孰优孰劣尽可以亮出观点。什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什么洛克卢梭等西洋诸神随你点评褒贬,没人管你。现在不同了,来了个真神马大胡子,批林批孔,由不得你做主。做什么学问真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