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3-9-26 07:05 编辑
这部片子,《八角笼中》,书生问,好看不?我竟不知该怎样作答。
说好看吧,片子八面漏风,经不起推敲。说不好看吧,王宝强丢掉荧屏傻气,演出了钢铁硬汉的味道。听说,根据真事改编,不知还原了多少?
调子定得高,“逆天改命”。王宝强来演,也暗合主题。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也算屌丝逆袭。
影片力图告诉观众:一群大山里的孩子冲出八角笼,(格斗)打出一条逆天改命的血路。
底层是真的底层,四川边远山区。所以,全程用四川话。虽然略显蹩脚,发音不够标准,但方言土语拿捏不错,倒是别有一种味道。
穷到何等程度呢?
上不起学还在其次,为了存活不惜拦路抢劫。所幸,抢对了人。一个遭人祸害的落魄屌丝,就此带领一群小屌丝,开始了摸爬滚打的求活路日子。
其间的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包括结局的圆满——成功逆袭,似乎也都在情理之中。
正因其如此,片子便显得寡淡、庸常,但又因其反应某些真实,譬如,山区的生存现状。故而很难用“好看”,或“不好看”来定性。
这话,好像也不对,有两个美女,挺好看的,算在看点之上:
其一,是苏木的姐姐。她引领观众直面极致的贫困,却又美得那么干净且纯粹,这个阶层的人,耐受力很强,挣扎在生存线上,质朴,善良,隐忍,也坚强。
其二,是女记者,有画中美人的范儿,脱离群众基础,远离烟火日子。她代表着麻木民众、无良媒体(包括官媒的片面和自媒体的无知)。她以近乎刻薄的刁难,掐断了穷人自救的道路,一边吃着穷人的人血馒头,一边将道德制高点上的自以为是演绎得淋漓尽致。
还有一处看点,是“大流量时代”的顺势而为。
也即,利用媒体的力量,反其道而行之。“内部的反水”是吃瓜群众爱看的戏码,也是最能引发大面积关注的——马虎对恩人(向腾辉)的“指控”来得突兀,却又尽是心酸和无奈。看似在意料之外,实则也在情理之中。总归要找到突破口,完成“逆袭”的前景设置。夹缝里挣扎求生存,不得已背水一战,是困境里滋生的急智和勇气,好在,成功引起了社会关注,终究能够脱困而出。
剧情反转,便由此开始:断腿的苏木走上了康复之路,意味着这个格斗天才有机会逆袭了。老实说,算不算反转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另一个天才少年马虎依旧蹲在监狱里,而众多的农家子弟也还被牢牢黏在生存线上,从身到心都打着边远、贫困、乡村等烙印。
关于片子本身,我实则有很多疑惑:
譬如,一个没有逆袭的穷小子(向腾辉),蹲过监狱才出来的,哪有资金投入办起来沙石场?一个普通的沙石厂,怎么养活一群大小屌丝的梦想?再如,一个格斗俱乐部能容纳多少孩子,能不能代表贫困山区的全貌?这种“格斗”模式下,能成功逆袭的又有几人?个别人(苏木)的“成功”特例是为了给予观众慰藉,还是真算解决了出路问题?
他们说,你若看这部片子,会从头哭到尾。事实上,全剧看下来,只觉得扎心,并没有多少泪点。哭,是真哭了,仅限于一处,是:眼看着即将走出窘境,却又被逼跌落尘埃,受生存所困的马虎,重操旧业拦路抢劫……我落泪了!
在屌丝逆袭的路上,或许这才是真相:一个王宝强成功登了顶,千百万个王宝强在搬砖的路上,甚至就此堕入山崖万劫不复……
结局真的太刻意了。苏木,一个断过腿的少年,无论他多么有天赋,在重量级不如的情况下,要怎么赢过格斗对手?被打到惨烈无比,几无还手之力,仅靠“意志”这个抽象名词,就能反压对手,怎么看都觉得假,太假了。 苏木的所谓胜利,充满鲁迅在坟头“置放小白花”的幻美感。
不让苏木逆袭呢?岂非连最后一丝希望都破灭了?这个思路,光想想都觉得揪心,也疼痛,哪里敢、哪里能演绎出来?而况演绎出来了,估计就到不了观众眼前——想传达什么?现实黑暗?穷人永无出头之日?
无独有偶,看完《八角笼中》,接到一个政治任务,免费领票看《一山之隔》。据说,依旧是真实事件改编,出自贵州贫困山区:一群深山老林的村民自发打通大山,开出一条路的艰难过程。
口号很多,政治性很强,然,贫困现状几乎与《八角笼中》不遑多让:半大的孩子上不了学,老弱者但凡生病唯等死而已……
记得有人提及《八角笼中》,另有人半开玩笑,说,但凡云贵川还在,江南便不愁找不到媳妇。好想跳起来,怒骂一声:放屁!然,终究偃旗息鼓了……
或许值得安慰的是,我家先生跟我说,从扶贫到精准扶贫,边远地区的面貌早已有了质的飞跃,民生福祉也做得越来越好。这样,《八角笼中》就仅限于旧时光的影像,一些岁月、一些人,用于怀旧和叹惋则可,心酸或质疑尽可放下,并永久放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