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
佟姨,巧儿,谢谢你们两个给我讲了这么多故事,我都录了音,回头交给我家周牧仁,他一定会感兴趣。这些日子,也真是难为他了,一方面要为自个儿进退去留分心走神,前天说去榕城,昨天改成邕城,回头又可能换为泉城或是石门,或者根本留不下,直接脱军装走人,真是操不完的心啦;另一方面还要琢磨那个反映军改大潮对军人婚恋影响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不是忙着收集素材,就是琢磨框架结构,不时在纸上记着,嘴里还自顾自地念叨着什么,用我儿子的话讲,他爸太过用心,都有点走火入魔了。说句心里话,我真的心疼我们家小周,自个儿的事还没定论哩,却为战友们的婚恋操心上了。
要我说,我们家小周这个人,就是个操心的命。这次部队改革动作这么大,从上到下都要打烂重组,不少人都将离开工作多年的营区和熟悉的城市,不管是正在热恋的还是已经结婚生子的,也不管是家庭和睦的还是夫妻不和的,军人的单位一变动,岗位一调整,无论是个人感情还是家庭关系,短时间内,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一些冲击,这是回避不了的现实。可我们家小周讲了,这轮军改,不是一两年就能完成的,而是要持续到二零二零年,改革触角这么深,时间跨度这么大,对军人婚恋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小周还讲了,他要写的那个长篇纪实报告文学,虽然以军队改革为大背景,副标题也叫《军改大潮中的军人婚恋调查》,但其更深的用意,在于唤起国家高层、整个社会和广大民众对军人婚恋问题的足够关注、理解和支持,使军人拥有安定和谐的婚恋和家庭生活,进而为建设强大巩固的国防作出贡献。还真别说,经我家小周这么一解释,我觉得他那个报告文学的主标题取得很棒:《军婚保卫战》,既彰显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紧迫感,又体现了军人的职业特色。
刚才,佟姨讲了自身经历,巧儿分享了几个军嫂千里探夫的故事,很真实,很鲜活,听了很感动。可能是有过两地分居的经历,巧儿讲的那些事儿,给我的触动更大一些。想来是嫁给小周多么年,已经习惯军人的作风和为人处世方式,现在我对我们家小周没那么多要求了,他出不出差,加不加班,回不回家吃饭,晚上是否又要熬夜,我习惯了,也理解了,或者也可以说是麻木了。事实上,不习惯、不理解又能怎样呢?远的不讲,就拿我们九如巷及其附近的军人家属来说,绝大多数都和我一个想法,都选择理解、接受。说真的,不管多苦多难的事,一旦习惯了,其实也就无所谓了。既然当初选择嫁给军人,就应当接受这样的生活。这是军人家属的宿命,也是我们的使命,既然逃不开、挣不脱,莫不如心平气和包容和接纳。
对军嫂的不易,军人家属作出的牺牲,我们看到了不少,也听说过一些。但有一个群体更不应该被忽视,就是军人的后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军娃。对那些双军人家庭的孩子,由于接触少,我不是很了解,可像我和小周这样的家庭,男的当兵,女的是普通百姓,我倒是了解很多。像我儿子那样的军娃,从他们来到人世的第一天开始,就必须习惯或接受童年没有爸爸陪伴、学习没有爸爸辅导、遇到困难没有爸爸帮助的生活,一切只能靠妈妈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切只能靠自己独立去面对。所以,军娃们大都比较倔强,大都比较自立,有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和地方上的同龄人相比,军娃们也总是显得成熟许多。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恐怕不是一个“好”字或是一个“坏”字就能说清楚道明白。
就我了解到的情况,军人的孩子,超过半数以上学习成绩都不好。不是这些孩子不够聪明,而是缺少父亲的日常陪伴和监管所致。尤其是男孩,小学以前还比较听话,妈妈说什么听什么,一个个乖巧得很;一旦上了初中,进入叛逆期,母亲的唠叨往往解决不了问题。初中到高中阶段,孩子最需要父亲陪伴、教育和引导,可军娃们偏偏没有这样的机会,其结果,只能是当母亲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当父亲的鞭长莫及干着急,而孩子要么因为考不上理想大学而异常失落,要么抱怨父亲对自己关注太少而心生怨恨,导致父子关系紧张,直接影响家庭的和睦和谐。
不知是不良媒体故意炒作,还是实际情况就是这样,近些年来,关于军人子弟违法乱纪的报道开始增多,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子弟兵在人民群众心目的良好形象。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那位著名军旅歌唱家的儿子酒后乱性事件,其轰动程度、社会关注度,包括由此造成的军民关系某种程度上的撕裂,都让人深思。特别是我们这些军人家属,受到的思想冲击特别大,一个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一个据说文艺修养极高的军二代,怎么就能干出那么龌龊的事来?我想,除了父母的溺爱,找不出第二个理由。
说到对孩子的溺爱,我不得不多说几句。因为这恰恰是军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为什么这么讲?道理很简单,军人们长年在部队工作,与妻儿两地分居的多,即便生活在一起,也是经常加班加点,回家陪妻儿的时间少之又少,几乎谈不上对家庭和妻儿的呵护照顾,由于心怀愧疚,在对孩子为数不多的管教上,自觉不自觉地就降低了标准、放松了要求。我儿子6前以来,我和我们家小周一直分居两地,每次见到儿子,小周兴奋得不行,又是抱又是亲,父子俩还没大没小地扭打在一起。那时,小周经常讲:“见儿子比见我们领导困难多了,好不容易见一次,亲热疼爱还来不及,哪还能硬下心肠去管教、去责罚?”如此这般,军娃们很容易养成独立而又自傲、坚强而又固执的性格,给他们的人生之路带来很多隐患和不确定因素。
【桐言无忌】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有钢铁一般的军队,一个尖锐的部队,必须有一群过硬的铮铮铁汉!
军中男儿也有侠骨柔情,这份幸福爱情来源于军嫂的默默付出和无悔支持,否则这些血性男儿怎静安心在前方安营扎寨、保家卫国?所以说,军人不易,军嫂亦不易,军娃更不易!
军人的孩子,和世上所有孩子一样,渴望在父母的温馨陪伴下,享受色彩斑斓的童年时光;渴望在父母无微不至的亲情呵护下,无忧无虑、健康快乐地长大!
然而,生为军娃,从未出生开始,他们的人生就注定与众不同。因为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军娃从小就缺失父母一方的娇惯,有的军娃甚至几年都见不到一次父亲或者母亲,他们习惯不断与身为军人的父母告别,习惯在思念中渐渐长大,在遥望中变得坚强,在成长中学会理解。
从另一个角度讲,军娃又是幸福的。那抹绿色是他们童年世界的底色,他们得到的爱更为深沉和厚重。因为父母那高尚无私的品格、博大宽广的胸怀、坚毅顽强的精神、爱国奉献的情怀都是给予军娃人生当中的宝贵财富。
军功章里也有可爱的军娃们付出一枚枚橄榄绿,向每个军人家庭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