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有点大,其实我要说的,只是一些零碎的感想,像一斑之于全豹,像水波之于河流,可能不切题,但也不会走题。
历代有关镇江与扬州的诗词层出不穷,有关扬州的名篇佳句往往偏于整体,比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另一说是“二分无赖在扬州”,出入仅在于字而不在意),比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比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提到镇江倒是点评具体的名胜为多,比如“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比如苏东坡《游金山寺》:“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波涛。”又如苏的另一诗作《游竹林寺》:“行歌白云岭,坐游修竹林。风轻花自落,日薄半山阴……”这现象不是偶然,跟它们给人的大致感觉有关。
有一种说法,镇江“南城北相”,扬州“北城南相”。意思是镇江虽在江南,却有北方城市的风貌;扬州虽在江北,却是一派南方城市的神韵。
镇江是我的第二故乡,但我是和扬州先结的缘。大学第二学期,我和同学逃课出去旅游——据有些特别开明的老师说,从来不逃课的学生不算合格的大学生。到了目的地,随处可见小桥流水,柔丽秀婉。新建筑也大多仿古以求风格上的统一,古建筑也维护得很好,全无半分衰颓之象。新新旧旧的建筑群不仅彼此不冲突,还与齐整的绿树、如茵的芳草、如锦的繁花织成一片斑斓云锦。我们附庸风雅,口占一决:“河水晶晶草色清,秀木翠翠花影沉”——水平有限,不过整个城市就像一座莺声燕语的公园,那是毫无疑义的。大家游瘦西湖,逛大明寺,在何园、个园流连忘返。连公交车站的站台也具匠心:木制,朴拙,古风扑面,是十里长亭,又是道边驿站。凡此种种,那些形于外的雅致让我们立刻喜欢上了这座城市。
与之相比,镇江的好处不是这么一目了然。它是要慢慢品,慢慢嚼,一点一点,细水长流,它散发的是别样的魅力。同是文化名城,扬州以绮丽多姿、浑然一体取胜,想到它,脑中会迅速掠过二十四桥,春水碧如蓝,和那让隋炀帝倾举国之力也要一赏的绝色琼花。扬州八怪的傲岸风骨对于它不如说是个意外(韦小宝是意外中的意外),最后形成一片不可分割的美好印象。镇江却以刚柔并济、处处闪光取胜。它的景点很有趣的,都是成双成对。金山寺有荡气回肠的白蛇传说,焦山就有翰墨流香的大型碑林;南山在竹影深处飘逸着书卷清气,北固山就彰显着群雄逐鹿的王霸宏图;茅山是道教圣地,宝华山就是佛教名山……这一对一对皆是截然相反的文化命题,却又把浪漫瑰丽和历史现实结合得这样恰到好处。镇江既是细腻神奇的情感之城,又是金戈铁马的另类战场。这边,是英国领事馆,当年的侵略遗迹,血与火的凝结;那边,就是西津古渡,救济生命的码头,爱与诚的见证……
扬州显得那么和谐,那么清明;镇江显得如此杂糅,如此丰富。人们很容易一下子就非常欣赏扬州,却可能在一段时间的沉淀后由衷地爱上镇江。
扬州出名的小吃我所知不深,三丁包子和扬州炒饭却一定名列其中的。两种小吃卖相都很好,一看就让人垂涎欲滴。尤其后者,红的是胡萝卜,黄的是玉米,金的是蛋,米粒颗颗饱满。镇江最出名的如香醋,如肴肉,如锅盖面,乍一看都缺少美丽的外观,一尝滋味却再难放下。这过程也颇能对应人们对两座城市的接受过程。
京口瓜洲一水间,一条长江,两座古城,自来就有深刻的联系。现在交通便利了,坐车坐船,从镇到扬,还没有大城市里坐一趟公交车的时间长。特别润扬大桥建成,两边的交流就更频繁了。就因为从古到今有这样密切的关系,所以它们有些地方颇为相似。
二城的语言都比较重,比较硬,近南京而远离苏、锡、常的吴侬软语。它们都爱好扬州评话,又一起将扬剧发扬光大。虽都以扬州命名,但镇江历来是这两种艺术门类的重镇。镇江的金运贵成为扬剧界领一代风骚的大宗师,姚恭林则开创了“金派姚腔”。
说起来我接触扬州评话要算早的,那时才七八岁,我母亲拜镇江一位陈老师为师,在老家开讲评话《猫王传人》。其中有几句道:“第四笼蓝眼波斯猫,英国生美国长,由日本到香港,出海留洋知识面广,就是有一点点娇生惯养。”评话里“有一点点”读作“有滴嗄嘎”,更增喜剧性。当时我母亲在台上说,我坐在下面笑,还推旁边的人说“我妈妈!”那是难以磨灭的温馨记忆。扬剧我是近两年才开始频繁碰到(我老家流行准剧)。而且有意思的是,我有缘碰到的都是新编现代扬剧,比如吴林森、汤文彪、邱锡俊三先生合作的《老歪拜年》,比如我在前辈指点下写出的相当稚拙的《水儿鱼儿莲儿》,比如我母亲大前年和去年为扬州扬剧团创作的两本大型多幕扬剧《真假二十四小时》、《县长与老板》。这些作品让我渐渐感到这一地方剧种经久不衰确有它的道理,甚至在去年的省十大舞台精品工程中我唯一看了两次的就是扬剧。
当然还是相异的地方更多。我在开篇时说,扬州有整体感,镇江处处闪光。这情形比之于文学,扬州像周作人的散文,是“通体之美”;后者像张爱玲的小说,字字珠玑(有人甚至说张“全篇不如一节,一节不如一句”)。只是把扬州比作冲淡枯瘦的周氏散文毕竟不妥,把镇江比作张爱玲风华流丽的小说也不全面。这倒让我想起另一个比方,像旧戏里唱的“好有一比”——
前面提过“扬州八怪”,将其与同时代的宫体画家“四王”一对照,高下立判;镇江则有中国南方最大的碑林,《瘗鹤铭》号称大字之祖。要用一个最简单的意象来凝练地概括扬、镇,莫过于说扬州如画卷,风光绝伦;镇江如书法,精华内蕴。那就恰当得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