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泼雷 于 2022-5-31 11:06 编辑
林语堂说过这样一句话:欲探测一个中国人的脾气,最容易的方法,莫过于问他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要是喜欢薛宝钗,那他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反之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且不论结论的正确与否,林先生这里所说的中国人并非专指读书人,盖因问题的选项是对国人来说辨识率相当高的两个姑娘,谁都能因各自的喜好给出答案。
也就是说,许多人对宝钗黛玉的判断,并非基于读过《红楼梦》,而是口口相传的大致印象-------渠道多样化最易陷入以讹传讹。读过原著不难发现,黛玉身心不健康的作女形象大致不离谱,而宝钗很明显是民间为了与黛玉形成鲜明对比被脸谱化了。
红楼梦十二钗正册判词里宝钗黛玉是并列第一的:她们同样饱读诗书聪慧明丽才华不分上下。只不过不同性格和家庭状况让两人做出不同选择。黛玉没有家庭负担,特立独行肆意挥霍青春,对未来没有规划只活当下。宝钗早年丧父哥哥不成器,担负着振兴家族的重担。从她居室雪洞一般的布置,侘寂的哲学和美学情趣可见一斑。也就是说,她自身是无所求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更多出于家庭责任的考虑。在青春期的黛玉和宝玉偷看宝钗早就看过的西厢记,并自认在与俗世礼法相抗争的时候,我们的宝钗已经安然度过少女叛逆期,性格沉稳且目标坚定。她早熟了。
吃瓜群众说可是宝玉不喜欢功名利禄啊!我们家里的中学生是不是也热爱电脑游戏超过学习呢?你会由着他放弃学业我行我素吗?人有时候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时候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后者就是责任。因为我们迟早要长大。
宝黛二人一面享受着家族势力的荫蔽,一面又瞧不起仕途之人。这是一种幼稚的叛逆。他们不可能永远呆在大观园啃老,或者愤世嫉俗以避世的名义过着颠沛流离的现实生活。贫贱夫妻百事哀。当粗粝的生活让你狼狈不堪时,你还有心思诗情画意么。只有遵循旧秩序赢了之后,才有创设属于自己新游戏的可能。
可以这样讲:宝钗是黛玉的优良升级版。黛玉所有的品质宝钗都有,她也会满脸绯红娇羞不已,也会偶尔动动姑娘家的小心思。她并非与宝玉无法进行精神交流。在宝玉听到戏文痴了流泪的时候,宝钗呀的一声说不好这呆子悟出来了。就精神层面而言,宝钗已经走在前面了。只不过宝玉从未给过她机会。
宝玉之所以青睐黛玉,最重要原因她是他自身的另一个投影:一样以离经叛道为个性,通过认可得到心理上最大程度的满足。这样的姑娘我们在年少时都会遇到:陪你唱陪你跳陪你疯陪你闹,却无法陪你一直走到老。只能同那些荒唐的青春岁月,一道留在记忆的录影带中。也可能偶然不经意中会想起,但绝不会后悔自己做出的选择。毕竟所谓爱情的最终结局(如果姑且称之为爱情):要么相濡以沫厌倦致死------和黛玉一起更要烦死;要么相忘于江湖怀念到哭------放在心里多少还能留点念想。
宝玉出家时才19岁。黛玉死的时候也就16岁左右。也就是说,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被后人轰轰烈烈渲染的宝黛恋,实则是两个中学生的青春期初恋。宝黛间的相互吸引懵懂而美好,却没有成熟世界观的支撑。就像我们在青春期曾牵手过的一些女孩,有几个真正步入婚姻殿堂了?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年轻时,我们不会识人。倘若宝玉是一个成熟的男人,黛玉可能会得到很好的呵护照料。可惜宝玉不是。他是混世魔王,是毫无责任感的大男孩。他和黛玉都是温室里的花花草草。
宝钗是良性成长后的黛玉,拥有成熟的世界观,与现实不脱节,这样的人有能力抵御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雨。真正的爱情需要稳定的基石依托,而非仅仅停留在对未来毫无前瞻缺乏要件的两情相悦。宝钗才是可以和宝玉携手未来的好女孩。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如果宝玉和宝钗结婚,这所好学校会让宝玉耳濡目染地同样成熟起来,逐渐构建起稳定的婚姻生活。她可以给你看似宁静然而深沉的爱情,许你一个靠谱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