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子是谁呢?春秋时期卫灵公的夫人。据说,其人美艳妩媚,风情万种,却又放荡不羁,早年在宋国红杏出墙,嫁人后也不曾半分收敛,因此一时间名动天下——这里的“名动”,当贬义词用。但我个人的观感,大概是如此实情:女人们羡慕嫉妒恨,而男人们呢,大约是一边骂婊一边妄想。
孔子是谁?儒家思想的代表,黎民百姓眼中的至圣先师。简单点阐述,披上袈裟就是唐僧——嗯,也是我的个人观感。
脑补画面,这样两个人同框,简直是妥妥的悖论啊!偏,他们之间,有了那么一次接触,这就是:”子见南子“的故事。
“五四”时期有一段公案,与此相关:林语堂将“子见南子”演绎成了一出独幕话剧,发表在《奔流》月刊1928年10月号上。只不过剧中的南子变成了新时代的新女性,大胆要求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同学,并为此跟孔子辩论起来。次年6月,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学生排演了这出独幕话剧,增加了反对孔府的内容,使之成为既具有很强的反对旧礼教的战斗性,又具有对孔子行为进行讽刺的喜剧性。由此引起轩然大波,最后连该校的校长都以其他名义调往他处了。这可见当时的“斗争”之激烈。
现代电影《孔子》,也免不了“子见南子”这桩千古绯闻:周迅扮演的南子屡戏孔子,孔子没什么反应。南子于是下了结论:“世人也许能够领悟夫子的痛苦,但永远无法领悟夫子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很多观众面面相觑,一头雾水。但,老实说,我居然读懂了编剧的奥义,并联想起《西游记》拍摄中安排的“女儿情”片段。
近似有异曲同工之效。
试想,卿本俗人,能做到清心寡欲已难能可贵了,怎么可能绝对的无欲呢?瞬间的情动,却又能克制住,并不忘初心,继续的征途使命,这大约才是“御弟哥哥”最吸引人的地方了吧?
这里的南子角色,是一个灵性顽皮的女子,大约也是不为世人所懂,才变得愈发不羁了吧?而她倾慕、撩拨孔子,似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结局是,孔子不曾叫她失望,也是她一辈子再难忘并继续倾慕的人,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幸福——我在想,唐僧留在了女儿国,或许反而成为了人间悲剧。你品,你仔细品!
回过头来,找到“子见南子”。《史记·孔子世家》如此记载: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很多留白处,留给读者很多遐想空间:
首先,南子为嘛执意要见?若非倾慕已久,何须如此执拗?一个臭脾气的文人对于一个现实掌权者而已,不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么?但,南子却恭敬有加,其中难道没有半点猫腻?
其次,孔子辞谢。为嘛辞谢呢?许是厌憎其淫荡名声?但,难道不是担心自己经不起诱惑?否则,见一面又能如何?传说中,柳下惠坐怀不乱,孔夫子却色都不敢见?想来是已经心生怯意了吧!
再次,隔着帷幕相见,若隐若现,却又写出环佩叮当之声。如此想来,其旖旎感自然是要多美有多美。按理,应该也是有交流的。想来,绝美绝艳在眼,娇嗲莺啼入耳,但凡健全之男人,谁能稳得住阵脚?孔子的情动,大约也在情理之中了。
再再次,孔子为嘛需要跟子路解释?有没有自欺欺人的一面?又或者是做贼心虚,自我辩解的成分?大约还是子路看出来一点点“情动”的苗头了吧?否则,师生之间这互动实在有点令人费解啊!
最后,孔子在解释之余,指天指地赌咒发誓。为嘛呢?大约是解释都不能让子路满意,不得已而为之——这个不得已逼到非得赌咒发誓了,难道不是另一种恼羞成怒、歇斯底里的表现么?毕竟,“情动”是很破坏圣者的形象的,孔老夫子不得不维护自己一贯的正装啊!
讲真。我是相信“情动”之说的。如同,唐僧在女儿国的情动那种。否则,叫妩媚妖娆、魅力四射的女人们情何以堪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