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目前所有高校中,因近年来在航空航天技术领域功勋卓著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名声最响;而直接脱胎于“哈军工”并就地发展壮大的哈尔滨工程大学紧随其后,并且大有后来居上的态势。 提及哈尔滨这两所名称相近的高校,很多外地人一头雾水,有的甚至把二者混为一谈,分不清谁是“哈工大”,谁又是“哈工程”。 更有意思的是,早些年,当哈尔滨工程大学刚由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升级、新校名还鲜为人知的时候,该校到外省招生的工作人员干脆玩起了文字游戏,把自己所在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冒称为“哈工大”,骗来了一些高分的外地学生。 等到这些学生弄清录取自己的是“哈工程”而非“哈工大”去找校方理论时,工作人员的回答既理直气壮又无懈可击:既然工业大学可以简称“工大”,工程大学为何不可?没有明确规定嘛。 哈哈,这个回答确实给力,让我这个和“哈军工”有些缘份的外地人很是受用。瞧瞧,具有军校血统的“哈工程”就是不一样,连耍赖也是战术级别的。 至此,应该交待一下我在《畅游龙江》系列里提到“哈军工”的原因了。 其实也没什么,只因我对“哈军工”的大本营非常熟悉,曾经在那个叫“军工院”的地方工作了数年。 想来是日久生情或叫爱屋及乌吧,我一直觉得“军工院”虽非景点,但却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加之这里还有“哈军工”留给我们这个国家抹不去的历史印记,实在值得外地的朋友去走走看看。 1952年,当陈赓大将率领众人到如今“军工院”所在地跑马圈地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时,这里还是一片坟地,几乎没什么人烟。 实际上,当时不只“军工院”旧址是一片坟地,包括如今哈尔滨南岗区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如此,据称“南岗”之名正是来源于此:城南坟岗。 后来,因为“哈军工”的兴建和日渐兴盛,地势较高、从无水灾之忧的“军工院”被称为哈尔滨龙脉之地的“龙头”,成为普通市民眼里的神秘之地。 作为当年中国最神秘的军校,“哈军工”的校门从来没悬挂过校牌,但它却吸引了中国最高层的关注。 根据公开的文献资料显示,周恩来总理两次视察“哈军工”,朱德委员长、邓小平总书记来过这里,国防部长彭德怀更是三进“哈军工”,十大元帅中先后有八位来这所军校视察工作。 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军校之一,“哈军工”确实创造了非常辉煌的历史,不仅开创了我国军事工程的诸多尖端学科,走出39位院士,还培养出了俞正声、迟万春、白克明等一批知名校友。 从1953年9月正式创建到1970年2月正式撤编,短短17年时间里,“哈军工”留下的最宝贵遗产,莫过于由它拆开分建的众多军校和地方高校: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防化工程学院,海军工程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空军气象学院,军械工程学院,第二炮兵指挥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由于军队院校改革,有些院校的名字已发生改变,但“哈军工”的血脉依然在汩汩流淌。 2003年,我在黑龙江省军区机关工作期间,就地继承“哈军工”衣钵的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建校50周年校庆活动时,由“哈军工”分离出去的军地院校纷纷派员参加,来这里寻根问祖,来这里找寻共同的精神家园。 如今,“哈军工”已成为哈尔滨人渐渐淡忘的一段历史。包括“军工院”,虽然还是黑龙江省军区机关驻地,但昔日的庄严神秘感已荡然无存。 在这个驻军营区、地方高校、住宅小区、各种商家并存的大院里,除了依旧保存的“哈军工”大门和几栋仿古建筑,很难再找到这个昔日著名军校的其它印记。 即使如此,“军工院”依然还有不少可看之处。比如那些曾经留下陈赓大将忙碌身影的仿古建筑,比如由“哈军工”风洞试验室演变而来的空气动力研究所,还有张学良投资兴建的哈尔滨文庙,以及道路两旁那些高大茂盛的丁香树,都让这个偌大的院落充满别样的魅力。
2012年10月14日中午草于辽宁沈阳,2021年5月11日晨完善于山西阳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