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文化人写吃的了,明明就知道是家常菜,偏偏令你生出错过五星级豪华大餐的感觉。
——妖姑
食材像个哈巴狗,到谁手里听谁的!你决定了它最终呈现出个什么味儿!
构成食味的最重要的三个部分即:谁做的-做给谁的-谁吃的。翻看一些美食类小品文总逃不过这几点。
吃了几十年菜了,无论自己做也好,出去吃也好从没吃到过一次菜和妈妈做的菜的味道一致。食材一致了,调味不一致;调味一致了,火候不一致;火候一致了,心情不一致;心情一致了,吃菜的环境不一致;环境一致了,吃菜的人不对了……
你看看食味是不能标准化的,立志要把食味标准化了KFC,结果外国人来中国吃表示比发源地的好吃。
我老妈做的菜通常不讲究个什么色、香、味俱全,调料也很简单,但做出来的味道就是不一样,比如老妈做的爆炒小公鸡、酸菜炒腰花、炒鸡杂等菜,我吃过最好吃的这几种菜都是出自她的手。在她身边那么久了,每次回到家自己上手做,明明食材、方法步骤都一模一样,却总做不出她做的味道来。
老妈做的菜,味道是净、干、冽。我做的菜味道上基本追随了我老妈的神髓,而我老妹做的菜却是另辟蹊径走的野路子,味道可以用奇怪来形容。各种香料、调味料你包裹着我,我包裹你,没有主次,不分上下,热热闹闹的在你的味蕾上跳跃。初次吃有点奇怪,二次吃好特别,三次有点好吃。我俩通常是她觉得我做的菜好吃,我又觉得她做的菜好吃,结果我们俩人的老公都觉得谁做的都不好吃。每当我俩沉浸在互赏环节,总能瞟见各自老公意味深长的笑。
除去操刀手一步步炮制出来的食味儿,每个人对食物本身天然的味道的感受能力也挺好玩儿,比如我老妹的老公不喜欢长在土里的一切食物,说怎么吃怎么一股子土腥味儿。常见的例子比如对香菜的接受程度,爱的人爱死了,恨的人恨死了。据科学研究表明,人喜欢不喜欢香菜的味道是由基因决定,挑食白背了那么多年的锅。
同一道菜心情好时做一个味儿,心情不好时做又一个味儿。食物与人情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远至清明上河图上往来的一担担食盒,近至大排档里穿背心短裤人字拖喝啤酒、啜田螺的两个人,个中滋味如何与外人道也?隔阂如刘姥姥见识到大观园里的一道茄鲞,惊呼“茄子里跑出这样的味儿来了?”破界如席上的一道东坡肉,霎时间统统相见欢。
翻汪曾祺的《人间有味》我记住了高邮不但出过汪曾祺这么个人,还出咸鸭蛋。今年端午节老公的公司发福利,其中就有两板咸鸭蛋,我好奇的看产地,果真是高邮。那一嘴蛋黄噙在嘴里的小窃喜,仿佛隔着时间、空间,我与汪老这个大吃货各自包一嘴鸭蛋黄相视一笑。书中汪老提供了好几道菜谱,让我立马有冲动想上手一试的菜是他提供的一道凉拌菠菜,又是泥状又是宝塔状的看起来很黑暗料理,可汪老自得到不行。还有一道炸油条,凉扮菠菜那道菜工序有点复杂,哪天想做再翻书,炸油条倒是简单,就是把油条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用肉馅儿酿一酿、炸一炸,是汪老的独门菜谱,从没见过,也没吃过,所以好奇的很。
书里还提了一嘴袁枚的《食园随单》不过一看到袁枚单纯吃货只吃不做,心下一阵嘀咕,哼!有多大信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