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春江潮水 于 2021-10-25 19:51 编辑
他的结论,是靠公式推出来的,就像是欧美的各种标准。
但是现实他被抽脸了。是因为,他在公式中没有加入通胀,中国国民的楼市情结以及地方发展对资金的渴求。
原因之一,他没考虑到通胀因素。2008年大放水,物价又没怎么动,多余资金全跑到楼市里去了。之后15年(记不大清了)左右的放水,包括地方债,规模远超08年。一次一次的通胀,最后都让楼市当了蓄水池。这结果也是所有人喜闻乐见的。消费品物价低,人民生活成本低;楼市高,居民财产性收入高。穷的饿不死,富的更愉快。
原因之二,他没考虑到老百姓除了存款和楼市,其他的投资渠道有限。把楼卖了100万,可能随手买个车啥的再来几个包儿,就花得差不多了,可是,楼在那儿,啥时都能收到租金,最差啥时都有个安身立命的一块地方。多贵也要买。
原因之三,他没有考虑到,地方发展对资金的渴求。一个地方要发展,要搞城市建设,要搞权力寻租,没有项目哪来的空间和成绩?没有钱,拿什么搞项目?这三十年前,城市的发展变化这么快,钱,哪儿来的?归根结底,除了印钞,还有卖地的收入,卖地的收入哪里来?六个钱包。城市里的每一寸发展变化,都有着地方的苦心和购房者的贡献。
地方对控制房价,漫不经心,或者 , 从来就不是真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