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有故人心上过的《读书笔记(关于戏剧)》其实我已看了好几遍,收获良多。初看时颇想与小忽交流一下,奈何杂事颇多,就没吭声,只是默默地在闲暇时又间断看了几遍。看帖不回会有愧疚,所以,我认真写几句,也算是对小忽同学有点交代。有点异想天开,至于正确与否,我说了也不算,那就不说了。
对于戏剧理论,我没认真钻研过,偶尔看过几篇介绍文章。对于戏剧,我也接触不多,除了话剧。年轻的时候,常去看话剧,也读过不少话剧剧本,至于莎士比亚作品,年轻的时候基本都读过一遍。应该说,对于戏剧理论,我发言权并不多,我不太敢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指手画脚。但所有的理论,在其根基处都是想通的,或者,跳出戏剧理论体系来看,大概会别有一番天地。所以,我也就不揣冒昧,换个角度来说说戏剧。
我想,戏剧是表演的艺术。表演就是一种展示,而要让观众理解这种展示,那就是需要符号的演绎。在我看来,戏剧表演就是一场文化符号的演绎活动。不仅仅是台词,整个戏剧的演出,就是一个广义范围的语言活动,包括人物、服装、道具、布景,都作为特定的符号,各有其内涵,并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演绎自身特定的内涵。
因而,戏剧的演出,就是台上台下的一次对话。对话的主体,并不是演员和观众,而是戏剧表演整体和观众的集体无意识。戏剧表演方并非是单向的展示,而是以戏剧的整体形式与观众对话:灯光、音响、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皆是在营造一种舞台语言的语境,人物的出场、动作、对白都是一种叙事形式;观众也并不是默默无声,他们时刻处在对话中:倾听、关注、快乐、悲哀、叹息、喝彩、鼓掌,都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更宽泛地说,是一次语言实践。语言实践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参与和分享。
因此,舞台的场景设计、人物对白、灯光音响等,看起来是为表演设计的,而其实,是为与观众的对话设计的。因为戏剧表演的对象,最终还是观众。而戏剧表演过程中,真正的发言者,不在场内,在台上的,仅仅是一种观念,一种精神,一种意义的代表,是戏剧所要传递的意义的演绎者;台下的,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是一个被大他者凝视的自我群体。因而,戏剧表演会给社会带来一些观念的更新,一种新的文化冲击,或是一种新的精神洗礼;观众的反响,就是一种回馈,这种回馈,无不打上当时文化的烙印,或者说,是当时的集体无意识的回响。也因此,戏剧表演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剧场内,而是会在人群的思想意识中产生涟漪,或者说,是会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就是为集体无意识增添了新的内容,或者改变了其中的些内容。
索绪尔的语言学认为,语言符号是有能指、所指构成的。能指是音响形象,所指是概念。最关键的是,能指和所指都是心理性的,能指是音响的心理印迹,所指是外界客观事物的心理再现。将能指和所指结合在一起形成符号的,是意指行为。罗兰.巴特在他的《符号学》,把意指作为使得能指和所指结成一体的行为,意指行为的后果就是符号的产生。
一场成功的戏剧,就是确立了一个新的文化符号。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戏剧表演的各个元素:布景、灯光、服装、人物对白,甚至表情,化妆都是作为能指出现的,戏剧想要表现的主体,就是全部戏剧能指指向的所指。能指越丰富,所指也就越明晰。
从符号学的角度说,意指是无理据性的。所谓无理据性,就是任意的武断的。索绪尔语言学理论认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用某个发音来指示某个东西,在原初是任意的,但一旦约定俗成之后,那个发音就用来指示特定的事物。所以,索绪尔说:语言永远是一种遗产。
戏剧表演,当台上的表演各元素被作为一个大写的能指时,意指活动就由观众来完成,最后形成的文化符号是戏剧表演全部和观众的意指活动合力完成的。所以,戏剧表演在获得成功之前,在文化符号未成功构建之前,其价值是无法定义的,只有将作为各种表演元素的能指通过观众的意指行为形成有特定概念内涵的文化符号,那场戏剧表演才算是成功的。一场成功的戏剧表演,就在于能吸引观众注意力,引导意指活动的进行,从而让观众将舞台上的各种表演元素与整部剧所要表达的概念结合,在观众的意识中形成文化符号。所以,戏剧也永远是一种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