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让人结舌之处在于他们眼中的无限性:无限大和无限小。宏观上,认为宇宙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这实际上是陷入了不可知论。微观上,则陷入基本粒子的泥潭,莫衷一是。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真是一个千古笑话,试图去发现最小的物质结构,这只能是巴别塔式的幻想。实际上到了基本粒子层次,基本粒子和复合粒子的区分从此根本消失,“分割”和“组合”等概念已经失去了意义,这些宏观形成的概念在基本粒子层次已经不再适用了,基本粒子最后只是一种数学形式,“基本粒子”一词适用于人类发现的任何更小的粒子,原始的东西不再是物质客体,而是形式,是数学对称性。
物质不是第一性的,经验和现象是知觉着的人的一种机能,物理对象只不过是经验到的诸感觉的累积。
常识和哲学都主张二元论,即认为思维和事物是由两种不同的实体构成,这是不对的。其实,思维和事物就它们的质料来说,是绝对同质的,它们的对立仅仅是关系和功能上的对立。世界上的一切,不论是心还是物,都可以从一种单独的材料构造出来,构成我们经验世界的材料,既不是心,也不是物,而是比二者更为原始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建立在感觉材料基础上的一种逻辑构造。
也就是说,感觉中不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感觉和感觉的材料是一回事,它们都是经验的逻辑构造。
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来看,传统上所谓物或者物质实体的概念已由“事件”所取代,由于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关系可以由我们任意分析,因此,物质只不过是把事件集合起来的一种方式。
物质是感觉的复合,感觉的复合构成意识,而语言化的意识就是思想,思想是命题的总和。由此得出,世界是语言事实的总和。因此,物质是一种不能独立存在的,一种要素性的存在,它是构成思想的一维。
主客分立的传统思维是荒诞的。罗素说过:“只要还保留主体,就有一个‘心理’的实体,在物质的世界中完全没有和它相类似的东西,但是如果感觉基本上不是具有关系性的事件,就无须乎把心理上的和物理上的事件看做基本上是不同的”。就这样,罗素通过否定感觉主体的实在性,而抛弃了感觉与感觉对象之间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