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20-11-20 10:40 编辑
岁馀正是读书时 到书屋,都是搁字。从没正经对书屋说过些什么。今儿个话题就打从书屋开始吧。 这三味书屋的名声,大约是随着树人同学的那枚“早”字,成为了一代学子的梦魇之始。但也听说树人如今已经走出孩子的世界,也许,几十年后,就少有人再记得这“三味书屋” 了吧。
都知道三味书屋。便也有人好奇去研究是哪三味,煞有其事考证说源自佛家的,立刻打将出去。人家那叫“三昧”。再胡说,一口真火喷死你。有理有据的正经解读也有许多。有说镜吾先生次子曾道其出处,说是源自名家李淑语:诗书为之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酰醢,是为书三味。李淑一我知道,李淑是谁不知道,翻了翻,说是宋代的藏书家,还是不知道。因为具体内容让知网藏起来了,要银子才能打开,于是弃了。不过,单就这一句话里三四个词都透着高深的意味,想来这书中三味必暗藏通天玄机。
但儿子的话,亲孙子不认同,言道:“我小的时候,我祖父(寿镜吾)亲口对我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这亲孙说是他爷爷说的,转个圈子绕回来,约等于镜吾先生本人说的。而且据说里面还藏着与朝廷对着干的意思,言不得。好吧,怎么说,都是你们的家事,我们认真记录就是。
再后来,又听得个野史,说是镜吾先生爱花花草草,书屋后面不是有个百草园么。里面栽着一株梅,两株桂。这才有了树人和他的同窗们偷偷到桂花园里折腊梅花的故事。这梅香桂香和着这满架的书香。于是镜吾先生,便集了这三味来作屋名。这解读,虽然没什么人证物证。却没由来的觉得好。秋来有桂冬有梅,春夏还添书滋味。多惬意啊,比那布衣菜根,还有那啥俎俎,好看太多了。于是不管不顾起来,什么爷孙父子,我这里固执的认准了这三味才是正解,爱谁谁。
但真要论起来,还是更喜欢书屋的原名。三味原也不叫三味,最早叫“三馀书屋”,是镜吾先生的祖上峰岚公所题。源自《三国志》:为学当以三馀,冬者岁之馀,夜者日之馀,阴雨者晴之馀。后来这词就引申为一切空余时间。后来又有人认为是化自苏轼的诗句:“此生有味在三馀。”。这个我摇头不同意,为什么呢?你看诗不能看半句啊,苏老头的原句是“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馀。”你觉得一个教孩子读书的地界,能苟同此意?你就不担心寿老爷子半夜来找你聊聊?
为什么最喜欢“三馀”。因为对我而言,读书便是读书,不为了什么去读,更不必不为什么去读。“书三味”的解读里透着“书中自有”的格调,而“布衣菜根”论又埋了不入仕途的寄傲。这都让我找不到读书的感觉。在我这样的懒人眼里,读书便是读书,为什么读不重要,读什么也不重要,关键是得有时间来读,有心情去读。那日在添香版上看到一个同题《假如冬天无事》,顿时就想,无事那就抱着书晒太阳呗,若还能再来点音乐来杯茶,那整个世界,统统与我无关了。
文末再插个科吧。“三馀书屋”这几个字是清代书法家梁山舟先生所写,这老先生的书法与对联都极好看。记得曾经有次看到他九十岁时写的蝇头小楷,那份从容秀逸的精气神,真正是妒煞旁人。九十岁,我怕是连字都看不清了吧。这老爷子太能活了。也罢,就借老爷子的书斋自题来收尾吧,也沾沾这长寿的福气!
联曰:无事此静坐,有情且赋诗。
若无事,那就静静读会书,有心了,那就摊开纸写点什么。不得什么,也没什么,得着什么,便偷偷欢喜一下,多好。这一年剩不下几天了,一起来书屋看书吧!(文末广告请大宋计入年终绩效)
庚子 草于不墨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