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老店、老手艺、老行当(二)
查看: 3621|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店、老手艺、老行当(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9-10-26 22: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池阳居士 于 2019-10-27 10:19 编辑

    十一、瞎子算命


在过去,瞎子算命也是一种职业,街市上常有走街串巷为人测字、算命的先生,手握竹竿被人牵着,引路的人提着小铜锣(这种器物贵池土话称“鸣庚”,“鸣”是发出声音,“庚”有的资料认为是某种乐器,上为把及提绳,下部为舌,摇动时舌击壁发声。)一步一敲,招揽着生意,那悠长的回音在街市上回荡。算命先生除了在街市上行走,最多的时候还是坐在茶馆里为人算命,手捧一杯茶,口若悬河,知凶吉晓祸福,能为人指点迷津。有副对联说得好,上联“批阴阳断五行,看掌中日月”下联:“测风水勘六合,拿袖中乾坤”横批:“济世神仙”。算命、测字的全凭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吃香喝辣,有的还能发家致富。
记得那时候城里有许多算命先生,我记得最清楚有俩个算命先生,一个是住在楼山街桃花山边的王先生,另一个也是住在楼山街“西门顶”上的马先生。
    据我所知,王先生算命很灵,问婚姻的,问前程的,找他算命的人特别多,平日里王先生总是戴着一顶黑礼帽,身穿一件黑色对襟的长褂子,喜欢戴着一副墨镜,也许是为了遮蔽他那一双深陷的眼窝,从他慢条斯理的举动就知道他是个温文儒雅,穿着很是讲究的人,如果不是眼睛瞎了,他肯定能做个刀笔吏。
每天清晨,就让人牵着他走进赵家茶馆,天睛下雨都撑着把黑洋伞,拎着一把从不离手的胡琴,伙计见茶馆里的常客,算命的王先生来了,自然是热情相迎,忙不迭的端茶倒水,王先生还是坐在了茶馆里口他常坐的那张桌子旁,一口热茶下肚,拉起手中的胡琴,茶馆顿时热闹起来,王先生一天的算命生意也由此开始。
     不知道他每天能挣多少钱,但他的家业确很殷实,虽算不上富甲一方,也是有家有业的人,凭着替人算命硬是在桃花山边建起一幢大宅子,就是城里人都晓得的“王阁大屋”。王先生家生活过得很富裕,看他出门的行头也能略知一二了。他与楼山街另一位算命的马先生相比,年龄要大很多,两个人的家庭生活也是大相径庭,不可同日而语。
     说起另一位算命的马先生,就会想起他在街头边走边拉二胡情景,那二胡拉的是“社会主义好”的曲调,这个调子似乎永远地一成不变,伴随着他走街串巷。他原先在牌坊街住过,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搬到了楼山街,住在柯家大屋里。这是一憧已经经历了二百多年风雨的老宅,一共有三进,四间正房,二间相房,屋后两间披厦,房间之间用木板隔开的,老宅中间有个天井,共住了五户人家,五户人家烧饭都在大屋的堂中,每家每户锅灶里飘出来的黑烟将大屋里的墙壁熏得乌麻漆黑。马先生就住在柯家大屋西边的一间正房。每次出门算命都是小儿子牵着,衣着简单朴素,佝偻的身影出没在街头巷尾。

            

   (十二)卖甜酒

天气渐渐地转冷。 楼下小巷里,传来了“卖甜酒小汤圆啦、卖甜酒小汤圆啦"的吆喝声,又到了吃甜米酒的时候。
      米酒、酒酿又名醪糟,古人叫“醴”。是常见的传统小吃,米酒的主要原料是江米又叫糯米,一般来说,北方叫江米,而南方叫糯米。醪糟酿造历史悠久,源于汉,盛于清,有记载说,“甜酒亦以糯米酿成,和糟食用,故名醪糟。
      往昔冬日的夜晚,街头巷口的路灯下,总有叫卖“下酒酿子” 的甜酒摊 ,酒酿担子上总会亮着一盏马灯,随担子晃悠。那担子一头是炉子和锅,一头则装着酒酿钵子和碗、盆等。夜风吹过,马灯和炉火忽闪忽闪,微弱的灯火给冰冷的冬夜增添些许温暖,一阵阵叫卖声打破老街的沉寂,香香甜甜的米酒味在冬夜的街头飘荡。
     除了酒酿担子,还有一种小贩,他们挑着装满甜酒酿的瓦钵,走街串巷,四处叫卖。在菜市场也能买到酒酿,有时还能搭配买到“水子”,一种用糯米粉搓出的小丸子,人们买回家,自己在炉火上下着吃。

  (十三)豆腐店

在杏村东街口,铜锣湾商业中心。早年这里叫郭西街口,那里有一家豆腐坊,那时候长江路才刚修好,路基高过豆腐店朝西的窗台,站在长江路上俯身可以看见店里做豆腐火热的场面。每逢晚饭后我总要跑到外面玩耍,喜欢站在豆腐坊外的窗下探头向里望。一头毛驴正在磨豆子,两只眼睛蒙着黑眼罩,围着石磨不紧不慢的走着。石磨上一个大漏斗盛满了黄豆,黄豆很均匀地从磨眼里流进磨膛。上面悬一根皮水管,细细的水流慢慢注入磨眼。随着毛驴子不停的旋转,乳白色的豆浆顺着石磨流进下面们大木桶里。整个作坊里热气腾腾,豆香迷漫。煮豆浆的大锅沸沸扬扬,站在窗外也能感觉那灼人的热气直扑脸庞。
那时豆腐纯手工制作,原汁原味。一口筛浆的大缸,把刚煮过的豆浆舀到缸上悬挂的白布兜里,一位豆腐师傅在不停的左右晃动,让豆浆迅速淋入缸里,剩在白布兜里的就是豆(>_<)豆渣也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大缸里过滤后的豆浆经过点膏慢慢浓稠起来,豆腐师傅把做豆腐的木框铺上一层白大布舀满浓稠的豆浆,盖上布四周拉紧。上面再放上一层木框,铺上白布舀满豆浆。如此往复码十层木框,用一根木柱吊着几块大石头压在上面,豆腐里面的水被挤压岀耒,哗哗的象下雨一样。这是用来煮酱油干的,白豆腐就不要压得太久。好奇心使我常站豆腐坊的窗外,沉思小小的黄豆给餐桌带来如此可口的美味。
它在水与火中升华,经过豆腐师傅的一双妙手使它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在众多的美食中也享有一席之地。

     

   (十四)赵家小粑店

郭西街赵家茶馆对面有家赵老七小粑店,都是赵家弟兄开的。这个店现在已经不在了,可是老板说的一句精典话至今还让人记忆犹新,文革时几个红卫兵到店里弄闹事,影响生意。赵老板见状火冒三丈,忙不迭地拍着做粑的案板大喊:“恩造反,还造到我小粑店里来咋”这句话至今让人忍俊不禁。
赵家小粑店的米粉蒸粑确实好吃,在老街可谓家喻户晓。百年老店,家族传承。蒸粑用的米粉,是精挑细选上好的籼米用石磨磨出米粉,用细筛箩筛三次,筛去上面粗的,下面最细精粉用热水拌和,揉出的粉团绵软,颜色如白玉一般。用小青菜虾米豆干装心,做出的米粉粑上蒸笼蒸熟。一次可蒸五、六笼,一层层码好,大锅里盛满水,灶里烧着旺旺的柴火,火苗窜得老高,店堂里热气腾腾。蒸好后打开笼盖,顿时香气四溢。白白的米粉粑晶莹剔透,透到里面的绿色的菜心隐约可见,恰似一块块带绿的白玉。不用品尝味道,那色就已经夺人眼球了。
      这样精制的美食缘于每道工序的精挑细作,每一个小粑都是一件精雕细琢的工艺品,它浸润着老店师傅的精湛技艺和对食物浓厚的情感,一陈不变的传统手艺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把这种特有的老街味道表现得淋漓尽致。住在老街里的人们,每天早晨都会来买粑,特别是茶馆里的许多茶客,更喜欢吃这样的小粑。每次上茶馆喝茶,总要用青荷叶托来三、五个小粑就着开茶慢慢品尝,绵软可口,回味无穷。粑吃完了,桌上剩下留有余温的荷叶,还散发着淡淡的粑香。

         

     (十五)皮匠

    知道皮匠这个行当的人肯定不多,皮匠不是做皮鞋的,而是指加工牛皮的工匠,当时城南有两个皮匠师傅,离通远门不远的城墙边上有户汪姓人家是做皮匠的,他儿子是我小学同学,时常去他家玩耍,总看见他父亲蹲在家门口削牛皮。还有在包公井对面林家也是做皮匠的。经常到粮站买米,从他家门前经过,看见在阳光下靠墙根一溜顺晒着一张张削制好的整张牛皮。
皮匠加工的牛皮都是来自附近乡村,绝大都多数是送货上门,皮匠收到牛皮后,先要用锋利的刀将牛皮里面残余的碎肉削掉,使牛皮变得很平整。这是个非常细致活儿,要一丝不苟,弄得不好削破了皮,那整张皮就卖不上价。削整后,还要将牛皮放到石灰池中浸泡,让灰石水烧掉牛皮中的脂肪和去除难闻的血腥味。这段时间不用操心,都交给时间打理。经过一段时日的等待,捞出来用清水洗净,再用细毛竹将牛皮撑开,绷紧晒干。这些制作完成的牛皮半成品,一般都销外地的皮鞋厂。

(十六)银匠

说到银匠,就是专门加工银器,如银手镯,银项圈,长命锁等各种银器的行当,银匠有双灵巧的手,一把小锤子和几支粗细不等的铁钻子,整天是叮叮当当敲个不停,将各种精美的纹饰錾刻在大大小小的银器上,花鸟虫鱼,维妙维肖。一盏酒精灯,在银匠的操控下,变得炉火纯青,在力与火的交融中,一件件银饰品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记忆中孝肃街的谢银匠很出名,他曾在郭西街的一间很小的门面里做过银器,整天嘴里含着根细管子,对着酒精灯,鼓着腮帮子不停的吹,手中的银器在火舌里灵活地转动着。谢银匠对银器的制作思路就在气与火中一点点地展现出来,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光彩夺目,让人眼花缭乱。

     

(十七)木匠、漆匠

做木匠的城南有三家,分别是朱家、谢家和陈家。木匠分大木小木,大木以建房为主,小木以做家具为主,大木活粗,凭的是力气,小木活细,讲究的是工夫。

     

朱家大小木都能做。作坊里摆满了衣橱碗橱箱子柜,方桌圆桌木靠椅,正好朱家兄弟是个漆匠,打好的木器全由他油漆,当时用的都是生漆(土漆),生漆是从漆树上采割下来的一种乳白色纯天然液体涂料,接触空气后逐步转为褐色,涂过土漆的家具,表面生成一层富有光泽的漆膜,会越抹越亮,有诗赞曰:"生漆净如油,宝光照人头;摇起虎斑色,提起钓鱼钩;入木三分厚,光泽永长留"。

   

而谢家只做小木,主要是以木雕为主,这是细活,手艺更见工夫,在花板床上雕刻的花草鱼虫,飞禽走兽,那真是活灵活现,栩栩栩如生,见过的人都赞不绝口,谁家娶媳妇要梳妆台、雕花床都要到谢家置办。
      陈家木匠铺只做农用工具和圆木,顾名思义,圆木就是做澡盆、脚盆、锅盖、火桶、子孙桶(马桶)。有时还帮人换换水桶底,澡盆底,这些老手艺是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和至关重要。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0-9-4 09:41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文字,为什么会零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0-9-4 13:45 |只看该作者
风池 发表于 2020-9-4 09:41
很好的文字,为什么会零回复?

置顶加精华,更显重视。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0-9-28 13:20 |只看该作者
非常好的文章,本文作者年龄至少过了70岁,否则写不出这么有乡土气息的好文字。图片也很棒!这些内容都是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见闻,因为我都亲眼看到过。那时候我还是个小学生,所以感觉很亲切,有沧桑感。感谢作者的文章!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0-10-10 14:58 |只看该作者
好文字。俺也经历过。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0-11-15 13:07 |只看该作者
真是忆旧的好文字!一经加精,便如锦衣昼行了。
明庚一词,我是这样想的,鸣肯定是响了,庚者,年庚也。算命先生揽了生意,首先要问来者生辰年庚,然后开讲八字配局。“鸣”以招人,“庚”以推命,所以他手里那面小锣叫作“鸣庚”。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0-11-15 13:31 |只看该作者
磨豆腐这一节里,有个过程似乎有误。
“把刚煮过的豆浆舀到缸上悬挂的白布兜里,一位豆腐师傅在不停的左右晃动,让豆浆迅速淋入缸里”。
我记得刚磨出的生豆浆才会用白布兜吊淋,淋下的汁液倾入锅中煮,煮熟之后从锅里舀出来倒进大缸,用石膏或卤水“点”,然后再把豆腐脑小小心心地端进模子里压制。
如果是煮过的豆浆,万万不敢放进布兜里吊淋。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0-11-18 02:18 |只看该作者
泌水 发表于 2020-11-15 13:31
磨豆腐这一节里,有个过程似乎有误。
“把刚煮过的豆浆舀到缸上悬挂的白布兜里,一位豆腐师傅在不停的左右 ...

磨豆腐这一节里,有个过程似乎有误。
“把刚煮过的豆浆舀到缸上悬挂的白布兜里,一位豆腐师傅在不停的左右晃动,让豆浆迅速淋入缸里”。
我记得刚磨出的生豆浆才会用白布兜吊淋,淋下的汁液倾入锅中煮,煮熟之后从锅里舀出来倒进大缸,用石膏或卤水“点”,然后再把豆腐脑小小心心地端进模子里压制。
如果是煮过的豆浆,万万不敢放进布兜里吊淋。




  为了纠正泌水兄的认知,我还得冒出来说几句,真有点不适应。呵呵。
在我们江汉平原广大的农村,至少在我的老家,在我小时候目睹每家过年时打豆腐,都是先用大铁锅将石磨后的生黄豆浆煮沸,然后再用木架扎上密纱布做兜,豆浆汁用瓢舀进里面,沥出来的加上些石膏搅匀,少许就可以铲点碗里吃豆腐脑了。如果将趁热的豆腐脑继续用白布抱着上面压上磨盘,一夜之后,老豆腐就成了。


当然,之前白纱布滤出所有豆汁之后,就是豆渣了,趁热用两手捏成团子,用竹篮子什么的垫上谷草装好捂好,悬空吊在厨房什么地方让它自然发酵长霉,可能十天或半个月左右吧,再拿出来切成片,放簸箕上晒干,一整年随时都可以拿出来做配菜或主菜,当然下锅之前是要用水泡泡的,和干豆角一起做那就是绝配。纯淳的妈妈的味道。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0-11-18 13:50 |只看该作者
死火 发表于 2020-11-18 02:18
磨豆腐这一节里,有个过程似乎有误。
“把刚煮过的豆浆舀到缸上悬挂的白布兜里,一位豆腐师 ...

先生你好!
可能是我闻见少的原因,不知道江汉地区做豆腐的工序。
我特地去问了我们这里做豆腐的老师傅,印证我少时的记忆是否有误。
老师傅说,咱这儿把泡过的黄豆磨成粗浆后,都是直接倒进“吊单”里淋汁。
淋过的汁液才放大锅里煮,煮熟之后倾入大缸,再用石膏“点”。
如果把带渣的豆浆煮熟,那就“浑汤”了,吊单很难把熟浆汁滤出来。
再说,豆渣在锅里容易沉底,不等烧熟,锅底就“煳”了。
即使淋过的浆汁,如果火太猛,也会“煳”锅底。做出来的豆腐有个“燎烟味儿”

这是河南做豆腐的一个环节,极有可能和贵地不一样。不一样的过程就产生不一样的记忆。
感谢你的认真交流。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0-11-18 22:54 |只看该作者
泌水 发表于 2020-11-18 13:50
先生你好!
可能是我闻见少的原因,不知道江汉地区做豆腐的工序。
我特地去问了我们这里做豆 ...

  泌水兄你好,刚刚看了网上的一段豆腐制作视频,和你说的流程差不多。关键点是开水倒入布兜里磨好的豆浆中,还是将豆浆倒入煮沸的铁锅中再舀进布兜里,这段过程如果控制得当,效果应该是一样的。或许是我的记忆有偏差,下次回老家我一定问问母亲,毕竟有几十年没见过了,呵呵。

与你这yi讨论,好多儿时的经历就好像回来了,谢谢。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0-11-19 00:06 |只看该作者
死火 发表于 2020-11-18 22:54
泌水兄你好,刚刚看了网上的一段豆腐制作视频,和你说的流程差不多。关键点是开水倒入布兜里磨好的豆浆 ...

我小时候,冬天冷,穿的薄,老是去豆腐作坊里给人家烧锅取暖。师傅高兴了,还能赏给我一碗豆浆喝。
谢谢仁兄的耐心交流!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0-11-19 08:20 |只看该作者
好文,喜欢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