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红尘散仙 于 2010-12-17 10:05 编辑
欢歌笑语,华灯闪亮,到处是红红火火的消费场所,到处是激情飞扬的消费人群,酒店里觥筹交错,烧烤店里熙熙攘攘,歌厅里人满为患,迪厅里醉生忘死,这就是我眼中的圣诞节。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歌舞升平”吧,种种奢华的假象迷乱了我们的双眼,一霎时仿佛我们已经成功的迈入了小康,却忘了中国还有很多人只是刚刚获得了温饱。
我不清楚是谁把这些洋节传到中国的,在这些洋节的背后,真正获利的只有各行各业的商家。他们在点着钞票的眼神,那才真是“过节”的样子,估计能把这些洋节扩大到这个规模,也离不开这些得了实惠的商家的炒作。
实在搞不清,为了这个西方基督教徒的节日,我们是否值得这样疯狂?这三天来,大家的兴奋状态,是令我诧异的。在众多年轻人的心中,能在圣诞节这一天,没日没夜在和朋友吃喝玩乐,也许要比我们几千年传统的春节还要过瘾。可是,不知道有几个人,能清楚的说明白这“复活夜”、“圣诞夜”、“狂欢夜”的由来。我相信不会有几个真正明白基督教关于这个节日的典故,但却能有这么多盲目的追随者,真是令人感叹。现代年青人的盲从心理,已经达到了历史上的顶点,估计有人说屎好吃,立刻便会有几个高中生、大学生去尝尝。
回想十几年前,我也是个年轻人的时候,同学们朋友们在一起交流的时候很简单,可以聊聊自己喜欢的小说,可以谈谈学校里的事,可以说说学习上的问题,还可以弹弹吉它消谴一下,大家很真诚,也很开心。
只不过是过了短短的十数年,我们仿佛经过了几个世纪的飞跃,现在很多同学朋友间讲究的是面子,讲究的是攀比,面对面静静的交流机会少了,要想增进友谊,非得走进饭馆,打开洋酒,送上礼物不可。圣诞节,无非是在这个人际关系淡漠的时代,提供给人们多一个互换礼物的机会。其实只要心中有快乐,天天是节;心中无快乐,圣诞节里打架斗殴脱裤子打滚的也常有。一切只是形式,别人既这样,我也这样,这是80后、90后青年人最悲哀的一点,并由这点悲哀出现了月光族和追星族。
诚然,我并非思想闭塞容不得外物的人,但我们在接受“泊来品”的时候,必须是要有选择的。就像风糜一时的韩剧,既然电视里给了我们欣赏的机会,我们何不去看看韩国人良好的卫生习惯?何不去看看他们礼貌的待人接物?如果只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为了些那夸张虚构的爱情而抹着泪水,那么,就算你哭得双眼通红,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又有什么启迪和帮助呢?
前几天,央视经济频道播放了一条调查数据,现在的中国年轻人中,直接或间接被父母接济的,占92%,这是个宠大的数字,按这个数字推论,在圣诞节里出手阔绰,花钱如流水的年轻人们,也许花的是老人的血汗钱。特别是尚没有经济基础的学生们,是不是也应该清醒一下头脑,也应该从迪厅里走出来,想想父母的含辛茹苦,想想父母的勤俭朴素,想想父母的殷切希望,再想想这么盲目的跟着狂欢的人群,去盲目的狂欢,到底有没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