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长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731621/answer/1600233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重复《此时此地》
知道现象不如知道原因
我们要得太多,速度太快,每天我们接收的信息可以比以前的人一辈子接收的都多。我们看到的也更多,知识量和理解力随时都面临挑战,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分辨到底什么是真的。除了现象和数字,我们不关注任何东西。转一圈回来问的还是那个问题:谁知道的数量比较大?或者两年后谁还屹立不倒?完全成了纯粹的体育竞技。那么以“高大全”来评判人和物是有问题的。
当世界走在了头脑前面,产生了一种动物式的本能反应。我们大脑运作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思考变得过时,我们所做的只是接收和反应。我们不必把事情搞清楚,在我们搞清楚之前结果就已经出来了,我们必须从媒体上获知结果。
就像我们走在海边,看到漂亮的贝壳就拾起几颗,或者在沙滩上捡几粒有意思的小石子,当我们看到一把历经几百年的椅子时,会感到好奇,通过它能感受到古人的姿态、想法,但不要因此崇尚它、炫耀它,它除了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外,不会有什么真正的价值。
那么用现象来回答现象是越走越远的。因为只会造成现象更多,也就是信息的深海化。就像网络,就像用百度知道和维基百科来回答问题。这样对认识本质并无任何帮助。
比如我一个同事是这样说的,“情感在昆汀的大马戏里,属于出来客串一下,就像他本人一样。你纵向看他的片,就知道他追求的是什么了。“
这样讲,看起来是时尚的。
但反过来,应该是这样:
昆汀的形式,是他整个电影语言装置的屋子,血浆、骂人、絮叨、打断也好,都围绕着他对感情的终极追求,都是他感情的一部分。
“感情”。
三观与三观尽毁
如今事情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昆汀曾经是个流氓,现在成了艺术家。
昆汀他几乎没有要表达的。如果说要表达的话,那就是说这个事情是可能的。在更多的情况下,他自己同样很迷惑,愿意通过一个行为,比如牙医马车上摇晃的牙齿,或者是血浆事件,去经验一种可能性,经验和生活是不能分开的。
这人的电影有一个特点,就是留下余地和可能,我们认为这叫自由。他不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让趣味、让情绪回到基本点,这就有了最大的自由,因为基本点是不可能去掉的,除此之不应该再添加什么。
如果我们把昆汀看作一个文字作者,一个作家。判断就再明显不过了。你不觉得整个文学里都缺少一种“简单、直率”的类别吗?两千年来,整个文学被修辞大师们牢牢霸占着。莎士比亚也罢,博尔赫斯就博尔赫斯,没有问题吗?“所有的作家都被文字害了。”确实如此。
把字扫开。
在一个镜头里,可能只需要一盏灯、一张坐椅、一个人说话就能具有神采,具有不可磨灭的痕迹,为什么你非得做出别的象征呢?为什么非要加一个意外?为什么非要突然有人敲门打破他的自言自语?这种情节设定都是盲目的。人的情感不是可以策划的,它有自己的方式,就像猫下一步的去向,我们无法预知。
如果人们很积极地生活,它必然产生意外;如果是颓废地生活,它必然产生困惑。一个人如果有愿望去经历新事物,他人是挡不住的。
自从处女作开始,昆汀始终是被世界认可的艺术家。这是为什么?
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人影响他。他看过不少录像带,我们也看过不少片。但他避免走走过的路,说说过的话,能在做每一个新片时,提出新的看法。这种企图心是无法代替的,让人尊敬。
从全球化的评判视角来看,昆汀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向世界总结了美国人的特质和生活状态。关于《无耻混蛋》和《让子弹飞》的讨论,也曾经是是让政府产生了警惕的当代艺术阵地。政治波普嘛。不稀奇。都搞烂了。不稀奇吗?别忘了中国电影连个政治波普都没有呢,只知道说爽了。
当然他们不会同意我们这种谈论方式,他不知道别人怎么看他的作品,这跟他是怎么样想的也有很大距离。
茄子就茄子,不是别的。你认为茄子是茄子,是由于你知道番茄什么样,或者黄瓜什么样,才能确定茄子是什么样,茄子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茄子。一个人对一个事物的认识,都来自于与其他事物的关联。他基本上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当然别人怎么看跟他也关系不大。
新浪潮之后没有太多像样的电影大师,大多缺少对“情感”的一个清楚的认识。
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谁从我们身边经过,如果不干脆点将会面临什么样的事情?这些问题没有搞清楚,只以为票房高筑或者受人尊敬就非常得意。普遍来说人人皆可,缺少基本的态度,观念比较混乱。虽然电影已经走过百年了,从最初的影画戏,到新浪潮,再到现在所谓的商业时代,如今的导演应该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位置和职责,回避别人曾经用过的风格,创造出属于本地的、和个人经验有关的风格体系,这个体系可以很小,在整个作品中,只需要说清一两个问题就很好了。
精确不是电影中的高标准,它往往是在故弄玄虚。无论拍摄、建筑、室内设计、写作,还是说话,都会有细节,有方式,有条理,有情感,这是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是精细的,也可以是粗犷的,这些并不是评价的标准。电影的好坏是在于你是否具有基本的情绪,它来自于你的世界观,你的修养,你对事物的基本判断。在表达中最缺少的其实是常识,包括大到善恶、对错,小到表情、语速、腔调的判断。
常识。“常”是基本,“识”是见地。
常识。就是你对基本的见地是什么。就像和尚到了辩论的最后环节,说,“来,我要看你的见地。”
杂志里没有见地,只有信息。当我说到杂志的时候,指的是所有杂志,包括一切名记专栏。
通常我们会在杂志上看到一些影评,有些看起来似乎写的还不错。但杂志本身是一种有问题的东西。它有一种肤皮潦草的基本特征,就像搜索,就算你把所有肤皮潦草的东西收集起来,也无法得到一个真知。
微博限制字数,一方面是爽的,另一方面是不爽的。所以我们看到微博是信息点很多的一种平台。但你在知乎这个网站里就能写得很长。因为有些打破沙锅答到底需要非常大非常大的空间才行。
无疑昆汀不喜欢现在的主流电影。现在的主流电影没有真正的情绪,不是为情绪而拍摄的,没有情绪的电影里没有真实的人。我们小时候不喜欢深刻,因为深刻是麻烦的。我们长大后不喜欢粗糙,因为粗糙是无质量的。过去我们上厕所时,只需要出门走出几十米,随便什么地方都能解决。人是逐渐走向文明的,但文明会有认知的问题,如果一个高大全精的东西,从表达的基本点上就出了问题,对人的影响将是难以退回的。
直白的事情最好直白地讲。愤怒的事情最好愤怒地讲。纠结的事情最好纠结地讲。
如果20年后的气候,本身就是“雾霾天“,你不愤怒吗?
暴力的好处就在这里,对这种影响的愤怒,也是让我们难以冷静的。在一种“坏基本”的笼罩下,事实上很多问题不是越辩越明,打一架可能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