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来了几个女生,说要租住我们家的房子,我客气地说不出租,她们走后,我的脑洞大开。
我年轻的那会儿,在外打工,和两个女孩租住在一对年轻夫妇的家里,他们勤劳朴实善良,有个男孩子。每个月,我们缴纳了租金,还另外交了每天一块钱的早餐费。
每天早上,我们睡到快到上班的时间,匆匆涮牙洗脸,就进了厨房吃早点。
房东阿姨早就装好了饭,摆好了筷子,配菜有早市买来榨菜丝花生米什么的,经常的时候,会拌一盘蒜蓉空心菜,炒一道笋干炒肉丝要不就是炒着黄橙橙的葱香鸡蛋。
感觉那时清早的一碗白米粥香甜顺口着,习惯的吃猪油,花生调和油拌的蒜蓉空心菜,一直在我的唇齿留香。这样持续四年多的煮食,不是街头巷尾花几块钱的早点可以比拟的;这份情意,也一直在记忆里持久弥香。那时房东夫妇总笑说把我们三女孩当自己的女儿看待。
后来我们都嫁人了,房东叔叔来我们当地喝喜酒,还来我家小坐会儿。再后来,那里拆迁了,不知道他们搬哪儿去了,就没有了联系。
阿根哥家现在的房子是09年重建的,上个世纪80年代虽只是两层的红砖建筑物,但对那时而言,一百多平米前三间后三间还有几十平米的小院还蛮宽敞的。
那时婆婆就把其中的一间房子,长期资助她姐姐夫家的一个在本地读书的亲戚孩子,不收一分的房租。
据说,这个孩子很用功读书,后来有了出息,当市里的处级干部,偶尔,他会来我们家走动,婆婆走了那会,他还来给婆婆她老人家送行。
随着老龄化发展的迅速, 在英德等国家,一些儿女在外工作搬出去住的“空巢老人”增多,几个志同道合的老人自发合住,也有把房子租给一些年轻人,租金以孩子们做家政服务抵算。有些老年人仅是和年轻人的交流而感到开心快乐,即便不需要家政服务,也愿意以便宜的价格将房子出租给年轻人。双方在这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所建立的感情,不仅仅是简单的租赁交易。
当我们老了时候,女儿总是要嫁人的,她们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家人要照顾,我们就借鉴这种各取所需的租赁模式,招两个读书的女孩入住。
家,就会有年轻人的朝气,偶尔说说话聊聊天就好,或者,给她们做一顿早餐也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