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香港的诗人秀实,是现任香港诗歌协会会长。他的《父子同踏着辛未年中秋月色》写道:“烛影聚结在这里,这里,有孩童的笑声哗声,楼宇间有相拥的恋人,那边,秋月缓缓地在云边,走过东边没有起点,西边没有终站,也没有孤单旅途的寂寞。”在他眼中,父亲中年以后衰颓渐侵的躯肢令他心酸,父子本应该披起一件秋衣在渐凉的行程中,携烛共游。
诗人陈先发多次荣获全国“十大新锐诗人” “年度诗人” “十大影响力诗人”等,其诗歌主张是:“本土性在当代”与“诗哲学”。他的《中秋,忆无常》慨叹回忆的衰竭,又怀念了一些已经故去的友人:“黄昏,低垂的草木传来咒语,相对于残存的廊柱,草木从不被人铭记。”
诗人汪抒在《秋已近半》中言道:“秋已近半,有时我在夜深醒来。身下的凉席仍未撤换。我觉得我应该是躺在火车上慢慢地睁开眼睛。枝条上的花朵未凋,那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苦修。我何时能达到那样的境界。”行走在他乡,他喟叹:月色算圆满,令他“本来得到的就少,现在还必须卸下一些”。这种感悟很容易引起旅人的共鸣。
旅居海外的诗人彭国全更是直抒胸臆,以《中秋明月》写了他对祖国的怀念:“嫦娥,换上一袭缟素的新衣裳。今夜,以护士的细心和温馨,护理天下游子的思乡病。纤纤玉手捏起熠熠的银针,一根一根,向每个望乡穴对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