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6-4-19 16:27 编辑
文/归隐宋朝
日前,我在杂谈转发了林思云的《中国赶不上日本,差了一座长城的距离》,也许是题目扎眼,令醉笑、寂寞等反感、反胃,继而有反目成仇之态。这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国人的心态,我不能轻易说这好与不好,但说实话,我甚至怀疑你们有没有通读这篇文字,有没有进行深入思考?有没有一些先入为主的成分?的确,日本的很多方面,诸如历史的现实的地方是挺招人恨,但是,你究竟了解多少?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这个隔海相望的邻居,你有没有一个全方位的考量?
台湾民进党是逢中必反,连诈欺犯都成了政治运作的筹码,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而我们是不是有必要也要逢日也必反哪?只要一看见或听见哪儿说中国不如日本,就要跳脚、就要骂娘?民族自尊心可不是这样体现的,是不是有些狭隘?
1840年,英帝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大清的国门,而1853年,美国的佩里舰没开炮就敲开了日本的国门。从某种意义上讲,当时的大清国和日本就是两个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然而,在其后的百年间日本人做了什么?前五十年,他们发动了“倒幕运动”,重新树立了天皇政体,发动了“倒儒运动”,全面西化,这就是所谓的“明治维新”。同时,对外制定了占领朝鲜,最后占领满洲的扩张战略。通过不断的学习、引进,日本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和政治格局跃居亚洲之首。而同时期我们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社会进入了更加动荡的时期,以慈禧为首的保守势力还在以泱泱大国自居。
“平壤战役”的失败,没有打醒大清国,“甲午战争”的失败也没有打醒大清政权。相反,此消彼长,日本的军事冒险得逞了,西乡隆盛的扩张战略得以实现。按照常理,一个弹丸岛国,变革不过几十年,怎么会令我华夏大国节节败退?仅仅是军事实力不行吗?恐怕还有国民素质的问题,他们举国抱团、全民皆兵,对于中国,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他们就没有平民。军队未到之前,他们靠经济掠夺、情报收集,已经掌握了主动权,已经为军事占领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就连日寇使用的军事地图也要比我们的详细多少倍,而所有这些均是利用各种渠道长期渗透获取的,很大部分是“平民”所为。对于中国,日本人是做到了“知己知彼”,即便是今天,他们依然如此。前鉴不远,近忧远虑未除,理应值得我们谨慎待之。
日本人有着一种悲情特质,这是一种决然的类似狼性的东西。“明治维新”以后,为了挣足可供军事扩张的外汇,他们不惜在几十年间,向英美势力范围的婆罗洲输出几十万年轻女子从事卖淫,日本在该地区开设的妓院、娼寮多达千家,这在电影《望乡》中有所反映。从1908年开始,日本为了解决剩余人口,向巴西移民三十万人,直至占领满洲成立拓荒团为止。为达目的不折手段、不讲道义、不惜代价,这就是日本人的个性,也是他们的可怕之处。对于这样一个骨子里存在兽性的民族,我们不深入了解行吗?
充分了解你的对手甚至敌人,这始终是古今中外的良策铁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嘛!同时,不仅要了解作为对手民族的优良一面,还要了解我们自身的某种劣根性,做到取长补短,为我所用,这才是正确的民族复兴之路。基于此,对于林思云的文章,我们理应抱着借鉴与反思的态度去认真了解,对日本、美国、韩国、菲律宾、越南,甚至俄罗斯、朝鲜都应该充分了解,只有了解充分,准备充分,出现问题才能从容以对,才有可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方面我们得到的教训还少吗?国与国之间最基本的还是地缘政治的对垒与博弈。既得利益的争夺不仅体现在话语权的争夺,更重要的是对对实力的充分掌握,这是致胜的有效砝码。因此,我们不能逢日必反,却对于日本一问三不知,自以为是到只要“扔几颗原子弹就可以解决问题”的程度。胆小怕事不可有,盲目自大同样不可为!所以,对于林思云的文章不必小题大做,他用日本人的长处对应我们的短处,可以更为直接的找出我们的症结所在,尽管文章有些夸张之处,但对于我们绝对大有裨益,这一点需要我们理性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