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名歌欣赏】《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小楼原创】
查看: 311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歌欣赏】《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小楼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5-1-6 15: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小楼昨夜又春风 于 2015-1-6 15:37 编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Cqg8ss0eD8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作词:管桦   
作曲:瞿希贤   

(A)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B)
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   
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   
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   
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   
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嚎叫,   
妈妈却穿着破烂的单衣裳,   
她去给地主缝一件狐皮长袍,   
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   
经过了多少苦难的岁月,   
妈妈才盼到今天的好光景.   

(A’)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瞿希贤(Quxixian 1919- 2008)

女作曲家。上海市人。1919年9月23日生于上海,逝世于2008年3月19日。自幼爱好音乐。1944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毕业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曾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讲师。曾从师于弗兰克尔(德籍教授)、谭小麟教授等。建国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和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中央乐团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一至三届理事、第四届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儿童音乐学会名誉会长。

瞿希贤的作品主要包括合唱独唱和儿童歌曲等,她的作品题材宽广,风格多样,音乐语言清新生动,大气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独创性。主要作品有歌曲《全世界人民一条心》,获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歌曲比赛一等奖,合唱曲《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获1964年全国群众歌曲一等奖,儿童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获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音乐作品一等奖。歌曲《新的长征,新的战斗》于1980年被评为优秀群众歌曲。此外还有《乌苏里船歌》等广为流传的歌曲,曾为电影《青春之歌》、《红旗谱》、《为了和平》、《元帅之死》、《骆驼祥子》等作曲。她的主要著作有《歌曲作法》,和翻译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作品《管弦乐法原理》。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是一首叙事歌。所谓“叙事歌”,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件事情,一个事件,一种情况用歌唱的方式表达出来。“叙事歌”要有时间,地点,人物或故事情节。这里的“时间”是泛指,不一定是要明确点出确定的时刻,也可以是跳跃式的。

从写作的结构上来看,“叙事歌”可进一步细分为“全叙事歌”或“半叙事歌”。

“全叙事歌”除了要有时间,地点,人物或故事情节之外,更要是只围绕一个故事或一个场景去铺垫展开,不添加或少添加作词者本人的主观感想进去,就让故事本身的情节去跟听者作心灵上的沟通。歌例请参考这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半叙事歌”在场景和时间上可作变换或跳跃,歌例请参考《十送红军》(《十送红军》在场景和时间上是跳跃式进行的)。“半叙事歌”也可掺合词作者的主观情感,歌例请看《英雄赞歌》(其歌词掺有很多如“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之类的非现实描述和主观情感的句子)。

这并不等于说“半叙事歌”不及“全叙事歌”好,只是归类之分别罢了。就好象咱们吃饭的菜肴,由其煮法和调味等手法可分类为”粤菜”,“川菜”,等等。这分类不等于说某种菜比其它的好吃,每种菜都有其爱好者。

瞿希贤老师回忆:《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是1957年底写的。那时我们中央乐团创作组实行词曲作者自由组合,一天,负责人管桦把这首歌词给我看。他是位诗人、作家,从歌词的角度来看,他写得更象叙事性的散文诗,读起来不那么容易上口,但是,读完了觉得很有意境,也很让我感动。当下,我就接受了谱曲的任务。”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是一首旋律非常优美,词曲皆优,歌坛不可多见的所谓“完全叙事歌”. 此歌的格式为通谱歌(一段旋律一段词到底),表现手法为“A+B+A’”。“A’”是指A段词曲的重复,可以在结尾处的音高或旋律作变化或不变。

从瞿希贤老师的回忆里可得出,当初歌词作者管桦老师写的是一首“诗”而不是专门为歌曲的创作而写的所谓“歌词”。可以很合理的推测,当初管桦老师这首诗只有A,B两段,结尾那段重复A段的歌词是瞿希贤老师在写曲时为了音乐上的需要而加上去的。下面会对此点作解释。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第一段(A)歌词描述的场景是:在一个多云有月的夏收后的晚上,几个小朋友们坐在那“高高的谷堆旁边”,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耸人听闻的语言,就这么平实自然地描述,却带给听众一副绝美的油画般的画面!多么自然,多么悠闲,多么温馨,多么诗意。

这第二段(B)歌词是妈妈回忆往事。此段歌词也和第一段词一样,用的是平铺直述的手法,遣词用字也是平实无华。场景虽有跳跃,但由于是属于故事里的故事,所以不算是跳跃式场景。如果整首歌就这样ENDING(结束)的话,这故事就不完整了,尤其是在音乐的处理上,如把全歌收在那回忆的低潮点处,感情的抒发就不够完全。因此,曲作者又把大家拉回到第一段的场景里去,也就是回忆后再回到现实中。如此一个来回,歌词里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就有始有终了。听(唱)者听(唱)完此歌后,也就象是读了一个有始有终有情节的故事。叙事歌,就是如此“练”成的。当然,不是所有的叙事歌都需要走如此的一个来回。因为这首歌的歌词是故事中有故事,所以在音乐的处理上必须如此一个来回才能把情感完整充分地抒发出来。这也是歌曲A+B+A’体裁的惯常用法,重回到A段词去作收,用以加深听众对A段词和旋律的印象。例如《歌唱祖国》一歌也是采用如此手法处理的。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这种处理是基于音乐上的需要,由作曲者所决定的。只有极少数对音乐也有点基础的作词者在写词时会考虑到这种处理的手法。

离题说几句,有见现在不少人写歌词时都喜欢用一些冷僻少见或令人难明的字词,又或者是喜欢堆砌华丽仿古的辞藻,运用违拗语法逻辑的句子。也许他们是在跟风,也许他们是在摸索着要开创什么新的流派或美其名曰“创新”。然,如此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做就好比是练武者马步也没扎好就去练什么哈蟆功,会几下散手就想开创什么门派当一代宗师!对于新学写歌词的人,应该脚踏实地,尽量用通俗易懂的字词,用平实无华的手法去写。一首好的歌词,应该是老少皆能读得懂,如同这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谈完歌词,下面就来谈谈此歌的曲调旋律。

在谈曲谱旋律之前,又离题说几句。听过有一种说法,说此歌的词曲作者另有其人(词曲同一人),不是大家所熟知的管桦和瞿希贤。对于此说法,俺是非常存疑的。虽然俺没有直接的证据来证明此歌是两位前辈高手之作品,但从此歌的词与曲之优和结合度之高,俺可以断定此歌绝非一个小学老师所能独力创作出来的,就算其人有可能是音院出来的高才生。歌词方面,由于其写作的难度不高且通俗易懂,也许不少人都自认能写得出来如此的好作品。但是,从曲子的布局,旋律和技巧手法的运用,词曲的结合度等方面来看,没有相当高的写曲功力肯定写不出如此好曲来!此歌的曲作有两大技巧手法的运用,其中之奥妙和匠心独具之处令我拍案叫绝!妙!纵然俺读过不少(不敢说无数)歌谱,也没看过别的作品有如此之巧手佳作!瞿希贤不愧是中央乐团的驻团作曲家!

这是一首抒情的儿童叙事歌曲,尤其是A部的旋律非常优美动听。

此歌的调子为D大调,2/4节拍,稍慢的节奏更好地配合了歌词的整体意境。歌曲采用弱拍起音,从中高音(6音)起往下走,很好地结合了首句歌词“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的意境。我上面说过此歌有两大作曲手法的巧妙运用,是我所读过的众多歌谱里所少见的,作曲家可算是匠心独具了。在此开首句的旋律里,作曲家非常巧妙地利用休止符来制造特殊的效果。我在作曲网里曾发帖说过,休止符不能乱用。休止符如同汽车的刹车,会令到行进间的旋律中断。休止符如运用得好,能起到画龙点睛之妙。这画龙点睛之妙在此歌里有所体现!作曲家在“里”字后运用了一个八分时值(半拍)的休止符(请看下图箭头所示黄色字处),令到行进间的旋律停顿了一下,结合旋律下行到“里”字处的全曲最低音(低5),营造出一种云遮月的景象。然后,在“穿行”的“行”字处用了三拍的长度,塑造出云开月明,海阔天空的意境,把“穿行”两字表达得淋漓尽致。纵观全歌,就此一处运用了休止符,且用的恰到好处,整句的词曲结合可说天衣无缝。高手就是高手,令人不禁为之拍手称绝!

在歌曲创作中, 词曲结构不同步是常见的现象。也就是说,由于重复一句或更多的歌词,乐句比歌词的句数多(但绝不会比之少)。这种现象绝大多数是由作曲者因为音乐表达的需要而造成的,只有少数是写词者自己特意而为之。在此歌的前半部,作曲家就把“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将那过去的事情”这两句重复了一遍。因此,从歌词的结构来看,上半部只有4句歌词,由于音乐旋律处理上的需要把最后的两句歌词重复了,所以乐句就有6句。4句歌词和6句乐句,这就是所谓的“词曲结构不同步”。

此歌的上半部(A部),上面说过,主题乐句(第一句,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从中高音(6音)起下行(往下走),结合了靠近乐句末尾处的半拍休止符的巧妙运用,在音乐上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亮在白云朵朵的夜空里穿行移动,时而云遮月时而云开月明的美丽景象,音乐与歌词的意境结合的天衣无缝。第二乐句(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基本上是在中低音区里徘徊,表达出宁静怡人的晚上,悠悠清风把阵阵的歌声从远处传送过来。作曲家在“吹”字上用上了此乐句里的最高音(5音)且用了一拍半的时值长度(除了句末的“声”字为两拍时值外,这处的“吹”字的时值为本句第二长),强调了风送歌声悠扬的意境。这第二乐句的尾音落在主音(1音)上,作为第一和第二乐句的收敛点(=写文章句子段落的句号)。第三乐句(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的旋律上扬,且在第一个“高”字处达到了全曲的最高音(高1),与歌词相对应。第四乐句的旋律结束在属音(5音)而不是主音(1音)上,为重复第三,四句的歌词作为铺垫。第五和第六乐句在旋律上完全重复了第三四句,只是把结尾音落在主音(1音)作收。这种重复乐句旋律的手法是常用的写曲手段,多用于歌曲的结尾,用与深化加强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在此歌例中,虽然A部不是全歌的结束处,但由于是上下部的意境交界处(上面说过,A部歌词是故事场景的描述,B部歌词是回忆往事),因此作曲家在此处运用了通常用在歌曲结尾处的重复乐句旋律的手法,把“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两句歌词的旋律基本上完全重复一遍,只在乐句收尾的“事情”两字的音高上作不同的处理,第一遍时把“事情”放在中高音区,表达了小朋友们翘首以待盼望妈妈讲故事的心情,而重复时则把“事情”收在主音上,预示着下面故事就要开始。把这两句歌词里所包含的小朋友们满怀期待要听妈妈讲故事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完美地结束了A段的旋律。从乐理上来讲,把乐段或乐曲收在主音上是最通常的做法,收敛性(终止感)最好。

B段的歌词是妈妈的回忆,也是妈妈所讲的故事,内容沉重悲愤,跟A段词所描述的悠闲温馨诗意的场景有很大的情感落差。因此,从A段词到B段词是一个情绪上的转折。通常的处理手法是写一段间奏音乐来连接AB两段的旋律,好让演唱者能随着间奏音乐作情绪的转换。但是,瞿希贤老师并没有采用这种过渡的手法,而是从A段的旋律直接就转到B段的旋律。如此的处理手法能营造出一种比较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但也对演唱者驾驭情绪的能力要求也比较高。

B段开始的两乐句的旋律在中低音区徘徊。开首的“那时候”三个字用了两小节(共四拍)的相对来说比较缓的旋律节奏以表达回忆中的沉思,“妈妈没有土地”六个字只用了两小乐节(共四拍)和“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十个字也只用了三个乐节(共六拍)比较紧迫的旋律节奏,很好地结合了歌词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心情沉重,紧张压抑的效果。接着,在“(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这两乐句B段的主题旋律里,第一句从高音1起并流连在中高音区,表达了悲愤的情绪,然后第二句的旋律在中低音区里起伏,尤其是“妈妈”两字,从中音3下行六度大跳到低音5,是很完美的字词语调跟音调的相结合(所谓的“正字”),表达了那种对生活的悲哀无奈和不平的控诉。从这里起直到B段末,作曲家重复运用了这两句主旋律(只在个别地方作点小变动),以达到那种对旧社会的一声声一句句的血泪控告的效果。这种在一整段的旋律中几乎是由完全重复主旋律乐句而构成的手法在歌曲的创作上极少见,这也就是我上面所提到的此歌的曲作有两大技巧手法的运用之二(请看下图所示四处黄色字标记之处)。通常,作曲者只重复主题旋律的句型节奏(歌例:张雨生演唱的《大海》)或是乐句的部分音调或部分完全重复(歌例:也是张雨生演唱的《大海》),用以加深听众的印象。[我知道不少人喜欢《大海》这首歌(不一定要张雨生所唱),但说不出来喜欢它的真正原因何在,这,就是要点所在!迟下我有空时会应高帅版友所请为《大海》这首歌写篇歌评。而象《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歌用几乎完全重复主题乐句的手法去构成一整段旋律的歌可说是绝无仅有,原因是如此做法会令到旋律过于单调乏味。因此,这种手法用在别的歌里会行不通,但运用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歌里却是恰到好处!为什么呢?原因有二:1)此歌B段词的基调沉重悲愤,不宜用变化多端的旋律去表达;2)如上面所说,如此做以达到那种对旧社会的一声声一句句的血泪控告的效果。这有点象人们指控别人时常说的“就是你!就是你!!就是你!!!”一样,用以加强加深指控的力度。

B段音乐的收尾句“经过了多少苦难的岁月,妈妈才盼到今天的好光景。”作曲家虽然重复运用了B段的主题旋律句,但却在力度上用了pp(意大利文音乐术语pianissimo的缩写,意为“很弱”)的标号,表达了经过一连串的折磨打击,到解放时妈妈已经是奄奄一息。从另一方面来理解,妈妈的故事到此讲完了,但妈妈由于情绪哀伤,声音微弱,而听故事的小朋友们也唏嘘不已,久久说不出话来。如此,词曲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然后,歌曲重回到A段作收。这样的处理上面说过,曲作者又把大家拉回到第一段的场景里去,也就是回忆后再回到现实中。如此一个来回,歌词里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就有始有终了。如此做的另一个含意是把这个故事相传下去。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歌的旋律看似简单没有什么作曲上的花俏技巧,其实要真正掌握好作曲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和情绪并不容易。我听过此歌的不少版本的演绎,感觉上还没有一个版本能完全真正地掌握好分寸,尤其是B段的旋律。由于此歌没有间奏音乐,因此演唱者的情绪多不能作立即的转换,从A段的柔美诗意的情感立刻转为B段的沉重哀伤的基调。“汗水”“地主”“火”“风雪”“狼”“嚎”等字上面作曲者都标有强音号“>”,和“她去给地主缝一件狐皮长袍”这句作曲者用了“f”(意大利文音乐术语forte的缩写,意为“强”)标号,所以这句应该用力地唱出来,以表达“愤怒”的控诉,然后在接下来的“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一句用相对说来较柔弱的声调唱出来,形成前强后弱的对比,最后在结束的两句“经过了多少苦难的岁月,妈妈才盼到今天的好光景。”里用更弱的声调唱出,如此才能把作曲者写此曲时的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全文完]

(欢迎转载,敬请注明出处)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5-1-6 16:35 |只看该作者
奇怪,我明明是电脑,为嘛还加不了分呢?哎,小楼,我晚上回家慢慢阅读啊。。。。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1-6 16:35 |只看该作者
这种解读难能可贵。建议加精,你们觉得呢?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1-6 18:02 |只看该作者
有滋有味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1-6 18:40 |只看该作者
我听不到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1-6 18:4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红尘散仙 于 2015-1-6 18:45 编辑

前阵和小草讲,我以前听这首歌,就是我们坐在高高的骨灰上面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1-6 20:51 |只看该作者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是一首叙事歌。所谓“叙事歌”,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件事情,一个事件,一种情况用歌唱的方式表达出来。“叙事歌”要有时间,地点,人物或故事情节。这里的“时间”是泛指,不一定是要明确点出确定的时刻,也可以是跳跃式的。
————
这首歌曲是我父亲教会我的。他那时候教语文,还兼职全校的音乐课程。。。。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1-6 20:53 |只看该作者
我好像很喜欢你说的这种“叙事歌”,感觉很有意境。。。。呃,我先睡一觉吧,困了。回头再来慢慢读你的音乐分析。。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1-6 20:53 |只看该作者
我好像很喜欢你说的这种“叙事歌”,感觉很有意境。。。。呃,我先睡一觉吧,困了。回头再来慢慢读你的音乐分析。。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1-7 06:33 |只看该作者
多谢格格首版挂精!!!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5-1-7 06:34 |只看该作者
如果大家都喜欢,俺日后就发多点如此的歌评帖。。。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5-1-7 06:36 |只看该作者
多谢仙版帮忙上音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