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奇文共欣赏 --诗 谶——翁芳友
查看: 5394|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奇文共欣赏 --诗 谶——翁芳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4-12-19 13: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诗  谶
文/翁芳友
诗谶(chèn)一词,首见于《世说新语•仇隙》:“孙秀既恨石崇不与绿珠,又憾潘岳昔遇之不以礼,后秀为中书令,岳省内见之,因唤曰:孙令,忆畴昔周旋不?秀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岳于是始知必不免。后收石崇、欧阳坚石,同日收岳。石先送市,亦不相知。潘后至,石谓潘曰:安仁,卿亦复尔邪?潘曰:可谓‘白首同所归’潘金谷集诗云:投分寄石友, 白首同所归。乃成其谶(chèn)。”

红霞潋滟 2014年 翁芳友

从中国的甲骨文,苏美尔的楔形字,埃及圣书字,到复活节岛的木刻符号,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文字的发展本身就是令人心醉神迷的一篇传奇。汉字,据古人的一种说法,是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七,万口以察。”黄帝是谁?介于神与人的一个象征,仓颉又是谁?“……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更是象征中的象征。“昔仓颉造字,天雨粟,夜鬼哭……”这说明汉字的出身具有魔幻性与灵异性,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可见人们对于文字的敬畏之情。这种魔幻性与灵异性多会体现在诗文之中。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不学诗,无以为言。”可见诗——这种特殊语言的载体在文学艺术中的重要性。孔子又在《论语•阳货》中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孔子认定了诗是美与善的统一表现,并附带指出其在知识上的意义。“可以兴”朱元晦认为是“感发意志”,“可以观”,朱元晦解释为“考见得失”,郑康成释为“观风俗之盛衰”,它的意思说的与卡西勒(E.cassirer)在《论人•艺术》中提出的“观照”意思差不多。是使作者“见透了作品所表现的感情活动,因而进入于感情活动的真正性质与本质之中”。诗歌所觉醒的感情意识的集中而言,这正近于孔子所说的“兴”,而“观照”则正是孔子所说的“观”。观是有诗歌作品而照明人生的本质和究竟,我相信文人是通慧的,有些不经意的言语会预言到未来的不可知。

    《礼记•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刘勰也说:“玄黄杂色,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地理之形。此盖道之文也。”所谓“道”,刘勰这里,又叫“神道”。《毛诗序〉说:“诗本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言志,在于心之所向,是作者内心所蕴之情而见乎文,近于谶。

    言志与诗谶何别在于:诗谶正在六义之外,别有会意处。乃言志之时,不经意而流露之谶记,大多为不祥之语。

    此所谓“谶”,非言志之本义,而因别意成谶。向后言“诗谶”者,每附于诗话之类。 初唐卢照邻有《曲池荷》: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后来卢照邻投水死,人以为诗谶。

    唐代才子张祜,天生持才傲物,不事王侯,自称处士。他和李白一样,想以诗一举成名,走终南捷径。虽然得到当时权臣令狐楚的举荐,但是还是倒霉地碰到了元稹,终不能仕。张祜满怀失意回去后,终日与诗文做伴,痴迷的很。妻子儿女叫他他都不答应,却说:我正在口里生花,难道还顾得上你们吗? 张祜的谶诗是年轻时经过广陵时写的:

     千里长安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大中年间,果然死在丹阳隐居地。

    又如:据章渊的《稿简赘笔》说:“涛八、九岁知音律,其父一日坐庭中指井梧示之曰:‘庭中一古桐,耸干入云中’,令涛续之,即应声曰:‘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父揪然久已”。可见涛才思之敏捷,但是不想竟一语成谶,果然终落得个于风月场上迎来送往。我认为想必其父当时预感到其后来的命运了,故而“揪然久已”。

    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季兰(唐代女诗人)五、六岁,其父抱于庭,作诗咏蔷薇云:‘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父恚曰:“此必为失行妇也!’后竟如其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自然不会由蔷薇的“经时未架(与嫁谐音)却”,联想到“心绪乱纵横”,而泄露自己的春情,为诗谶也。才女李季兰果然后来沦落为艺妓。

    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也有诗谶数则:“蒋编修菱溪,赤崖先生子也,喜吟咏,尝作七夕诗曰:

         一霎人间箫鼓收, 羊灯无焰三更碧。
又作中元诗曰:
         两岸红灯多旋舞, 惊风不定到三更。

赤崖先生见之愀然曰:何忽作鬼语,果不久下世……”
绿树风凉2014年

    《阅微草堂笔记》中又记:“先师何励庵先生讳琇,雍正癸丑进士,官至宗人府主事,宦途坎坷,贫病以终,着有《樵香小记》多考证经史疑义,今著录《四库全书》中,为诗颇喜陆放翁,一日作咏怀诗曰: 冷署萧条早放衙,闲官风味似仙家, 偶来旧友寻棋局,绝少余钱落画叉。 浅碧好储消夏色,嫣红已到殿春花, 镜中频看头如雪,爱惜流光倍有加。 为余书于扇上,姚安公见之,沉吟曰:“何摧抑哀怨乃尔。”殆神志已颓乎,果以是年夏秋间谢世,古云诗谶,理或有之。”

    因诗谶而生的悲剧,最凄惨的莫过于刘希夷。这首诗流露出韶华易逝的伤感与无奈。其中写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时,然后感叹:“这两句是不祥的谶语”,于是又改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再次感叹道:人的生死和命运主宰,难道会根据几句空话来决定吗?但是后来的这两句诗真的应验了他的命运。

这首诗被他的舅舅宋之问看到,宋特别喜欢,得知这首诗还没被别人看过,就恳求外甥把这首诗让给他。刘希夷当时答应了,但是没有将诗稿给他。于是,宋之问便派家丁用布袋子把刘希夷活活压死在进京途中的旅馆里。

禽兽不如的舅舅宋之问,得到诗稿后沾沾自喜,把题目改为《有所思》。整个诗除了最后一句“唯有黄昏鸟雀悲”改成“唯有黄昏鸟雀飞”外,其他一字未动地收入自己的诗集中。成为中国古代文坛最可耻的一件事情。

后来宋之问被贬,路过襄阳汉水时,触景生情,写了一首《渡汉水》

    远隔无音信,历冬夏又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是首尴尬的诗不失为道出真实心理描写的佳作。可笑的是,这首诗后来被浙江的李频剽窃去,堂而皇之的写上自己的大名,被蘅塘退士收入《唐诗三百首》流传后世。真是因果因循。

不光历史事实如此,在文艺作品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关于诗谶的说法,《红楼梦》第22回中曹雪芹这样写道: “再往下看,是宝钗的,道是:

  有眼无珠腹中空,荷花山水喜相逢。
  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虽浓不到冬。

贾政看完,心内自思忖道:‘此物到也有限。只是小小年纪作此等言语,更觉不祥,看来皆非福之辈。’想到此处,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因而将适才的精神减去十分之八九,只是垂头沉思。”

其实诗谶不是没有道理的,谶语,似乎是一种咒语和预言。这里要说明一点,这里决不是倡导神秘主义,宣扬传统的神鬼迷信糟粕。再者,我不大了解命数易理,只因为平时喜欢读诗,就从诗的本身探究一下。

若从文化学意义上推究,近体诗从意味道形式直接或者间接表露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和特质。如“平仄”,就典型的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阴阳”是两个至为重要的概念。《易经•系辞》:“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是万事万物变化的基本动力。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而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阴阳从静止的太一境界中分离出来,于是产生裂变,生生不息。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又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正如阴阳观念的形式,来源于大自然的神秘启示一样,“平仄”的形成也是同样基于自然的启示。诚如庄子在《庄子•天运》中所云:“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经纶;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
五月榴花  翁芳友

如果我们如果进一步从数术学的视角来审视古典诗歌的形式,便会发现其中孕含着许多不可忽略的文化涵义。如近体诗中字数最长不超过“七”,《易经•复卦》爻辞云:“反复其道,七日来复”,这就是“清七”的极限性质,表明的七是天道往复循环的周期数。它象征着天道的盈虚消息,也标示着人事的剥极必复,而七,则是这个变化周期的极限数。又如,律诗总共八句,这个:“八”亦与八卦有大干系。在古代,八数崇拜表现在许多凑成八数的概念上。如《汉书•律历志》有所谓“统八卦,调八风,理八政,正八节,谐八音,舞八佾,监八方,被八荒,以终天地之功,故八八六十四”之说。

古人往往把纷繁的世间万象,归纳于某种数字或者是某种符号,来解释自然与人事的各种变化,这正是中国传统神秘文化的典型代表。
《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感情一旦产生,就要表现出来,或“形于声”,或“形于言。声和言,都是表现情感的最通常方式。

徐志摩“想飞”,他以无比浪漫的笔调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这皮囊若是太重挪不动,就掷了它。可能的话,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  …… 同时天上那一点子黑的已经迫近在我的头顶,形成了一架鸟形的机器,忽的机器一侧,一球光直往下注,硼的一声炸响,——炸碎了我在飞行中的幻想,青天里平添了几堆破碎的浮云。”

神秘的谶语又一次应验了。三十多年前的某个午后,一架司汀逊式小型运输机展翅北飞,把它的身影投射在深秋斑斓的大地上。忽然,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雾铺天盖地,飞机顿时迷失了航向。经过几分钟艰难的飞行,飞机撞到了泰山北麓的白马山上,“轰”的一声巨响,紧接着一团冲天大火,挟裹着浓烟坠落山下…… 漫长的回荡着,无数冲突的波流谐和了,无数相反的色彩净化了,无数现世的高低消灭了……  
唐诗三首2014年   翁芳友

光明的翅羽,在无极中飞舞!
徐志摩轻轻地走了,他把他的苦闷、惆怅、落寞、欢愉全部交付与了万里云空,唯一没有带走的,是他轻轻挥手作别之后,留下的这片烧焦的云彩……

文人写几句伤感的话,居然预言了自己的命运,我想或许是文人特有的通慧,抑或是一种巧合。中国人很相信宿命,总是感慨生命无常。人的命运有着不可改变的运数,惟在人们走过征程的孤旅中静候着命运的宣判。


作者介绍:

翁芳友,1973年生,现供职于中国国家画院。曾就读于北京大学首届书法研究生班。艺术经历及作品先后被《美术报》、 《书画艺术》、《中国书画报》、《中国书画博览》、《中国画谭》等艺术类专业报刊报道。著有六十多万字的艺术评论及其他文章散见于专业报刊。书画作品曾数十次参加国内、国际重要展览赛事,并被多家艺术机构收藏。《中国画谭》主编。



月雅书画中国网编辑整理推荐


2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4-12-19 13:39 |只看该作者
我比较喜欢野蛮战线,主要是因为这儿比较安静吧,不那么浮躁。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12-19 13:41 |只看该作者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不学诗,无以为言。”可见诗——这种特殊语言的载体在文学艺术中的重要性。孔子又在《论语•阳货》中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
通一可贯万。呵呵。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12-19 13:45 |只看该作者
《礼记•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刘勰也说:“玄黄杂色,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地理之形。此盖道之文也。”所谓“道”,刘勰这里,又叫“神道”。《毛诗序〉说:“诗本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言志,在于心之所向,是作者内心所蕴之情而见乎文,近于谶。-

----------------------------------------------------------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故夔一足矣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2-19 13:47 |只看该作者
但是还是倒霉地碰到了元稹,终不能仕。----

--------------------------------------
马花观此,当浮一大白。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2-19 13:48 |只看该作者
大中年间,果然死在丹阳隐居地。
-----------------------
其非诗谶也,乃心向往之。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12-19 13:52 |只看该作者
  又如:据章渊的《稿简赘笔》说:“涛八、九岁知音律,其父一日坐庭中指井梧示之曰:‘庭中一古桐,耸干入云中’,令涛续之,即应声曰:‘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父揪然久已”。可见涛才思之敏捷,但是不想竟一语成谶,果然终落得个于风月场上迎来送往。我认为想必其父当时预感到其后来的命运了,故而“揪然久已”。
----------------------

薛涛,蜀中四大才女啊,女校书啊。与一生唯爱元稹。马花读此,当再浮一大白。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12-19 13:53 |只看该作者
季兰(唐代女诗人)五、六岁,其父抱于庭,作诗咏蔷薇云:‘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
五六岁作此语,当真情窦早开。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12-19 13:57 |只看该作者
冷署萧条早放衙,闲官风味似仙家, 偶来旧友寻棋局,绝少余钱落画叉。 浅碧好储消夏色,嫣红已到殿春花, 镜中频看头如雪,爱惜流光倍有加。 为余书于扇上,姚安公见之,沉吟曰:“何摧抑哀怨乃尔。”殆神志已颓乎,果以是年夏秋间谢世
-------------------------------------
我读此处,只当是惜时诗罢了。还是姚安公厉害。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12-19 13:59 |只看该作者
这首诗被他的舅舅宋之问看到,宋特别喜欢,得知这首诗还没被别人看过,就恳求外甥把这首诗让给他。刘希夷当时答应了,但是没有将诗稿给他。于是,宋之问便派家丁用布袋子把刘希夷活活压死在进京途中的旅馆里。
------------------------
元稹比宋之问好点。马花可以考据一下宋之问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4-12-19 14:03 |只看该作者
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此为道家修行的根基了。知由一而生万物,再从万物收归于一。故老子曰:复归于婴儿。我一直认为东西访文化的差异正在于此。中国古文化讲求的是收敛,消灭个性。而西方文化讲究张扬,充分宣扬个性。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12-19 14:06 |只看该作者
如果我们如果进一步从数术学的视角来审视古典诗歌的形式,便会发现其中孕含着许多不可忽略的文化涵义。如近体诗中字数最长不超过“七”,《易经•复卦》爻辞云:“反复其道,七日来复”,这就是“清七”的极限性质,表明的七是天道往复循环的周期数。
---------------------------
主要的,一句诗或九字或十一字,十三字,没准一口气就上不来了。哈哈。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4-12-19 14:07 |只看该作者
律诗总共八句,这个:“八”亦与八卦有大干系。
---------------------
段话有点牵强了。排律也有呢。远不止八句。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4-12-19 14:10 |只看该作者
在古代,八数崇拜表现在许多凑成八数的概念上。如《汉书•律历志》有所谓“统八卦,调八风,理八政,正八节,谐八音,舞八佾,监八方,被八荒,以终天地之功,故八八六十四”之说。
----------------------------
呵呵。有点牵强。为赋新文强说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4-12-19 14:11 |只看该作者
徐志摩“想飞”,他以无比浪漫的笔调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这皮囊若是太重挪不动,就掷了它。可能的话,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  …… 同时天上那一点子黑的已经迫近在我的头顶,形成了一架鸟形的机器,忽的机器一侧,一球光直往下注,硼的一声炸响,——炸碎了我在飞行中的幻想,青天里平添了几堆破碎的浮云。”
------------------------
NO ZUO NO DIE.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4-12-19 14:12 |只看该作者
总的来说,不错的一个帖子。就不知是否原创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4-12-19 15:4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宋之问因一首诗而杀外甥,太歹毒了些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4-12-19 15:4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14-12-19 14:11
徐志摩“想飞”,他以无比浪漫的笔调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这皮囊若是太重挪不动,就掷了它。可能的话,飞 ...

他向往的离世方式,老天成全了他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4-12-19 16:00 |只看该作者
我的帖子,版主们没必要强跟哈。我喜欢在安静的地方自说自话,大家表见怪就行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4-12-19 16:0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14-12-19 13:47
但是还是倒霉地碰到了元稹,终不能仕。----

--------------------------------------

恰好,酿了差不多三个月的葡萄酒昨儿个开沥了了一罐……好酒,口味纯厚香糥绵甜,且还有些度数,喝一杯子竟有点子上头-.-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4-12-19 16:1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14-12-19 13:52
又如:据章渊的《稿简赘笔》说:“涛八、九岁知音律,其父一日坐庭中指井梧示之曰:‘庭中一古桐,耸干入 ...

可怜的崔莺莺~回头也去翻翻故纸堆,看俺以前吟的诗又叫顺口溜里有无啥扬名立万或路遇外财的那啥,富贵气象~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4-12-19 16:34 |只看该作者
  这篇字得细读,由古自今,由中及久,信息量太大!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4-12-19 16:38 |只看该作者
如果我们如果进一步从数术学的视角来审视古典诗歌的形式,便会发现其中孕含着许多不可忽略的文化涵义。如近体诗中字数最长不超过“七”,《易经•复卦》爻辞云:“反复其道,七日来复”,这就是“清七”的极限性质,表明的七是天道往复循环的周期数。它象征着天道的盈虚消息,也标示着人事的剥极必复,而七,则是这个变化周期的极限数。又如,律诗总共八句,这个:“八”亦与八卦有大干系。在古代,八数崇拜表现在许多凑成八数的概念上。如《汉书•律历志》有所谓“统八卦,调八风,理八政,正八节,谐八音,舞八佾,监八方,被八荒,以终天地之功,故八八六十四”之说。
----
谈到这七,清七的极限,俺虽愚笨,似有所悟,如一周七天,何不为六天或八天,女人月事七天,婚姻有七年之痒,鹊桥相会为七夕……哎
至于八,果又有点粗滥凑数之意,如八婆,八戒,八拜之交,八宝粥,,,少一拜或少煮一样粥,似乎无甚紧要嘛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4-12-19 16:39 |只看该作者
一语成谶,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吧。说古论今的,学到了不少知识,是篇好文呢,谢谢楼主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4-12-19 16:42 |只看该作者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14-12-19 14:03
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

附议。
国人讲的是含蓄儒雅,谨言慎行,低调内敛,某种意义上的讷于言而敏于行。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4-12-19 16:43 |只看该作者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14-12-19 14:11
徐志摩“想飞”,他以无比浪漫的笔调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这皮囊若是太重挪不动,就掷了它。可能的话,飞 ...

谁说人家陆小曼克夫哩,靠。
谶言已出,命在旦夕矣~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4-12-19 16:44 |只看该作者
玉爷转的这文,悟的这道,俺甚爱之。
粗人偏爱这雅事,毫无违合~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4-12-20 14:01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有话题想和玉爷讨论,等我以后写来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4-12-21 13:06 |只看该作者
  今天再读,感觉也不尽然。只是书读得少,没法反驳罢了。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4-12-21 13:3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赵古德 发表于 2014-12-20 14:01
学习了--有话题想和玉爷讨论,等我以后写来

等古德姐姐~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