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5-9 23:10 编辑
与社会主流思想意识完全对立的一种伦理道德观 ——《别样人生别样人——记我的父亲》读后感 文/书生意气
朋友前几天推荐我读一读蔷薇盛开的文章《别样人生别样人——记我的父亲》,说已经在六星火的不得了。立即过去拜读,对文章谋篇布局以及文字运用方面佩服得不得了,但总感觉味道有点不对。6日那天又接到猫版主邀请,让我参加这篇文章的讨论,还给了个特约评论员的职称,不说点啥有点过不去。就说说我对这篇文章的伦理道德观及其社会意义方面的一点认识吧。 但凡写文章,就不可能仅仅是事实的简单白描,即使写出的是事实,也一定是在一定目的下抽取的作者想要表达的事实。蔷薇后来的一些跟帖说明自己及弟弟等人对父亲如何尽孝(这些在正文中没有体现,我当然以为这也是事实),可能也就是作者当时不想表达的事实的一种吧。 也就是说,蔷薇文章立意就是要写出一个“恶毒的”、“变态的”、缺失爱不会爱的父亲。这一点,恐怕蔷薇也不会否认吧。 这一点,是书生感觉到的第一个不对味。 一般来说,文章叙事过程中体现客观真实性大多选取与主人公无关的人的角度去写,本文除“我”、“父亲”以及“我”观察下的“母亲”、“爷爷”、“继母”之外只有一个与“父亲”有过节的“面容慈祥的梅家奶奶”,这一点使文章客观真实性表达存在一定的瑕疵,建议作者予以注意。 文章写作无非是为了抒发情怀、引人思考、催人奋进,作者除了抒发“父亲”之恶毒、变态、无爱以外,还解决什么了呢?让大家看到的是:“我”造的句子,“我”对“大伯”拳头的希望,以及“弟弟”拎小鸡一样的动作。父不慈子不孝于此非常清晰,与蔷薇后来跟帖表达的极不一致,这里再次建议作者予以注意。我们在文章中倒是清晰的看到了夫妻之爱,无论是把大米和瘦肉留给“父亲”、为了家计与梅家大老爷们打架的“母亲”,还是轻推“父亲”还怕其摔倒的“继母”,都是真实的爱着“父亲”,但在作者的观察下,她们却只有流泪、挨骂、挨打。无论怎么看,文章的道德伦理观都是明显出现了问题。 这一点,是书生感觉到的第二个不对味。 文章能够引起人们阅读的愿望、思考的冲动,不失为一篇美文。前几天看到这篇文章发表后,出现了相当一批对文章全面赞同的声音,仿佛“此文只应天上有,有幸今日落六星”,让我大吃一惊。故此跟帖:“更可怕大多数网友只就文论文,不讲其文章伦理缺陷,不知其文愈美,其害愈甚之理吗?” 这一点,是书生感觉到的第三个不对味。 有三点建议,仅供作者和网友参考。 第一,文章在写出“父亲”坏的一面的同时,还应该要写出“父亲”爱家、爱人的一面。 从本文写作角度看,文章没有从父亲对“母亲”、“继母”以及“我”和“弟弟”的爱上着墨,恐怕不能说是没有爱,只能说是不想写爱。因为没有“父亲”的工作,或者是“父亲”拿钱去养别的女人和孩子,恐怕这个家早就不成其为家了。其他方面比如能够奉养岳父也就是“我的爷爷”也是“父亲”爱人的一个体现。至于如何对“我”和“弟弟”,恐怕也不可能只有那一推吧。当然,能够把“我”和“弟弟”对“父亲”的爱像写“母亲”、“继母”对“父亲”的爱那样写一下就更好了。 第二,文章的道德伦理观应该站在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之内,而不能游离于其外。 文章追求出奇出新,这一点大家都理解。但在一篇文章中不停地重复“父亲”的“恶毒”、“变态”、无爱,把“父亲”的恶行、恶言暴露于大众眼中,把“父亲”之恶用文字钉在六星论坛里,也进一步深深地钉在“我”的心里,恐怕也有失为人子女应有之孝心、孝道。尤其是当有人对此文提出质疑之时还讲“只是还原生活事实的真相”,明显有些过了,希望作者注意,也希望跟帖的网友注意。对上一辈的生活和思想,我们应该反思,应该扬弃,但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提倡批斗反父母的思想和情绪。“忠孝”、“仁义”以及“子为父隐”这类话,至少已经存世两千多年了,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反倒令人难以理解了。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中国人是讲“礼义廉耻”,是讲“尊老爱幼”,是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不仅仅是生活中讲,在文化艺术上也必须讲。这一点,不会动摇,也不能动摇。 第三,网友的讨论不能仅仅就文论文,还应该对文章的社会意义予以讨论。 一篇文章无论其思想意义好坏,总会影响一些人的。因此我们把那些思想性和文学性好的,并且能完美表达的文章叫做好文章,而把思想性差的文章叫做坏文章,如果是思想性差文学性好的文章,我们一般称其为最坏的文章。比如《聊斋》那样,虽然说鬼话,但却引导人们办人事,这样的文章就是好文章。再如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引导德国人民搞种族分裂并推销战争,这样的文章就是坏文章。我们正在讨论的这篇文章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达不到《聊斋志异》和《我的奋斗》的高度,这一点,蔷薇不要紧张,也不要得意。但各位网友在讨论时却要分清这一点。 我们不提倡思想禁锢,但也不能因此就在文章中随意批斗父母,这样的导向是错误的。对这类文章的任何讨论如果不考虑其可能指向的对父辈的背叛也是不可取的。只有在批判中继承才是我们对待父辈应有的态度。这一点,是蔷薇文章的欠缺,有的网友离开这一点讲文章之美、构思之妙、引人深思之类评语,建议进一步思考此文的社会意义为好。 以上是书生一孔之见,欢迎各位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