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与回归
一.
上周儿子回来的时候和我说了一件事,就是在离我家不远的那个新住宅小区里,他的一个朋友在那里开了一个图书馆,儿子的意思是让我有时间的时候过去看看。
杂七杂八的事情总是很多,转眼一周过去了,昨天下午,总算有了点时间,我溜达着就去了。
那地方我很熟,我原来的房子就在那里,如今空着也是空着,我们把它租出去了。
这个小区的楼盘算是中高档的,带着精装修,里面的设施配套也很好,有山有水,有幼儿园,小学,初中,乃至高中,是一个相对功能完善的新楼盘。
儿子说的那个图书馆的位置,就在售楼处边上,也是一个看起来用来配套商业步行街的。
说实话,要不是儿子说是一个图书馆,我肯定不会来。所以要来看看,因为我知道目前实体书店的经营运作都不是很乐观。尤其是当年在厦门,亲眼目睹了来自台湾的实体连锁书店光合书屋的倒闭,让我都为之扼腕。
书店不好经营,图书馆却如何运作?这也是我所感兴趣的。
走进图书馆,显然是刚开业不久,还是显得有些空档,而一楼的书架上书还不到三分之一,看样子真的是刚起步。
一个女孩子正坐在靠书架的椅子上静静地看书,看见我走进来,文静而礼貌的和我打招呼。
我问了一下老板是否在,女孩告诉我说在的,于是我顺着她的指引,上了二楼。
二.
二楼这一层看样子是被设计成一个酒吧的感觉。一个别致的服务台,靠着墙错落有致的酒柜上摆放着各种酒水饮料。
一个长发飘飘的年轻人迎了上来,也非常礼貌的和我打招呼。
于是我告诉他们,我是慕名而来的,他们眼睛中有少许困惑,我说了我儿子的名字,于是几个年轻人大笑了,气氛顿时活泛了起来。
两男两女四个年轻人和我聊着,说他们其实都是儿子的好朋友,非常铁的那种。而且显然比我还知道我儿子的行踪,其中一个告诉我:“他上午发微信告诉我出差去沈阳了。”
我笑着说:“你们比我更掌握他的行踪啊。”
于是随便聊着,他们特地给了我一杯水,起初要给我一杯酒,被我拒绝。于是端着冰水,随便和他们聊着。
原来其实他们都到过我原来的家中,只不过那时候我人在南方工作,没见过。
带头的这位长发飘逸的孩子,看起来很精明。
于是我请教了他有关这个图书馆的经营模式,以及生存方式诸多话题。
他告诉我,这个图书馆是带有公益色彩的,开发商为了提升小区品味和档次,特地邀请他们入住,所以在场地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政策。我粗看了一下,估计三层大概有五六百平方的样子。
三.
在谈及运作模式的时候,他说,以阅读和借阅为主,更多的中心是开展经常性的文化专题活动,比如请名家来做读者见面会,以及请名家来做一些文化方面的解读,还有则是一些其他的文化活动。
个人感觉思路很清晰。
特地到三楼看了一下。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场所,里面有很舒适的座位,可以提供给读者在这里看书或者上网。
我感觉如果正式运营以后,这座图书馆的藏书量也算可以,起码应付一个阅读群体绰绰有余。
文化是可以消费的,关键是经营者的思路能否推开文化消费的这扇窗子。
按照这个规模不大的图书馆的基本设施配套来说,我个人感觉非常有新意。楼下一楼有足够的阅读区域,二楼的这个简单的餐饮酒水区域可以满足读者的一些需要。三楼则是更多可以用于交流,座谈等等。
小老板告诉我,试营业期间也已经举办了几次活动,小区的居民参与度很高,关注度也很高。
由此我想起在厦门和光合书屋老板的一次交流,那时候正是他们的书店举步维艰的时候。不菲的场地租金,以及员工工资,还有其他的一些必须的开支,早已经让他们一直在负经营的状态。
谈及这个原因的时候,我记得她对我说了一句话:实体书店怎么活下去,是一个大问题,网络和电子传媒的出现,所带来的冲击实在太大了,具有摧毁性的。
果然,这话说了没一个月,厦门所有的光合书屋全部关张倒闭。
四.
儿子的朋友和我说,他这个书店主要是立足于公益,为提升小区居民的阅读兴趣和提升文化品味做点贡献。
其实我知道,真的想做好,做到不亏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不卖书,只是借阅,当然更多倚重的是举办各种活动。一则聚敛人气,二则拓展知名度。
想一想一个小区里,有一座公益性质的图书馆,也是很功德无量的事情。当然,我相信它的图书来源,以及各种配套也会日趋完善。
年轻人说了一句让我颇有认同感的话,那就是,读书的事情不管电子传媒如何冲击,它肯定会有自己的市场,可能这市场会一度低迷,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它必然会触底回归。
我相当赞同这个观点。就我个人而言,我可以通览各种第一时间的新闻以及文化资讯,但是,读书依旧不可替代,捧着IPad读名著以及大部头的感觉,总是有一种不太真实的感受。
在图书文化市场相对低迷的时候,这几个年轻人敢于走出这样一步,让我真的很佩服。
而且,我听在他们嘴里出现频次很高的一个词就是:公益。
五.
其实,我很想对他们说,选择肯定没错。但是,走起来不会轻松。 可是我觉得不用说,他们正在义无反顾的走自己的路,这是我很钦佩的地方。
聊了一阵子,我对他们说,以后有什么文化讲座通知我一声,我也来参与一下。他们也非常高兴。
在很多年以前,我的一个朋友也试图开过这样一个不大的小图书馆,免费为周遭的人们提供文化服务,藏书不多,也就四五万册的样子,还有一些应季的期刊以及一些报纸,但是,只坚持了不到三年,所以关掉是因为图书损耗的太大,用他不夸张的话说,书的损毁丢失率高达30%,本身就是公益的,又没有一些能自我循环的补救手段,最后只能关掉,他把剩余的图书都捐赠给了一个边远地区的学校图书馆。
我曾经笑着问他如何看待“偷书”,他感觉偷书虽有点行为瑕疵,但是,情有可原。而且他也有过丢了近半年的书被送回的事情。但是,他特别愤恨一种事情,那就是无端的对图书的损毁,在他看来,你如果不喜欢这本书你不读就是了,你损毁它实在不肯原谅。
但是,我听得出来儿子的这个朋友对这一切都显得信心十足,这让我真的有几分感慨,年轻人的锋芒,以及他们可以输得起的年龄,注定他们可以去追求自己的梦。
聊了一个多小时,我要走了,他们热情的邀约我经常去坐坐,反正离家不算太远,有时间肯定会来感受一下这种小图书馆的味道。
或许读书不是一件应当被这个日益资讯发达的时代所冷落的事情,但是,不能否认这种冷落确实冲淡了一些东西。也许那孩子说得对,在经历了一度的低迷之后,读书热其实可以理性的回归。
想一想,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读一本书,是一件多惬意的事情啊。
2013年9月28日星期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