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黄子 于 2013-8-29 22:29 编辑
2010/5/1
餐厅刚把早餐全部准备好,我也已吃饱上路了,出亳州南洋商务酒店右行不足百米,就是亳州汽车北站。
买了7:40亳州-永城的车票(16元)(约70公里),10:00再在永城汽车站转永城-芒山的车(8元)(车极多),11:20终点站停靠芒山镇。下车后包了辆电动三轮游玩全部六处景点(车费30元)(粱孝王陵有能看六处景点通票供应,80元)。
芒砀山文化旅游区分南北两大块,相去也就七、八公里的样子,有非常宽大平坦的道相连。南面的是保安山,半山腰紧邻着三座西汉大墓,分别是粱孝王、粱孝王王后、粱工王(粱孝王之子)(柿园汉幕),全部是在岩石上开凿而成。北面的是芒砀山景区,由孔夫子避雨处、秦末起义军领秀陈胜墓与刘邦斩蛇起义处组成,全部散落于芒砀山南面的山脚下。
最值得看的是王后墓与工王墓。王后墓最大,全长210米,最宽处72。6米,总面积1600平方米,毫无疑问是全国最大的石室崖洞墓了。有东西两条墓道,大量的侧室、过道、回廊、浴室,令今人惊叹的半自动的抽水马桶。非常罕见的是在其中一个侧室中部,凿一边长2。55米、深1。8米的方形坑,加上露在地面的约1米,一个无比巨大的储冰柜,一个年代无比久远耐用的冰箱。柿园汉墓最棒的在主室前厅顶部,东西宽3。27米、南北长5。14米、面积16。8平方米的壁画,由青龙、白虎、朱雀、怪兽(不像玄武)、灵芝、云气纹组成,栩栩如生、气势磅礴、色彩鲜艳夺目,堪称国宝,因此壁画早于敦煌壁画六百多年,因而也被称作“敦煌前之敦煌”。特意问了下工作人员,真迹现存放在河南省博物院,据说比这复制品越加艳丽。
在陈胜墓与刘邦斩蛇处之间有条较远的小道,三轮车主特意带我走的这条道,对我挺不错(当然我对他也不错,哈哈),路上能看到棵两千年的银杏树,树旁远眺,能看见芒砀山顶正在建造的巨大刘邦雕像。有必要为代表大地主阶级利益的刘邦造那么大的吗?反正作为平民一员的我是不乐意的。
我最后一个景点安排在刘邦斩蛇处,这样在下午2:00,出刘邦景点,路旁就可拦截芒山-永城的车,顺早上原路回,过5点回到亳州。
叫了辆三轮,立即去曹操运兵道,门票30元,讲解30元。的确是个有趣、好玩的地道,很大,如今开发出的还只占整个地道的小部分。迂回曲折,有些地方还是双层的,若没讲解领着,一时半会还真就出不去,若没灯照着,还真就不敢多想。讲解介绍说:“运兵道为曹操所建,是用来迷惑敌人的,譬如一头进另一头出,反反复复,再加上不断更换不同色彩的衣服,造成兵多的错觉等等”,哼,我是决然不能相信的。兵不在多,贵在精;将不在勇,贵在谋,胜败是由事先造成的态势决定的,作为极端消极防御的地道,怎么可能是被毛泽东主席赞为“多谋善断”的大军事家曹操所为,况且当时地道外是高大的城墙,城外是平原,毫无制高点,钻过去又跑过来,观众又在哪呢?庄子云:“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这如何可能是曹操的胸怀。忽然在这个转身都困难的地道里我有了个想法,莫非这地道不是曹操建的,莫非地道是曹操建的却是别有他用,又莫非神秘的曹操墓就在这地道的(包括还未发现的部分)。。。。。可以肯定在这狭小的地道里,盗墓专用工具,探铲、探锥是被废掉武功的了。
回酒店晚饭,一瓶啤酒、羊肉烩面、鹅肝(20元,很好吃)、几块西瓜(送)、还有个讲不出名了,结帐70元。
下文完全依据亳州运兵道为曹操所建或至少曹丕所督建这一事实,离开这一客观事实,本人的主观推断也将不复存在。
陈寿《三国志》(卷一、魏志一)记载:“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也就是说曹操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一生身经百战,统一北方,与吴、蜀三分天下。
查《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时期全图)可知,曹魏鼎盛时的疆域,大致也就南抵长江、东邻大海、北至北京稍北、西以山西黄河为界、西面统凉州(河西走廊)连结西域。地方不太大。
与曹操一生有关的地方主要有许昌(许都)、洛阳(死于此)、邺城(封地)、亳州(出生之地)。
曹操死后,曹丕迫汉献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将都城由许昌迁往洛阳。《三国志》关于曹丕有如下一段记载:“七年春正月,将幸许昌,许昌城南门无故自崩,帝心恶之逐不入”,也就是说迁都后曹丕再没回过许昌。曹操在时,汉已然名存实亡,曹操只是没亲自取而代之,虚名汉臣而已,葬许昌可能最小。再说洛阳,东汉末年被董卓一把火烧成废墟,杀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在此建陵的可能性也是极小。
主要说说曹操的封地邺城,那有个铜雀台(我去过),大家对这台是比较耳熟的,一般认为曹操墓就在那里,这源于《三国志》的一段记载,也就是曹操死前1年半下的《终令》: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这就是所谓的“曹操西陵”,上段文字后段可见曹操是要求手下大将们死后陪陵的,因而是个很大的陵墓群,事实上至今曹操手下名臣勇将的墓也是找不见的。“必居瘠薄之地”一般以为是土地不肥沃,长不好庄稼的无用地,我推而广之,若上面有建筑,有人生活不可能再种庄稼的应该也算吧。再看“不封不树”,摆明着也是想消痕灭迹,不让后人打搅他,夫葬者,藏也,也是正常,但“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这句就奇怪了,漳河旁西门豹祠是个固定目标,显眼的告诉世人他在哪吗?我想曾拥有历史上最早专业盗墓队伍的曹公是不会那么干的,以他亲自带队盗挖“粱孝王墓”等的经验也不可能那么干的,手下那些“发丘中郎将”与“摸金校尉”不会是吃干饭的,他们必定拥有因盗墓而得到的反盗墓手段。
前段日子说在西门豹祠相对位置,发现了曹操墓,并有头骨云云,我是决然不信的,寻找了1800年都无发现,怎么忽然在史上标识过的地方找到了呢?而且这墓可以被盗墓晚辈们前后接踵的进入,我想同争名人故里差不多的意思。再来看曹操临死前的遗令,《三国志》:“天下尚未安定,。。。。。。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珠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珠宝”也是希望旁人别打主意、别来,墓里没你们要的,重要的是“高陵”在哪?是《终令》里提及的那个西门豹祠旁吗?
再来说曹操故里,曹操的祖父曹腾、父亲曹嵩的墓都在亳州,至今还有很大规模的曹氏宗族墓群。《三国志》(卷二、魏志二)记载:“甲午,军次于谯,大乡六军及谯父老百姓于邑东”。《裴松之注三国》对这段注释如下:“魏书曰:设伎乐百戏,令曰:“先王皆乐其所生,礼不忘其本。谯,霸王之邦,真人本出,其复谯租税二年。”三老吏民上寿,日夕而罢。丙申,亲祠谯陵......”。可见曹丕在曹操死后半年,来到亳州,并亲自祭祀了在亳州先祖的陵,曹操高陵会在亳州吗?据说《亳州志》记载,大将许褚、张辽(合肥是衣冠冢)的墓在亳州,我找不到《亳州志》一看,若是真的,那么不是亳州人的曹手下大将葬在亳州就很奇怪了。
与曹操墓同样神秘的就非成吉思汗墓莫属了,比较两人,得到个共同点,都是大军事家,都熟知兵书战策、精通功防战守。因而防止墓被盗,谋略的使用就成了必然。曹操墓相较成吉思汗墓来说,不占地利,疆域太小,因而也就有了72疑冢等传说也就不奇怪了,疑冢的设计就是盗墓与反盗墓的斗争。孙子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故能自保”,说得是善于防御的,要隐藏的极深,外表看毫无痕迹,这样才能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孙子又曰:“守而必固者,守其不攻也”、“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说的是善于防御的是防守敌方不会进攻之处,也就是引开敌方的进攻方向,使己方的要害不被攻击,曹操是熟知《孙子兵法》,对“以正合,以奇胜”的用兵之道是深知的,因而我以为,《终令》里提及的邺城应不会有曹操墓的存在。再者,曹操又是极具盗墓经验的,连隐藏在岩石里的粱孝王都能被他挖出,他应该能明白利用自然地形隐藏是靠不住的,那么他会不会在他陵墓上作人工伪装呢?兵者,诡道也,以分合为变者也。
前几天读了“衮雪”的故事,说得是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看到流水撞击巨石,写下了“衮雪”两字,大家看“衮”遗漏了三点水,很疑惑,有个胆大的上前问曹操,曹操一指河水说,那不是吗?《三国演义》里也有类似的故事,说的是曹操去看一个新建的花园,在门上写了个“活”字就走了,一句话都没说,手下杨修猜出了曹操的意思,说丞相是嫌门太宽了,“门”里有“活”字就是“阔”字。此外还有“一人一口酥”、“鸡肋”几个故事。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的曹操,对字意的理解远超常人。我顺着如上思路,查了《遗令》中所说:“高陵”的“高”字,《说文解字》:“高,崇也,与仓、舍同意,楼台重叠之形”,阿哈,“高”字居然有储藏、居住的意思,并且还是楼台重叠的形状,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仔细看“高”字像什么?上面哪个“口”会是安徽亳州曹操运兵道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