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春秋流淌泾河水(已续四,待续五)
查看: 8301|回复: 6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春秋流淌泾河水(已续四,待续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0-11-22 17: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西歧 于 2010-11-29 11:36 编辑

    春秋流淌泾河水
  
  西歧
  
  1、东舜城,西舜城
  
  长泾,现为江阴东乡第二大镇,居于华士之后。华士,其声名几乎为吴仁宝所居的华西村所覆盖。历史递进,以“你方唱罢我登场”为旋律。譬方上海深圳,原先仅是紧靠大海岸滩的一座小小渔村,黑灯瞎火地,只几痕桅帆和茅庐的侧影点缀在阔地与海洋之间,还淹没在九宫八卦一般的芦荡深处。村覆盖镇,镇掩隐县,一批崛起,一批没落,是社会的进步。
  古时,在锡北、澄东、虞西这一片区域里,曾经矗立过两座城池。这两座城池皆以“舜”字命名,一座“东舜城”,一座“西舜城”。东舜城旧址即今泾水河畔长泾镇,西舜城旧址即今富贝河头西旸桥。东舜城与西舜城,因相距不远,比邻而筑,史上统唤“舜城”。
  旧有“舜城八景”,分别曰:梁堰松楸、西墩樵唱、斗峰飞翠、申浦来潮、东里书声、范庄烟树、黄墅晴霞、舜城旌表。明人苏平有首《梁堰松楸》诗留世:“萧梁遗旧迹,高堰带孤坟。宰木依然在,台城杳不闻。猿声啼夜月,马鬣护寒云。拜扫多贤胤,含悲向夕曛。”《中华五千年》载述了这一切。
  公元1985年3月至1987年2月,命运之神将我安置在了长泾。在长泾的日子里,我足不出户,语言讷讷,整日不是呆在办公室就是呆在宿舍,离群索居,与孤寂为伍,其斯文与沉静,犹如古庵中伴着黄卷青灯的少年尼姑,守着农家儿女的本分。那时候,我只看见镇子周边河岗上、石桥边的片片桑园,还有一路小跑跑得气喘吁吁的石板街,压根不知有东舜城、西舜城之谓。有时,历史会断裂一会,传说会中断一阵。
  东舜城、西舜城,按古籍《风土记》记载,“舜曾居此,故名。”舜,是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是万分的辽远了,乃至大学者顾颉刚在上世纪20年代推论说“禹是一条虫”。中华文明之古远、长江文明之古远、太湖文明之古远,在传说之前,或可回溯,且待时光倒流器发明以后再来证实。《吴越春秋》说,吴越一隅,蛮荒之地,土民削发纹身,是太伯、仲雍奔吴,创立了勾吴,缔造了吴文化,影响了古越,教化了土人,迈入了古代文明,窃以为大谬。我们且看而今已经面世的4200年前的良诸文化,那些黑陶、那些磨光玉器。那玉器切割、雕琢、削磨、造型的技术与艺术,美仑美奂,叹为观止,当代人以纯手工竟难以复制,岂“蛮”者可为?居然一时难以考证,那不妨驰骋想象,良渚之前,至少还有相当漫长的过渡期。
  梁武堰位于长泾集镇南四房桥西侧,南朝梁时,当地士民,有钱出钱,有力使力,在这一带运石垒土,筑起高堰,以调长江、太湖之涨落潮流,拱卫太湖北外万顷粮亩桑田。该堰坝东西走向,长16米,高6米,拦截、储蓄四水交汇之龙集嘴来水,平和凤凰浜、东清河水势。堰堤水位落差4米,东首设下船坊,呈葫芦形,池底有青石板,以利流水不腐、航运通达。明嘉靖和清道光《江阴县志》记载:“梁武堰在七里村,相传为梁武帝(萧衍)所筑,长广丈余,居民不敢以畚锸犯之。”“堰下有溪,前志所称龙集嘴者犹存。”
  近得《习礼夏氏宗谱》灯下漫读,泾水得以纵横的渊源在夏氏:宋代,东舜城改称东城里,时有南北两市,“南市四房桥,北市汤村桥。”南北两市之市心,相距三千尺,中为溪流阻断。溪流者,搀手近,不可握,两岸一苇之远,市声闻,横舟通,修桥不必,舟楫难行。夏家祖上名夏万十,字石卿,汴梁人。夏氏南来江南两百余载,克勤克俭,渐为望族。明成化元年,其七世祖希明,率家从东清河畔习礼里迁长泾里,捐资着手拓浚长泾水,深要不畏早涝,宽要方便漕运,出入要直抵南市北市,于是,一条长十三里、宽三丈三的新河便横贯在了南北两市的中轴线上,与此同时,一座石质顶尖、做工精良的兴顺桥也虹联了彼岸。明弘治年间,夏希明嗣子夏良惠,承继家风,重商尚义,在西泾河侧营造庐舍,连亘数里,聚族而居。嗣后,又在兴顺桥东,建造了兴福桥,桥上盖一小亭,挂匾额“良惠世居”。再后,里人又建起了兴寿桥和兴隆桥,一水四桥,一时又复东舜城的繁华。万历年间,官至佥都御史、福闽巡抚的袁一骥看中了这一方热土,欣然出资,以酌情收取租金为条件,大面积地铺设了石板街、改造了破落房。万历二年(1574年),朝廷于此专设了南北两汛,各拨5名汛兵把守,维护地方治安,更促进了地方的兴盛。至此,泾水河畔万户聚居,商贾云集,方圆百里,渐以“小姑苏”誉之。
  一镇之荣光,也载史册焉。一族之善举,终记人心也。
  今世今人,官民百姓,何不仿之效之?
  拥有三部四部豪车,能算什么呢?包养小三小四小蜜,有何意义呢?诸君以为然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1

沙发
发表于 2010-11-22 17:30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11-22 17:31 |只看该作者
太棒了,待续!
我又可以神游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0-11-22 17:31 |只看该作者
还没有去过江阴,看来这是个有文化的城市。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11-22 19:36 |只看该作者
原来古镇渊源流长!我喜欢这种有历史、风俗,故事的小镇志!期待下文!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11-23 10:18 |只看该作者
昨夜想续第二部分,结果好友扯住了要聊天,聊到子夜。
上午又想续好,却记着履行版主责任,回贴、顶贴,又是进餐时。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11-23 10:35 |只看该作者
昨夜想续第二部分,结果好友扯住了要聊天,聊到子夜。
上午又想续好,却记着履行版主责任,回贴、顶贴,又 ...
西歧 发表于 2010-11-23 10:18

不急不急,给我个消化的过程。
呵呵,老师辛苦!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11-23 15: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淡淡一片云 于 2010-11-23 15:16 编辑

《春秋流淌泾河水》,西岐老师要撰写的是恰似于史志一类的景观专辑吧。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11-23 15:19 |只看该作者
万历二年(1574),朝廷于此专设了南北两汛,各拨5名汛兵把守,维护地方治安,方圆百里,纷纷以“小姑苏”誉之。
——————————————————
期待着有机会逛一逛,对于那里的饮食,我更加的向往,当然,吃货总是容易直奔主题。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11-24 10:15 |只看该作者
  2、黄石山墙,黄石水岸
  
  1860年2月(清咸丰十年),常州城里驶出一条大船,大帆鼓满了风,纤绳灌足了劲,往北、转南、折东,飞也似地,直奔长泾而来。
  这不是一条普通的船,这是一条改了装、易了容的湖北布政使、盐法武昌道盛康的官船。这条船,外看普通,内中宽敞华丽,舱中各室,坐着省部级大官盛康、他的随从、他的亲卫和他的家眷。盛康祖居武进,依大清例律,一向在千里以外做官,前阵子,是奉了朝廷的旨意,回家乡捐募军资、购运军需,此番匆匆离常,缘起于太平军已占领了江宁、即将攻打镇江、整个江南已岌岌可危,顶头上司胡林翼命他速撤江南,退避苏北盐城,就近投靠李鸿章。
  去盐城,本应由武进港直过长江,走扬淮一线京杭大运河。盛康之所以要绕远道拐长泾,他是想动员一位民间挚友随其共避兵祸。自湘军组建起,这一位挚友,已于暗底下,通过盛康给了湘军巨额的捐助。
  盛康的这一位挚友,姓张名荣望,籍贯安徽,其家族扎根长泾已累代,开当铺、立票号、设粮栈、组船队、种桑麻,多种经营,财源广进,富甲一方。
  盛康的官船,一路顺风,一路无扰,距长泾是越来越近了。早春的夕阳,粉扑扑的,挨近了西方的地平线,远远地,已看见长泾镇的轮廓。愈是快要到达,盛康的心情就愈是起伏不止。两家是世交,彼此间虽早是可以掏心换肺的老友,却因各人有各人的尘世牵绊,总是天各一方,难以一聚。从来就不曾有过脚抵脚面谈半天的机会,这一回应当是有了。一想到此,盛康再也无法安坐舱中,就牵了儿子盛怀宣的手去了船头的甲板(盛宣怀时年16岁,后来成了中国近代史上赫赫大名的洋务派实业巨子)。扑面而来的风,犹裹挟着晚冬的凛冽,“咿呀呀”的橹声,更拨动了思友的心弦。这两岸的桑地、两岸的粮田,都是徽张家的——哦,这我们将要去拜访的张家,地方上都称之为“徽张”……他给儿子讲张家经商好德、积财有道、忠君爱国、尊师重教、乐善好施、造福乡梓的事,一桩桩,一件件,滔滔不绝。盛宣怀听了,脱口就道:这样的人才,朝廷何以不用?!中国今日之积弱,皆在重文章轻经济。你得好好荐荐这位世叔,让他出来为朝廷效力。盛康拍拍儿子的肩,拈须微笑,道:你爹此行,真有此意。
  父子俩正闲说着,突见前路堵满了船只,靠近一看,皆是密密挨挨装着大块黄石的大船,竟寸步难行。喊话船家“何时可通行?”答曰:“明早!”又问“因了什么?”答曰:“徽张老爷大造屋,还要重修泾河石驳岸!”盛康莫名其妙,想,在这风雨飘摇、兵荒马乱的岁月,老弟你大造屋干吗呀?!盛康无奈,只好靠岸泊了船,命兵弁掌了灯笼,由盛怀宣搀扶着上了岸。
  行至市心,但见泾水两岸灯火辉煌,人影绰绰,号声高涨。没一丝黑云压城、狼烟笼罩的影子,反是一副热烈沸腾、繁荣昌盛的光景。盛康父子看在眼里,禁不得就连连揉眼,疑心身在梦中央。
  问讯打探,传递呼喊,好不容易找着了正在指挥卸石码石的张荣望。张荣望一路小跑过来,也不下跪也不作揖,与盛康勾肩搭背、说说笑笑就去了张氏的客厅。
  盛康问:你这大兴土木想干啥?
  张荣望道:就借这散尽家财,惠泽乡里。历来,但凡兵祸连结的时候,敌也好、友也好、贼也好、匪也好,都会乌眼鸡似地盯着大户人家。与其让盗贼匪帮暗敲强抢去,不如回馈生我养我的土地。造房、修岸,使出银两,也可给那些春闲的乡民增加点家用,一旦战火烧过来,也好让大家多点盘缠逃难。
  盛康道:此番专程赶来,是想将贤弟荐与曾大人、胡大人、李大人,待洪贼剿灭,也好荣宗耀祖、封妻荫子。
  张荣望道:谢谢兄台的美意,目下,逆贼尚未到,乡里已恐慌,若我等地方士绅先行逃命,人心会更乱。即便逆贼已到市心,我亦必如老僧入定,坐守家中。
  盛康道:我就怕贤弟于乱中遭遇不测。
  张荣望哈哈大笑,道:我这家财已全变做了石头,怕他甚?
  ……
  两人长谈了一宵,盛康没能说服张荣望一点一滴,却在不经意中给年轻的盛怀宣上了生动而深刻的一课。
  以上便上长泾街上黄石山墙、黄石水岸这两大标志性景观建筑的由来。
  150年了,如今,张荣望当年建造的大屋依然鹤立镇心,已成了锦绣江南最为经典的民俗建筑群之一,当年修造的两岸驳岸犹未完全坍塌,继续发挥着防洪抗洪的功能。
  附:黄石山墙简介:
  张氏故居,位于河南西街南巷门,是一座具有明清时期江南水乡特色的居民建筑群,其建筑因其外墙下部砌以成人高的金色黄石,而为当地百姓称做“黄石山墙”。
  故居始建于清咸丰末年(1860年),现存建筑群占地总面积2128平方米。故居坐西朝东,由正厅和南北偏房三部分构成。正厅房在一条中轴线上建成五进四个庭院,皆石库门框。厅门前四进皆五开间七步七架,后进是六步六架三连间大厅。第三、第四进庭院中,有南北相对的小侧厢4间。正房四周。建有高达5米的封火墙,下部用黄石砌筑。围墙上部每隔8.5米,又砌起宽2.5米,高1米的一段马头墙,高耸于围墙之上,状如城垛。围墙和马头墙的瓦脊两头是高翘的脊封头,封头上饰有云纹、回纹,马头墙上浮雕缠枝纹、回纹等图案。北偏房现存二进二院,均是三开间建筑。南偏房围绕着一个大庭院布局,园东3间正屋和园底的5间正屋隔园相对,南侧面对庭院的是一长排8间辅房,进深一律六步六架。庭院朝东设一小门和市街相通,西南角侧有一腰门和故居房后一曲尺形后院相通。后院里绿树掩映,曲径通幽,别具一番景致。故居现有房屋47间,侧厢4个,大小院落8个。
  所有主房建筑都是中间宽、两侧窄,成单数构建。三间式则一宽二窄,五间式则三宽二窄。原木立柱,内室一律小青砖单壁,白灰粉刷;用黑立瓦作脊,青瓦盖屋面,密如鱼鳞;以滴水瓦承水。一律原木桁条,正房后厅桁木下设辅木,雕有龙云花纹图案或浮雕,或镂雕,极是古朴典雅。屋顶一律木椽,铺以芒板,青灰底色,起白线,极是清爽“抢色”。整个建筑群,绝不使用彩绘。充分体现了“青砖小瓦马头墙,四廊挂落花格窗”的明清江南民居的建筑特色。
  所有房舍一律平房,无小楼参杂。以排窗采光,窗门皆成双数相对。正屋以6扇木格落地长窗作为内大门,西侧各开半墙木格花窗6扇,内室畅亮,并均有后门连贯前后进院落。室内以水磨方砖漫地。庭院以小青砖铺砌。园内都点缀有花草树木,樟树成阴,花开明艳,时有暗香浮动,一片闲适优雅。整个故居体现了水乡民居温馨祥和、安宁恬淡而又清丽“养眼”的艺术氛围。它是一幅意境散淡的写意江南水墨画,一首立体的诗。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0-11-24 10:16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预告:上官云珠,司爱伦

可是还没写一个字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11-24 10:57 |只看该作者
续二是小说笔法?文字简练,对当地富绅张荣望的刻画也比较成功,其不卑不亢,遇事沉静,眼界与胸怀皆应仰视!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11-24 16:01 |只看该作者
续二是小说笔法?文字简练,对当地富绅张荣望的刻画也比较成功,其不卑不亢,遇事沉静,眼界与胸怀皆应仰视 ...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10-11-24 10:57



    呵,想尝试换换表述手法.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11-25 17:26 |只看该作者
呵,想尝试换换表述手法.
————————————————
这种转换,增加了可视性,有趣味。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11-26 11: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西歧 于 2010-11-29 11:31 编辑

  3、

业师张静及宋氏蚕种业

人在少年,好奇心特别强烈。十来岁时(1972年前后),跟娘去姐夫家,闲聊中,姐忽然就提到了长泾街上有个美若天仙的外国女人,问娘有没有见过,娘说没有——娘早先在长泾蚕业学堂上过课,是村上资深的蚕娘,隔三岔五要养几匾蚕,经常要去长泾领蚕种、缴蚕茧,姐以为她见过。回到家,我就去问爹,爹也说没有见过。再去问村上其他的大人,也都说没有见过。我知道姐不会骗人,她说有就是有。第二天,复去姐夫家,刨根挖底问。姐说,那是在她10来岁时,上扫盲班时听来自长泾街上的文化教员张静老师说的。姐说,张老师也是一个美人,是她今生所见最美最美的美人,眼睛那么亮、嘴唇那么红、皮肤那么白、说话那么柔、走路那么显、为人那么大方,夏天还敢与男教员们一道下到河里游泳,白得耀眼。张老师说,那外国女人更要比她漂亮一百倍。姐姐长我19岁,估算去,她上扫盲班的年份是1952或1953年。

那年月,在乡下,可有几个人见到过外国人?顶多只是在画像上面见到过4个,一个是马克思,一个是恩格斯、一个是列宁、一个是斯大林。听说邻近的镇子上有一位活蹦乱跳的外国人,而且是一个美若天仙的外国女人,谁不想去开开眼界?可是,长泾很远,有10里路呢,没一个小朋友认得路,更没一个敢站出来跟我结伴去——大人们总说,街上流窜着很多很多的拐子,年年都有不少小人被拐去穷得一塌糊涂的山沟沟,那里冷的要死,没的吃,没的穿,小屁股上经常被打得煞青;求父母哥姐带去,他们总不肯带——那时,乡间的人们,都极少上街,除了夏秋两季摇了船儿去缴公粮外,非要等到春节来临置办年货,或者家里明显地缺了样必需的东西才去,而去的时候,大人们往往都严控未成年的儿女同去——镇上集聚了南北杂货、美色美食、贩夫走卒、街痞流氓,在乡下人的心眼中,小孩子若是上惯了街,十之八九要学坏,很容易变成败家子。如此,这一个小小心愿,竟是无法实现。

少年的好奇,热度虽高,冷却也快。这一个心愿,其实也就存在了几天而已,很快就烟消云散,丢到了爪哇国。

世事难测,人事奇妙,谁承想,过了10年,我竟与我姐当年扫盲班的文化教员张静女士做了师徒,又过了3年,又奇迹般地有了可以天天面见那一位外国女人的际遇。

张静女士出身于长泾的名门望族“本张”家族,适于镇上又一个名门望族宋氏家族。本张家族是著名于锡澄虞地区的棉业大王,当年是无锡荣氏企业最大的原料与初级产品供应商之一;宋氏家族主营蚕种业,其创办的“大福蚕种繁殖场”,规模为全国之最(是时的蚕丝业大王是吴江费氏企业——奠基人是费孝通之姊费达生,仅生产用房就达228间,总建筑面积8905平方米,其以“帆船”为商标的优质杂交蚕种(早先,蚕家皆自育蚕种,蚕苗抵抗力差,蚕茧大小不均,出茧率低,且一般只能育春蚕,是为土蚕种。杂交蚕种优点多多,最突出的是,一年可供春秋两季蚕种),遍销苏、浙、沪、皖、赣,甚至远销滇、黔、新疆,其开设的“蚕业学堂”,培养了成千累万的蚕娘,也培养了一大批的缫丝、织锦技术工。现存大福蚕种繁殖场二场建筑,于2002年被确定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若有朋友到长泾,不妨去参观一下,感受一番当年民族实业家的胆魄与务实、艰辛与辉煌。30年了,张静女士说过的这句话我永远没忘,她说:“若是没有公私合营,我早是小轿车进出了。”呵,对她这句话,当时我是反感到极点,分明是阶级敌人在想着反攻倒算嘛!她说的是心中的真话。

19817月毕业工作,我去河塘粮管所报到上班,就是去接该单位主办会计张静的班,当她得知我是北漍东歧人时,颇是高兴。她说,解放后,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你们村做老师,快30年了,再也没有回去过,很想回去看看。我告诉她,我姐就曾是她的学生,我姐的名字就是您给改的,我姐原来叫“友娣”,是您帮她改做了“凤英”,我姐一直念着您的好。她笑了,道,旧社会,乡间女孩子的名字,都难听之极,不是娣就是花,什么福娣、根娣、荷娣、念娣、杏娣、招娣、莲娣、金娣、银娣、月娣、兰娣,不一而足,记得那时,曾为你们村的好多姑娘改过名。

如姐所说,张静真的长得好好看好好看,我见到她的时候,她已55岁,临近退休,可在外观上,压根就是三十出头的模样。

我与张静女士共事的时间,大约还不到半年,相处虽短,却情若母子。业务上,她教的仔细,我学的认真;生活上,她嘘寒问暖,我敬爱有加。退休后,她回到了长泾街上居住,我每每回漍老家,路过长泾,总要去看看她。3年后,我调去了长泾,她不时要来我的办公室坐坐。脑海中,她一直是那么年轻、那么漂亮,永远不会老。后来,我去了外县工作,因交通不便,就难得再见面了。

此地的作协主席俞小红先生,其家族与长泾也有很深的渊源,他知我原籍江阴,并曾在长泾工作过一段时间,就多次鼓励我来写写这一个颇有历史底蕴、人文价值和传奇故事的江南古镇。今年春上,为了搜集、积累一些写作素材,我就想认认真真再访访业师——她身跨长泾两大名门望族、小辰光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上官云珠的闺蜜,曾经两姐妹——只她们两位年轻女性下到泾水河中劈水击浪、本身还是小镇早先稀之又稀的女性知识分子,应当有许多珍贵的报料,结果,街坊告诉我,她已逝世一年多了。我没有计算她的年龄,我以为她还是那样的年轻,我百感交集,我应该早点来看看她的,不,我应当经常来看看她的。对不起,对不起,我的业师,是徒儿疏远了您,是徒儿忘了本,对不起。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0-11-26 11:42 |只看该作者
第3节本想写上官云珠和司爱伦的,结果,驾不住笔头,写到了别人身上,只好改题目,"上官云珠和司爱伦"稍等.呵呵.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0-11-28 14:43 |只看该作者
这类史志中,不管是风景如何,建筑伟岸与否,因为有了生动的人的故事,就如一段默片中有了活动的人的身影,才会显得弥足珍贵!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0-11-29 00:30 |只看该作者
期待写上官云珠的文字。一个精致、美丽却苦命的女子,可能是上天嫉红颜吧。她的苦难累及子女,她女儿的悲惨命运,曾让我潸然泪下。
期待!!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0-11-29 11:3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西歧 于 2010-11-29 11:35 编辑

4、飓风吹不散此爱
——追记波兰女郎司爱伦、热血男儿张大烈

      23年前的3月里,细雨菲菲,杨柳依依,在新同事的引领下,我于毫无准备之际,就在这一处青石巷口,遇见了十来岁时就听说过的美若天仙的那一位外国女人,金发碧眼,皮肤白皙。只是,已不再惊艳,岁月不饶人,是年,她已74岁高龄。她见我傻乎乎地盯着她看,就微笑着凑过身来让我近距离看,一面问同事吴静芸:“芸姑娘,他是谁?”答:“是我们粮站新来的会计。”我觉着了我的唐突、我的乡巴佬式的难堪,赶忙低下头,快步步入“南库”——1953年,没收封建豪绅财产,“徽张”家族的故园——“黄石山墙”便拨给了国营粮站使用,成了粮站的“南库”,一时,“黄石山墙”不再叫做“黄石山墙”,改叫做了“粮站南库”。
      司爱伦,东欧波兰人,1911年出生于首都华沙一个清贫的中学教师家庭,中学毕业后赴法国巴黎打工。她来长泾,是因为在25岁上嫁给了一位从黄石山墙走出去的青年才俊。这位青年才俊姓张名大烈,是前文所述张荣望之二弟家的公子。张大烈,又名张澄江,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的高材生,1929年,由美专校长刘海粟推荐,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专攻雕塑,其导师就是欧洲现代雕塑艺术鼻祖罗丹的高足——法国著名雕塑家郎多维斯克(南京中山陵孙中山大理石坐像的创作者)。张大烈徽商家族出身,耳濡目染,自幼就有一定的商业头脑,在巴黎就学期间,他与几位中国留学生合作,开了一家中国餐馆,就在这家餐馆中,他结识了美丽大方、沉静勤劳的司爱伦。两个异国青年,由相识而相熟、由相熟而相知,碰擦出了爱的火花,塞纳河畔的林荫大道印满了他们的足迹,爱丽舍宫前的绿色草坪落满了他们的身影。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大烈在旅法革命家何香凝的启迪下,关心祖国命运,决心学成后归国,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以教育来救国。1936年,张大烈以优异成绩毕业,归心似箭,便征求司爱伦意见,爱伦爱大烈、爱中国,置语言、饮食、装束、容貌诸多不同于不顾,毅然随行。回国前,何香凝亲来送行,为他们送上了美好祝福,并展纸挥毫,绘了梅花、猛虎各1幅相赠。途经德国时,两人请友人证婚,以西式礼节正式结了婚。当年10月,到达长泾,住入了“黄石山墙”。
     “黄石山墙的张大烈,讨了个洋鬼子的女儿回来!红眼眉毛绿眼睛,狮子头毛水蛇腰!大家快去看稀奇罗!”那几日,整个长泾镇都炸开了窝,四面八方的人群蜂拥而来,不独镇上的,还有源源不断来自乡间的,日夜不息,将黄石山墙围了个水泄不通。张家长辈紧急开会,一致认为:门不当、户不对、太荒唐,“就像胡羊配猪郎”、“想不出生下小人像啥样?!”“只要大烈愿意休妻再娶,凭张家的声望和实力,再怎样优秀、漂亮的也娶得到。”夫妇俩遭遇了难以想象的非难与诟骂、威逼和利诱。面对这一切,张大烈心坚似铁,恸而宣誓:“若休爱伦,先休我命!”携大桶煤油于卧房门侧,日夜守护爱伦,每有家人、亲友过来游说,便浇油于身,划火以抗。就这样,族人渐渐妥协,他便成功地保卫了他的爱情。
      1937年,沪淞抗战失利,大江南陷入敌手,张大烈就教的长泾中学被迫停学。为避战乱,张大烈、司爱伦随族人流落到了昆明。在滇之日,他们无一刻不惦念乡间学子。转年,战事趋缓,夫妇俩率先辗转回乡,犹未到家,径直就奔去了镇上中学。眼前满是寒鸦荒草、满是断墙焦土,张大烈心中那个痛,无以复加,乃决定,舍家修校,“教我家乡子弟,续我家国文脉”。典屋卖地,募工募料,校舍很快得以修复,经乡董、校董议决,大烈就任校长之职。汪伪政府很快得到了这个消息,认为利用日占以来最早复学的乡间中学,可以做一些“东亚共荣”的大文章,便先后派了地方官员、张的一些同学故旧前来说项,以授以嘉奖状、拨以办学费、公派授课先生、擢提大烈为社会贤达等为条件,要求其率先开设日文课程,大烈坚辞不允。
      1940年,谭震林率一支新四军队伍进驻锡澄虞地区,闻听长泾地界有位敢于抵制开设日语课的中学校长,大为敬佩,便专程来访,两人一见如故,促膝而谈,谈国家积弱、谈民族解放、谈教育救国,在谈到“民族图存匹夫有责”时,大烈表示,为赶走日寇,甘愿赴汤蹈火,并于告别时捐了一大笔军费让将军带走。此后,张又多次在中小学校及群众集会上鼓动团结抗日、一致对外。是年8月30日,张大烈被敌伪暗杀于镇上的龙园茶馆,是年29岁。司爱伦闻讯奔到,一头昏倒,久久没有醒来。
      张大烈牺牲了,他的爱伦一直没有走,一直没有再婚,一直守在丈夫的故居,她最遗憾的是,自己没能为大烈生下一男半女。张大烈牺牲后,谭震林特地在驻地为张大烈举行了庄严肃穆的追悼会,并派人给司爱伦送来了抚恤金,司爱伦将这笔抚恤金全数退了回去,用手语让来人转告,一定要用这笔资金去购买枪枝弹药,狠狠地打击日本侵略者。
      解放后,张大烈被追认为烈士。几十年过去了,谭震林还记着张大烈和他的波兰夫人,嘱咐他的夫人葛慧敏:你给江苏省委写封信,要照顾好这位外国老太的晚年生活。抗日战争时期,她和她的丈夫为我党作出了重大的牺牲。温玉成将军专程前去看望了司爱伦。刘海粟为张大烈纪念馆题写“为有牺牲多壮志”、“艺术千古永垂不朽”。
     最令人扼腕的是,因为二战,司爱伦再也没有联系上故国的亲人;因为土改,司爱伦永远地搬出了“黄石山墙”正院的婚房,住去了偏院;因为文革,司爱伦被归类为“牛鬼蛇神”,手持扫把,脖吊黑板;因为语文不通,司爱伦从来不曾获得过一份正式的工作,一直靠烈士的抚恤金度日;因为散失了关于身份证明的所有书证,司爱伦成了很久时间都没有任何国籍的特别公民,直至文革结束后,才办了中国国籍。
     在长泾工作的日子里,因为她就居住在我们单位的院子里(其实,本是她的家),我便常常遇得上这位来自异国他乡的老人。我发现,直到老,她犹不能完全听懂中国话,每每听不懂我的话,她总微笑摇头。在我的印象中,她最常态的形象,就是坐于朝阳的墙脚下,编织一件又一件的小毛衣、一顶又一顶的小帽子、一双又一双的小手套、小袜子,她的这些小毛衣、小帽子、小手套、小袜子,都是为街坊邻里的小朋友们而织,原料与手工,全免费,她太喜爱小孩子了。
      司爱伦成为江阴市政协委员,是后来的事。
      1990年大年初一,在司爱伦八十大寿到来的时候,当地政府为她举办了盛大的庆生寿筵,筵席上,她反反复复只一句话:“我爱中国。”
      1991年,司爱伦溘然长逝,享年81岁。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0-11-30 07:51 |只看该作者
想起了蚕食桑叶的沙沙声。添加了人文故事,系类三更有趣更耐读。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0-11-30 07:58 |只看该作者
司爱伦的爱跨越了国界,那么坚韧;
难以想象,一个语言不通的异国女子,政治与世俗的夹板中,如何坚强走过来。
也许最后一句可以释解我们的疑惑:她反反复复只一句话:“我爱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0-11-30 08:02 |只看该作者
战乱中的爱情,更纯粹也更坚韧!舍家建校的张大烈和他的异国夫人,同样为抗日为中国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0-12-1 23:1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西歧 于 2010-12-2 13:10 编辑

5、 撬动着的石板街
  
  一直不喜欢逛街,为了写作《长泾往事》,今日且来细细逛个遍。岁月的脚步疾如箭矢,街市的扩长快过想象,20多年过去,街镇的规模已翻了十几倍,穿行于大街小巷,居然三次迷了路,仿佛自己从来就没有访问过这个小镇,是一个突如其来的闯入者,随行的女儿说:“老爸,亏你还在这个镇子上工作过两年!”仿佛此前700余个日日夜夜的居留已统通作废。还是转去老街吧,那儿,一定还保存着旧时的记忆;那儿,也一定有创作的灵感在等候。
  泾水两边的老街,连同黄石水岸、跨河石桥、临水石栈、豪门船坞,又在修整中,河水被抽干,石材堆满地,放眼尽是挖掘机、切割机、脚手架,看得出工程是相当的浩大。这石板街,几年前也曾实施了“修旧如旧”的修复,当时去看了,还在记事簿上记下了这么一段文字:
  “听人说,长泾老街于前年的夏天进行了‘修旧如旧’的修复,非常之高兴,就挑了个晴好的周日,欣欣然驾车来看。……依我看来,什么‘修旧如旧’?充其量是恢复性改造——用了那么多的水泥黄砖、嵌了那么多的砼质井盖地漏,一入眼,胃部就反常蠕动、心脏就突兀异动——能说‘修旧如旧’么?……真不知如何来形容这种‘修复’:古旧与新派交错,繁华与冷落相间,秩序与混乱并存,一切都想调和,却总没有法子融合。也见过一些复制的古镇、古建筑……我不反对复古仿古,但反对复仿得如此粗糙、如此伪劣,要复仿你就复仿成精品,你复仿还复仿成次品、废品,用时髦话说,‘你脑残啊!’曾在某地看到过一座仿古的千米石桥,那桥栏上雕刻了一千只狮子,细细看去,多有猪、狗、猫、羊、四不象混入其中,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眉毛胡子一把抓。一见那桥,‘王八蛋’三字就想脱口而出,骂那当时当方的父母官、骂那辱没祖宗的包工老板、石作师傅……你千万不要扔几百、几千万整一堆有碍瞻观的建筑垃圾啊。”
  我期待这一次的修整,会是一个精品工程,至少会是一个优质工程。
  对于我们这一辈的人来说,石板街实在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物。江南的每一个城镇,哪不都有几条、十几条、乃至几十条?司空见惯,一点也不稀奇,有谁会将它放在心上啊。
  或许,正是因为江南石板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所以,我们并没有珍视它,以至于终于在某一天突然发现“我们的石板街,已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时,惊诧得瞠目结舌:在我们的手上,掉落了一段纯净的古典时光?
  一米来宽的青石条或黄石条或磨石条,切割成一样的尺寸、打磨得一样的光洁,依偎着镇子里的水路,渐次延伸渐次转弯,过石板桥继续延伸继续转弯,过石拱桥继续延伸继续转弯,过骑街楼继续延伸继续转弯,最后,在连接了乡间阡陌的同时,也将自己连接做了一幅“九宫八卦”图。风雪过,木屐过,马蹄声过,百年流过,石板街完好如初。
  石板街的两边,总是鳞次栉比的店铺。店铺大多是两层、前店后坊或前店后住。门面多数很窄,背水的一面,居多只一通间,隔墙后面就是市河,桨声欸乃,缠绕店堂;对过的一面,都很进深,探头去看,黑洞洞的,看不到底,要丈量到底有多深,需得踏进门去穿堂过户或者进到巷弄里去看才行。可你在巷弄里东张西望地走着走着,不经意中,却会跑到另一条石板街上。
  铺屋的楼层大抵高不过三层,但其“粉墙黛瓦”的风火墙,通常皆高数丈,这就使得每一条巷弄看上去都是那么狭窄幽深。巷弄里面还有巷弄,这些巷弄的墙上,也开了不少的门,一些是侧门,一些是后门。这些门,许多是雕花石库门,进门又有数重门,通达数个庭院。这些房子的主人,十之八九是有钱人,至少他们的祖上曾是有钱人。
  庭院内往往铺着立瓦、或小立砖、或小方砖,有一眼石井、有数株花木、有一方青空,墙脚跟长了绿锃锃的垣衣,当然,有时也回响着一些丝竹声和读书声、捶衣声和炒菜声……
  镇上最繁华的地界当然是在石板街的十字路口或三岔路口。十字路或三岔路的附近,总有一条、两条甚至三条精致的石桥,那景致,已为沈雁冰写入了书,也为陈逸飞画进了画。
  桥的前身,原来是渡。在渡的时候,这里很荒凉;自从有了桥,这里就热闹了起来。
  “小桥流水人家”,只要这少少六字,就能道尽江南的特色。
  谁都喜欢站在端庄古朴的桥上看风景,看两面、三面、四面的街市,看临水的人家,猜那古旧窗格的后面是谁在修妆?看那远方缓缓漂来的舟船会穿过哪一个桥洞?看那月色朗朗下的河埠,街灯、桅帆、树木、石桥、行人、月亮,一股脑儿倒映粼粼波光中,有点幽幽的清凉,又有点渺渺的暖意,流溢着不尽的清新意趣。
  过往的江南城镇,都以石板街做骨架、市中河做血脉、店铺居屋做肉身皮肤。每个镇子的每一条石板街,其实都大同小异,它们之间,只有宽阔长短的差别、见证人物故事的不同,其做工是一样的精致,都是拼接合缝,平伏无坎,固若金汤。遥想当年,古人是如何来抓工程管理的?至为敬服先人们的“百年大计”意识。记不得曾在哪部民俗学著作中看到过这样的记载,说是在浙南还是闽东山区,他们建一座“蜈蚣桥”(横跨悬崖间的圆拱形楼桥,造桥工艺极其复杂),光祭祠山神、河神、土地神、林木神、鲁班师爷诸神,便有许多繁杂的仪式。我以为,这可以认为他们是在搞迷信,是畏鬼神,但也可理解为他们是极度地重视这件事,是为了保证不出一丝一毫的差错。古人们总是那样的精益求精,尤其是在修桥、铺路、筑城这些事上。
  其实,古典时光总是古典时光,谁也不能强迫今人必须用烛光来照明。老街老房,逼仄拥挤,没有自来水、开不来摩托车、做不成大商场、没有抽水马桶、存在消防隐患、匀不出一方绿地……新城新街的兴起必然会将其淘汰。然而,被淘汰不等于是要被遗弃,在有条件的地方修复一些、保存一些,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祈愿长泾老街的修复,是旨在存留一脉静美安好的江南乡韵,而非过分功利的其他。前天,有位朋友告诉我:我们要的是优哉游哉的休闲日子,而非其他。
  2010、11、30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0-12-2 00:19 |只看该作者
西岐老师辛苦!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0-12-2 13:15 |只看该作者
西岐老师辛苦!
真水无香 发表于 2010-12-2 00:19



    上周周日与朋友多喝了老酒,醉卧山间,吹了凉风感了冒,周一,起了高烧,周二,涕滴不绝,昨天,终于续完了第五节,
     呵呵,慢工方能出细活。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0-12-4 12:3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西歧 于 2010-12-4 23:16 编辑

  紫珠向春满条红(上)
  ——上官云珠轶事
  黄石山墙正门墙身,钉了3块牌牌:张大烈故居、民俗博物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而参观,大约不要票,我直进直出5次,从没遇到过阻挡。进得大门,耳房边搁一老式课桌,桌上放册学生练习簿,方便访客“雁过留声”,非常“和谐”。入得第三进院落,很有朋友诧异这里怎么会设了一个上官云珠史迹陈列室?他不知,上官云珠本是张家二少爷的媳妇,张大烈堂兄张大炎是上官云珠首任丈夫。在这座老宅子里,另外还陈列有原长泾初级中学创始人张大炯、留德博士,物理化学家,中国催化科学奠基人,中科院学部委员张大煜、张大煜之子,中国科技大学化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张保忠等张氏杰出人物的事迹。窃以为,此宅还是用“徽张古居”命名比较适宜,但须补充建宅人张荣望的生平。张大烈的确是徽张家族杰出人才中的一位代表,但毕竟只是其中之一,他难以完整代表“崇尚训读,报国为民”的张氏家风,创实业、惠乡邦、办教育、搞科研、抗日救国,爱国与建功的方式虽不同,功绩和意义却等同,缘何厚此薄彼?此外,黄石山墙的建筑本身,既具明清江南民居的一般特征,还具墙体结构等方面的独特特点,是经典中的经典,别有更高的文物价值。
  上官云珠(1920-1968),是土生土长的江苏江阴长泾人,于上世纪40-60年代,是全上海、全中国最红的演艺明星之一。在48年的生命里,她出演了话剧46部、电影35部、译片配音4部,拍片最多、成为经典片的最多;于1950年代,她曾3次为最高领袖毛泽东主席约见,是当时唯一获此殊荣的女演员;于1968年11月21日凌晨,在写了一夜交代材料后,她从住所四楼阳台跃下,是“十年浩劫”中最早“自绝于人民”的文化界名人。建国后,她的官方身份是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中国影协会员,上海影协常务理事,上海市政协第一、二届委员和第三、四届常务委员。然而,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舞台姐妹》、《今天我休息》等影片尚未开禁前,长泾的人们,却几乎没有一个人知道,她是“我长泾的女儿”。
  上官云珠,本名韦均荦(luo,音同“洛”),1920年3月6日出生于长泾街上,其父韦亚樵,母金氏,是韦家的第5个孩子,16岁之前,“户口”在泾水河北岸千米石板街的中段(现“河北老街142号”),16岁时,嫁入一河之隔河南西街南巷门内黄石山墙,17岁(1937年)时,在日军飞机的轰炸声中,埋藏了被炸弹炸死的四姐韦均奇后,随夫、抱子、携娘家计8口人逃奔沪上,落脚上海蒲石路庆福里18号,其后,本人至死未回故乡,其娘家诸亲,亦留沪未归(早先,娘家人回乡收租也是悄悄的来、悄悄的走——要从老辈子里根深蒂固的“戏子同婊子”的观念中挣脱出来,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1940年,张大炎写了休书,偕4岁多的儿子张其坚离沪回到了原藉,也许是为了顾全自己作为一个男人的颜面的缘故,他对外宣称,爱妻已死于战乱。自夫妻离异,张大炎父子再没有与上官云珠有过任何公开的来往与联系。小镇人对成为影星上官云珠的韦均荦一无所知,有的只有疏离、陌生和淡忘。
  中国的电影制片业,起步较晚,集中于上海一城;旧中国的影院,多建于县级以上城市,电影只是城市的时尚,没有成为乡间的风景;乡间始见露天电影,已是1970年代,斯时,旧片基本全部封存,新片只映寥寥几部“革命性”“主旋律”。故乡的父老,鲜有人观看过上官云珠出演的影片——即使观看过,亦断难想到,上官云珠就是韦均荦。
  是以,在家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上官云珠是一个已经消失了的、被遗忘了的人。
  上官云珠成为长泾最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人,时间尚不长,确立这一地位的标志是,上官云珠纪念馆的开馆。
  上官云珠纪念馆设于韦家故居,于2007年11月9日正式开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影协主席吴贻弓,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刘子枫,著名剧作家黄宗江等一批老一辈电影艺术家,上官云珠的亲属代表出席了开馆仪式。著名导演谢晋、王家卫为纪念馆开馆送来了花篮。
  此纪念馆平素不对外开放,我去门前已N次,N次都锁着门,至今犹未得其门而入。
  2010、12、2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0-12-6 08:22 |只看该作者
原来西岐大哥把这么好的文字发在了这里,我说呢在别的论坛看了,咱家怎么没有呢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0-12-6 08:23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段历史,一段曾经被湮没的过往。
重新打捞,蒙尘的明珠得以重现。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0-12-6 09:07 |只看该作者
今日一一细读,青春永驻的张静老师,我在脑海里勾勒了下。
“我爱中国”,让人敬佩的司爱伦女士!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0-12-6 09:09 |只看该作者
西歧老师打造的,也是一个精品工程!
辛苦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