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给老师送礼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实际上,孩子还不是学生的时候,给老师送礼的大幕就拉开了——从把孩子送进幼儿园的第一天开始,不少家长就开始给老师和阿姨送礼了。
给幼儿园的老师和阿姨送礼,一般与学习成绩无关,不过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周到更细致的照顾罢了。
这一招显然是管用的。送与不送,老师或阿姨对孩子的态度大不一样,甚至还延伸到对家长的态度上来,送礼的笑脸相迎,不送礼的爱理不理,绝对的泾渭分明。
如果说幼儿园阶段是否送礼无关紧要的话,等到孩子上了小学,给老师送礼简直就成了无法回避的事情。送了礼,孩子的成绩可能依然如故,但至少孩子不会受到过分的责备;不送礼,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极有可能受到沉重打击。
这也正是不少家长被迫给老师送礼的原因所在:不求老师给予格外的关照,但求老师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
如此这般,家长只能使出浑身解数,变着花样给老师送钱送物;而老师们似乎也变得心安理得起来,好像至今还没听说哪个学校的某位老师从不收礼。
不仅收的心安理得,一些名校老师的胃口起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礼轻了不高兴,最好是真金白银,“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就这样被无情地糟蹋。
中国这个人情社会和由此衍生的送礼行为,正在助长着社会不正之风,也在疯狂地吞噬着中国教育的良知大堤。
全怪老师吗?恐怕有失偏颇。如果家长不送,老师哪有收礼之说?如果老师不收,家长会善罢甘休么?或不尽然。
发生在家长和老师之间的送礼收礼行为,某种程度上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对家长来说是不送心难安,对老师而言则是不收白不收。
也曾和当老师的朋友探讨这个问题,他们好像也有诸多无奈:我们也知道不妥,但大环境如此,实在是孤掌难鸣啊。何况家长们一片热忱,真不收,很容易让人下不了台。
家长们的心态更加复杂:一方面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即便嘴里不说,心里也不那么情愿;另一方面又担心精心准备的钱物送不出去;同时还得背着孩子,生怕给下一代造成什么不良影响。
实际上,老师的职业道德并没有滑落到只管收礼的程度,他们更看重学生的品行和成绩。如果非要在追求学生德才兼优与收受家长钱物之间作出抉择,我想大多数老师会选择前者。
不要只去责怪学校和老师,家长们更应该反思,弄清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真实看法,进而作出能让自己不那么纠结的判断。
反正我一直坚信,孩子的成长,成绩的好坏,最终还得靠孩子自己。
送礼送不出好成绩,更送不出一份淡然的好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