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梦之影 于 2012-2-6 09:13 编辑
《双城生活》观后及其他
故事梗概:
上海小伙子徐嘉惠在北京进修时,与北京姑娘郝京妮陷入热恋,两人不顾双方家长反对,结婚成家。郝京妮为徐嘉惠辞去工作来到上海。徐母杨曼莉是老字号钟表行的行家,生活讲究,看不惯粗枝大叶的京妮,婆媳的巨大差异使得她们怎么也过不到一起。忍无可忍的京妮带徐嘉惠毅然回到北京。京妮的父亲是某大厦物业公司保安,母亲是超市员工,从小对京妮不问不管,养成了京妮独立能干的性格。当京妮和徐嘉惠的工作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徐母提前退休来到了北京。离婚后杨曼莉一直独居,孝顺的徐嘉惠为了照顾母亲与其同住。难以适应北京生活的杨曼莉发生了一系列的闹剧。
地方电视台正在热播《双城生活》偶尔在吃饭的时候瞄上几眼,看着看着就来了兴致,于是在网上搜索,整个周末就泡在其中。
刚看的时候对那个上海婆婆的作和上海小男人的憋有些厌恶。随着剧情的发展,却慢慢喜欢上了那个清咖婆婆,在心里佩服演清咖杨曼莉的演员,那一板一眼,活脱脱的演出了上海婆婆的味,一个从未去个英国,却有着浓郁英式生活情结的女人。尽管这位婆婆作,但她有着一颗极善良和包容的重要品质。看到后来到喜欢上了这位上海婆婆,所以对一个人的喜与恶,不能凭一些只言片语的解读去为一个人下结论,每个人自有其闪光的内在要素。
剧中的两家人一南一北开始极力反对两个儿女在一起,然而却为了两个孩子各自妥协,无奈的结成儿女亲家,从此也开始了两个男女,两个家庭无比折腾的日子。
上海人的细腻与北方人的粗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个家庭的联姻其实就是一种地域、文化、家庭背景的整合,所有冲突在矛盾中协调。整个故事都渗透了人性从自私到各自的换位思考,剧情在善良和包容中继续。
因为各自的换位思考,故事最后有了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惟一觉得遗憾的是,这个故事中所有的情节几乎是中上层上活的写照,要是换在条件差的男女过这样的双城生活,可想而知。而北京的那个家庭本本不是一个富裕的人家,只因有一个完美人格魅力的后母而出手阔绌,让人大大怀疑其真实性。
双城揭示的不仅是城市的距离,还有人与人心的距离。在许多诱惑面前,经得住这距离的当今男女又有多少人?我只能理解那句:艺术来源于生活却永远高于生活。
由于身体的不适,身上,口中,家里到处弥漫着药味,老大带着媳妇回来呆了一下午走了,家里就俩老口相依着过日子。这也许就是许多家庭把孩子放飞后的写照。
为自己冲上一杯清茶或是咖啡,躺在逍遥椅上,慢悠悠的品,一集接一集泡着《双城》。
之所以爱上泡国产剧,只因它离我们的生活太近,仿佛剧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就是我们生活的写照和缩影。
很多时候人与人的相处却总在穷折腾中吵着闹着,在人性的欲望中舍弃某些重要的东西,仿佛这才是人性的真实,生活的真实,可是一旦失去才知道去后悔去想念。可是折腾的结果能回到最初么?
这些天偶尔也走走神,客串一下论坛和群里,与Q上的丫头聊上几句,或闭上眼休息一下眼睛。有时也看着窗外出神发呆,窗外树枝上大片的绿,给这冷冬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很想伸手去抚摸那片离得最近的叶子,却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窗。要去触摸那片绿得起身开启那扇窗,可是,窗外微风渗透了彻骨的寒,不是懒得去开那扇窗,而是微恙的身体抵御不了风寒的再次侵袭。
有些风景,何须触及?能远远的看着也挺好,有了距离才有了想象中的那个美。
双城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人生,其实就是从这头到那头,中间隔了一条很长很长的河。”
如今我们就在这河中徜徉着,不管怎么折腾,每个人早晚得折腾到那头去。能留下只有一些念想。
PS:红字部分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