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暮雪 于 2011-8-26 14:43 编辑
李维贺(左三)与病逝儿子当年的同学在河北农业大学合影,同学们陪老人在河北农大参观。(图片来自于光明网)
4月1日打开光明网首页,看到一则新闻报道“十五年默默资助病逝同学父母,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未曾读完,已经泪流满面,这是一首人间大爱,人间真情的赞歌。
95年河北农业大学果树班李宝元同学,大学期间患急症去世,顿时白发人送黑发人,两个儿子先后辞世,家里债台高筑,夫妇悲痛欲绝。果树班(93)班级同学,痛在心中,当时一位同学提议“宝元的父母我们来管”,就为这样无意的一句话,这群孩子上学期间直到毕业直到结婚成家,每年雷打不动的汇款单到承德李维贺夫妇中,收到同学们第一封安慰书信,从不掉泪的老人忍不住落泪。十五年,56张汇单,一年四季不断,爱在同学中接力传递,家人从不理解到理解和全部支持,“赵高峰、杜彦敏、宋彩霞、时翠平、祁业凤......”从信中的“大爷大娘”到“爸爸妈妈”一封封滚烫的信,走了十五年。
无比艰辛的十五年,失去两个孩子的十五年,看信变成李维贺夫妇生活的力量,全家因为儿子负债七万元,夫妇含辛茹苦终于用十几年的时间还清全部债务,每家每户还钱,一个农民心中恪守诚信,同样令人动容。最大的力量来自于,“5000多个日日夜夜,孩子们的信一直没有间断。这些用墨水记录下的真情,成了支撑老两口活下去的精神支柱。”这样一份真情,怎不让人万分感动,怎不让人热泪盈眶?这样一群莘莘学子,用发自内心的良善,不但温暖了两位老人,更似一株火炬,高举了道德精神的一面旗帜,树立了一道丰碑!给与人温暖,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这是一群真正有担当的年轻人,克服自身的困难,十五年风雨不改,十五年的约定不曾褪色!李维贺老人还清债务后的最大心愿,就是到保定去看看从未谋面的孩子们。 15年后,66岁的李维贺还清了当年欠下的7万元欠款后,千里寻亲,要亲眼见一见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闺女”,要当面替已在天堂里的儿子说一声“谢谢”。2011年3月25日,心愿终于得偿,在同乡的陪同下,3月25日上午11点40分,从承德赶到保定的农民李维贺紧紧攥住等候在路边的5位青年的手,亲人们终于相见,又怎让老人流下激动的泪水?这些孩子,个个如数家珍,在老人的心里早已经安了家,扎了根。
在午饭前,老人阅读了给孩子们的信“我的好孩子,你们都有双方父母和家室子女,可是却一直记挂着两个跟你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老人。宝元不能做到的,你们都替他做到了,在我们心中,你们就是我的闺女、儿子……宝元,你听见了吗?”满座唏嘘,从风华正茂到人近中年,同学们整整走了十五年!宝元,何其有幸遇到这样一群好同学,这份情谊,千金难买。 这样一群优秀学生,不止是当年的辅导员老师为他们自豪,为他们干杯,河北农大为他们骄傲,整个中华大地都为之自豪和骄傲,他们当之无愧是这个时代青年的楷模!和平年代,不需要惊天动地,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 ,就在日常的一行一动,就在貌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昭显了党员的先进性。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河北农大党委4月5日还作出决定:授予果树93(01)班优秀毕业生群体和个人“道德建设突出贡献”荣誉称号;授予这一群体的成员、目前在该校任教的生命科学学院教师时翠平、赵锦,学校图书馆职工祁业凤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物欲横流的时代,金钱至上,更需要呼唤崇高,呼唤良善,而这一切在一群普通人身上,我们民族最优秀的品质得到昭显,诚信、善良、热心、助人、对此我们怎不激动和感慨!这是时代的一个希望,是我们民族蔓延不绝的内核。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每一个普通公民点滴的爱心举动汇聚起来,将会形成爱的海洋,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感累积起来,将会铸就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而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则可以让爱传播得更远,让民族的精神脊梁更为坚实。
由一个不算约定的约定开始,15年的默默资助唱响了一首爱的交响曲,感人至深,其所折射出的新时代中国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足以引发我们更为广泛而深远的思考。
十五年的约定,大爱无边,真情无价,祝福这群年轻人,祝福老人! |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