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暮雪 于 2011-6-4 10:14 编辑
今年高考马上来临,据悉上海专门出具说明提示考生,一些网络语言、网络符号不得进入试卷内,如果出现,阅卷老师会根据要求扣分。
现在的中学生对网络的接触,某些时候甚至超过了成人,初识网络,大多都是孩子教给我如何操作,如何使用,对网络语言,从陌生到熟悉,到今日偶尔随着大家调侃几句。“偶”“神马不是浮云”也曾经在文字里出现几次,有些趣味,总感觉不能用很多,如若全篇大量借用网络词语,估计只有沉醉网络的群体看的懂,大多会感觉四六不通,别别扭扭。
好长时间,我不能理解网络词汇的含义,因为实在词义风马牛不相及,很多网络语言本身就是谐音,单从字面理解,实在不懂起意,大多是搞笑诙谐的成分,没有很大的语言意义。从维护汉语的纯度和为文严谨来说,这类语言是不适合在文章中大量出现的。毕竟书面语言讲究文字的意境,而不是一味插科打诨和口语化的表达。作文是考察学生的语言功底,和适当的文学修养和艺术品味,反对学生大量使用网络语言和符号,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偶尔用一句半句调侃也值得商榷。
记得在某论坛的征文比赛中,看过一篇文字,主题好内容也可,唯一不足,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网络语言,整篇来看,反而降低了文章的感染力,语言的意境没有体现,文字的精彩反而都被充斥着的网络词语抹杀掉,得不偿失。
我们的汉语其实真的很美,独具特色,博大精深,它的精彩绝不是单一浅薄的网络符合可以比拟的,文字讲究雅俗共赏,也讲究“赏奇析疑”,“语不惊人死不休”“没有新意不为文”说的是写作者的语言锤炼功底,但肯定不是指这类特定语言。
情至深处无言辞,落于笔端即华章,写作者还是少用网络语言和符号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