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花祭 于 2009-12-10 17:37 编辑
应了书非借不能看那句话,这周趴着卧着看的就是从书吧借来的三本书<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刘小枫著)、《大时代中的知识人》(许纪霖著)和《我叫刘跃进》(刘震云著)。之所以借书看,一则现在的书价太贵,挑两三本没个百八十别想拿走;二则现在的书太滥,弄不好就买本鸡肋回去。所以利用职务之便决定从此先借书看,爱不释手的回头买下收藏,没价值的乖乖的送回书架上去。
说实话《这一代人的怕和爱》还没有看完,作者刘小枫是研究神学的,虽然书中的文章都是独立成篇的,但哲学意味还是太浓,看起来比较吃力,不过他的文笔很优美。算一下他上北大的时间应该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里面还有伤痕文学的影子及对俄罗斯文学的无限深情。这本书的去留有待商榷哦。
《大时代中的知识人》是许纪霖写的,我是第一次看许纪霖的作品,不过很快就被其迷醉了。此书对曾国藩、胡适、梁漱溟、朱自清、闻一多、吴晗、张中晓、顾城、史铁生、王小波等时代的代表人物进行了解读,不是传记,是绝对的精神层面的解读。自认为这些人都应该是时代的符号,他们的文字他们的人性里面都有着时代的精神徽记。许纪霖先生的解读客观细腻,虽然哲学思潮也在字里行间涌动,但因为涉及到具体人,看起来就不是那么生涩。时常有惊人的句子令人拍案。或许是我的知识太浅薄,也或许这种叙述方式适合我的口味吧。这些人物作者大概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王小波在最后,我比较崇拜王小波(门下走狗??)所以这本书我是从后往前看的。也没看完,不过没问题一会我就去买下啦。
还有一本《我叫刘跃进》,刘震云写的,这个作家比较熟悉了,北大中文系毕业的,从《一地鸡毛》、《手机》到《故乡面和花朵》等等他的作品看了不少。当然小说阅读如果不是评论家如我这般就绝对是浅层次阅读,我只利用了小半个晚上就拿下了,估计也得有20多万字吧,而且第二天一早就给送回书吧了,耽误人家卖就太不厚道了。
如此三本书分析下来我深知自己的阅读层面只不过还停留在此,喜欢快感阅读和阅读的快感,唉,吾生是做不得学问啦
摘录几段《大时代中的知识人》对几个人物的精彩导读:
曾国藩:中国式的入世禁欲
他之所以赢得同时代和后人的崇敬,说到底是因为他“德、功、言”全面发展,而且成就皆不俗,实乃儒林一大景观。更难得的是,他身居一朝重臣之显位,依然不忮不求,以德自重,倘若纯粹以德性论,即使在曾国藩的同代人中也不乏盖过他之佼佼者。
胡适:新观念背后的旧魂灵
胡适虽然是一个近代文化史中的悲剧人物,但他本人却很难表现出深邃的、低沉的、惨厉的悲剧精神,因而他的人生过于贫乏、过于安逸,他的个性也过于实用,过于达观,以至于导向某种浅薄。这与他的同时代人鲁迅那种敏感地洞察黑暗、绝望地追求理想的悲剧人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朱自清:从象牙塔到十字街头
即使走出了象牙塔,站在十字街头,朱自清依然不喜欢狂热,依然愿意保持理智的清醒。他开始全面接受一种新的思想体系,但并不愿无条件地皈依它、信仰它;他的内心依然笼罩着难以驱散的虚无,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以为从此找到了光明和真理,从此就那样乐观与自信。
闻一多:激情的归途
闻一多是太需要激情了,他不太喜欢太讲理性的东西,更厌恶繁琐的理论;他喜欢讲良心,诉诸于内在的良知,这就意味着他需要的是一种善恶分明的信仰/行动系统,一种既拥有终极价值的乌托邦理想,又具有简明实践品格的现实奋斗纲领。
吴晗:可怜一觉开封梦
吴晗对于他所信仰的事业的确是忠心耿耿,然而,一个知识分子的忠诚感,一旦失去了清明的个人理性和独立思考作为学理的资源,就有可能是一种海瑞式的愚忠,甚至比海瑞都不如。
顾城:在诗意与残忍之间
在朦胧诗人里面,北岛是愤世嫉俗的,舒婷充满了生命的情趣,而顾城却是反社会的,他怀疑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必要和可能,他怀疑语言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甚至拒绝对这个他无奈生存其间的世俗社会承担一切义务和责任。
王小波:他思故他在
在回答:我为什么要写作“这一问题时,王小波幽默地以一个登山家的故事作为答案:“有人问一位登山家为什么要登山——谁都知道登山这件事既危险又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他回答道:‘因为那座山峰在那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