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凤舞 于 2011-3-4 13:11 编辑
很不好意思地说,我算是泪点比较低的人。读书看电影,甚至有时候看肥皂剧,都有可能看得泪水涟涟。也并不都是因为那些文艺作品有多动人多优秀,只是我比较容易受某种气氛的感染。有时候哭过了,心仍会沉浸感动而思索。而有的时候,马上会自笑,因为某些影视作品,其故事和所展示的人性,虚假无聊肤浅是显而易见的。所传达的思想也经不起质疑。这很令人无奈,书桌前纵览全局的我可能会是理性坚定头脑清醒的人,但一旦置身于某个场景之中,十之八九会被当时的氛围所压倒,变成无可置疑的低智。
看电影《非诚勿扰2》的时候就哭得一塌糊涂。过后颇怀疑自己,到底在为什么而哭呢?也许是因为酒喝得多了点?也许是因为一人独处,想哭就哭了?他人的酒杯,自己的块垒,浇出水和火来都没有关系,反正不必面对别人的关心和探询。或许还是因为人的自己心里有悲伤盘踞,说不上什么时候会突然抬头。据说眼泪兼有排毒洗眼睛的功效,能哭也算是好事儿。若说是电影里人物的际遇和情感多么入我的心,或者它所传达的对待生活和情感的态度我多么有感触,那就纯属瞎扯了。甚至被讹为仓央嘉措所做的那首《见与不见》,于我,也只是欣赏,谈不上深入灵魂的共鸣。
哭完了忽觉有些讪讪,前思后想,觉得有些场面对我来说是的确是不容易轻松面对的,比如说生死离别,比如说久别切念之后的重聚。还记得上大学的时候,一个学期结束,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一路上火车汽车里,脑海里都还是学校里人和事的影子。直到进了家门,父母笑容满面地迎出来,一瞥之间,忽然看见父亲鬓角的白发,不知怎么的,一下子悲从中来放声大哭,转眼又看到家里还有客人在,一面觉得害臊,一面却仍然哽咽不能语,想停也停不住。
至亲好友之间的聚散,或者也当如此吧。但别人的悲伤,我也是见不得的。遇到不幸的人的凄惨情状,我见了绝对做不到无动于衷,也做不到转眼就忘。此外也有人事之外的感伤,陈染曾有文章写送站,只是随母亲去送她一个根本不认识的人,火车鸣笛时候却忽然落泪。无他,只是因为那一声长鸣触动了她心里的苍茫愁绪。我读这个时,是很有共鸣的。概因这种苍茫之感,在我胸中也会有时候突然醒来。被什么诱发,则不可知。
《非2》之后,隔几天看了姜文的《让子弹飞》。想起冯小刚写姜文的文章中记述的,姜文对冯小刚说的话,大意是,你不能那么拍电影,开始的时候是葡萄,到片子结束了还是葡萄,你得把葡萄酿成酒。嗯,姜文的影片,我品到的的确是酒。而且回味绵长,值得再三品味。这部片子我看得晚,之前已经看过了诸多的影评文章。有些我很有同感的阐释,感悟,联想,揄扬,别人先说了去,我也就不必费事复述了。只能说,中国导演里有姜文,令我很期待。
《老男孩》这电影短片,因了朋友的推荐认真看了看。有关于青春,梦想。拍得比较漫画和写意,故事简单,但讲得清晰,其中有沧桑感和现实写照。主题歌很动人,直入人心。过了可以尽情做梦的年轻时代,人就只能在梦想的镜子面前照照自己,然后迅速回到生活。这里面有无尽的怅惘,而怅惘对某些看得高远,不肯安心啄食的人,应算得人生的基调。如冯延己要唱:谁道闲愁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这期间还看了《大笑江湖》,很遗憾没能坚持看完,令我从今不便夸耀自己有耐心。但也有发现,就是自己泪点虽然很低,笑点倒还有点高。
2011-03-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