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红星公社 也谈读书:究竟有用?还是无用?
查看: 1458|回复: 6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也谈读书:究竟有用?还是无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5-8-29 08:47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5-8-29 09:23 编辑

也谈读书:究竟有用?还是无用?
文:公理力


  说起来,在中国,读书无用论的真正源头是毛。
  
  在其早期,倒不算明显,主要表现在不服喝过洋墨水者上,这倒也情有可原。例如,1936年之前在江西,他这个“土包子”曾受过王明、博古等挟苏共、共产国际尚方宝剑者的冷落和排挤,对立情绪导致这位一贯独立思考,对社会现实有深刻洞见,又有大抱负的非池中物,生发出对留洋派(包括周恩来)的不服、不屑,甚至看不上,完全符合其心路历程和逻辑。
  
  当政初期,怀着“进京赶考”心态,毛一度表现出对知识分子,特别是各界名流和大学者们的尊重。但好景不长,1953年发生梁漱溟犯龙颜顶撞毛泽东事件,也包括毛对马寅初人口论的反感和批判,特别是以1957年的“阳谋”反右为主要标志,他对知识分子的反感就毫不掩饰了:  
  ——知识越多越反动,文革中知识分子沦为“臭老九”;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毛的“最高指示”);  
  ——报纸发表黄帅“反潮流”的信,张铁生考零分成为时代英雄等,成为读书无用蠢论大行其道的宣言书;  
  ——最后演变出凭手上老茧上大学的闹剧(电影《决裂》),即一代工农兵学员靠推荐上大学的怪现象。
  
  毛离世后,华迅速干掉四人帮,并于1977年让邓出来工作。邓主动要求主抓科技教育口,首先当机立断拍板:1977年冬恢复高考——不容许等到来年夏季,由此开启全国学子“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拼高考的新时代。
  
  邓还适时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新观念。一举清除了读书无用这一反智逆流。虽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类封建时代的提法没有复生空间,当年,出现一个流行说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之还出现一个怪现象: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一律报考理工类学科,只有高考没把握、成绩平平的学生才会报考文科类专业。
  
  从新三届(77~79级)全国每年高考招生不足30万,录取率只有区区5%上下。发展到今天,每年招生达到千万人规模,录取率高达90%,这是西方老牌发达国家也望尘莫及的报考率和录取率。“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现象虽早已成为历史,但读大学依然是绝大多数家长和学子们的首要心愿。由此也造就了一个巨大的私立教育市场,无数不入流、质量难以保障的私立大学应运而生,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必须说一句,中国的家长们,是全天下最可敬、最具牺牲精神、最重视子女教育的父母,没有之一。为了子女前途,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他们上各种收费昂贵的辅导班、兴趣班,支持子女高考,更是情有独钟,义无反顾,以至于父母陪读(包括大学)成为国人创造的全球独一无二的奇观。
  
  而严峻的现实是,与当年读大学零学杂费且有助学金、毕业国家包分配的“神话”形成鲜明对比,今天的莘莘学子们,不仅必须支付高昂的学杂费,毕业即失业几成常态,甚至包括硕士、博士文凭拥有者。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读书无用论再次成为话题,并非全无道理。
  
  首先应该明确一点,初等教育的绝对必要性无需废话,就高等教育阶段而言,读书是否有用?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能够概括的,而是一个与自身条件、社会环境、家庭状况等诸多因素高度关联的复杂问题。
  
  笼统武断一点,人才可分为两大类:理论家和实干家。前者如黑格尔、马克思,后者如袁世凯、毛泽东。或许你会说,这些名人都是鹤立鸡群的大才,并非普通人,没有可比性。举名人的例子只是方便理解而已。
  
  你身边肯定不乏这两类人。有类人,夸夸其谈起来,头头是道,实干起来,真不行。而另一类人,嘴巴不见得怎么会说,但做起事来很能耐。就社会需要而言,这两类缺一不可。正如六星需要使出吃奶的力气打造学者造型的高隐,也需要以横着走为能事的螃蟹。
  
  高等教育,不能说为培养前一类人才为主。很多专业设置,反而是以培养具有实干技能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不幸的是,很多人接受高等教育后,往往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认知和期许,眼高手低,高的做不来,低的看不上。吊在半空,混得反而不见得比没有学历证者强。
  
  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有些人读书如鱼得水,什么课程都不在话下,而有些人,即使再努力,成绩也总是殿后。难道人的大脑天生分两类,有的生下来就适合读大学,有的天生就不是读书的坯子?
  
  粗略看,似乎有些道理。但公某不这么认为。那么如何解释初级教育阶段表现出来的这种明显个体学习能力差异呢?
  
  用一句话回答,家庭养育差异至关重要,尤其是学龄前阶段。  
  中国家长最没抵抗力的一句话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而要义是,起跑线在哪儿?
  
  胎教的影响尚未引起广泛重视,主因在于其具体内涵目前尚缺乏足够多成熟可信的成果支持。
  
  但学龄前教育的莫大重要性,已经无需赘言。老话讲,3岁看小,7岁看老。这是很有道理的,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古老民间智慧的可信。
  
  最后,在结束这个帖子前,再罗列几条可供讨论质疑的个人观点:  
  ——不可否认,即使不提专业技能培养,读大学对一个人见识、修为等素养的提升,亦具有正面意义;  
  ——同样不可否认,人与人的性情、智力等存在后天差异,并非每个学子都适合读大学;  
  ——至少现阶段。一个国家,并不需要所有社会新人都具备大学文凭,高等教育冗余甚至会带来某些负面效应,如个人得不偿失、资源浪费等;  
  ——20~30%左右的优秀学子进入一流大学并继续深造是必要的,其余70~80%应考虑专科学院、正规技校或直接寻求就业。  
  ——资质一般、且家庭条件一般的家长和学子应该算一算“投入产出比,再决定是否读大学——尤其是那种以营利为目的的私立大学。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理应严格把关私立学校的“入场”,尤其应严格监督、考评其人才培养质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60
发表于 2025-9-5 13:06 |只看该作者
人生海海 发表于 2025-8-30 21:28
读书用于谋生来说,由于越来越内卷,不像之前那么容易跨越阶层了。
但人生不只是生存,还有生活啊。
生活 ...

是这么回事。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25-9-5 13:05 |只看该作者
老剑 发表于 2025-9-5 00:02
哈哈,这可是你说的,同为老年人,我可不忍心这样说他

我去,我又不忍了

说不说都一样,早定型了。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25-9-5 12:4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读书有用!学成之后投靠美帝及认西爹或潜回当间谍。

两所著名的汉奸大学,每年为美帝免费输送人才。美帝高尖端科技大都华人创造。

应取消公派留学,不养白眼狼,老公,你说是不是呀!哈哈哈哈哈哈!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25-9-5 12:1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九眼天注 于 2025-9-5 12:30 编辑
九眼天注 发表于 2025-9-5 12:07
究竟是有书不如无书。


如神兄所言,人类读了书,却是用其知识朝作死的路上狂奔。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25-9-5 12:0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神机妙用 发表于 2025-9-5 11:59
标题上还放个“究竟”

究竟是有书不如无书。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25-9-5 11:59 |只看该作者
九眼天注 发表于 2025-9-5 11:21
读书有用,那楼足你说说,读到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何义?

标题上还放个“究竟”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25-9-5 11:4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这篇是真好 一字不漏看完了。

不管有没有用,还是建议多读书。
毛后时代再怎么排挤,但首先一点他也是读书人。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25-9-5 11:2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读书有用,那楼足你说说,读到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何义?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25-9-5 00:02 |只看该作者
垃圾鹰 发表于 2025-9-4 19:24
战某鸡只会抄书往往还抄不对,不像个脑子好使的。

哈哈,这可是你说的,同为老年人,我可不忍心这样说他

我去,我又不忍了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25-9-4 19:24 |只看该作者
老剑 发表于 2025-9-1 23:23
读书肯定是有用的,至少在沟通方面就体现得比较明显

现实中,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沟通,普遍更为困难

战某鸡只会抄书往往还抄不对,不像个脑子好使的。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25-9-4 19:22 |只看该作者
老剑 发表于 2025-9-1 23:15
关于“上山下乡”,温铁军做了非常详细的论述,他作为亲历者和研究学者,我觉得他说的非常在理。

他最 ...

温还是比较清醒的。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25-9-1 23:23 |只看该作者
读书肯定是有用的,至少在沟通方面就体现得比较明显

现实中,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沟通,普遍更为困难

但在读书人中,坚持己见难以沟通的人也很常见,如经常打成一团的老高、螃蟹、不主流,哈哈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25-9-1 23:15 |只看该作者
公理力 发表于 2025-8-29 10:39
确实有这种解读。但在毛那里,对工农兵的看重和对书生的看不上,是他提出知情上山下乡的更深层原因

关于“上山下乡”,温铁军做了非常详细的论述,他作为亲历者和研究学者,我觉得他说的非常在理。

他最后是这样总结的:“这场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为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实现平稳过渡提供了重要途径。”

我觉得,不得已而为之的这项政策,与毛看不看得上读书人关系不大。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25-9-1 22:09 |只看该作者
关于通才和专才,我们孩子的学校是先全面学,到初三和高二选两次方向,从通才向专才走。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25-8-30 21:28 |只看该作者
读书用于谋生来说,由于越来越内卷,不像之前那么容易跨越阶层了。
但人生不只是生存,还有生活啊。
生活里有一些“无用之物”,体验会更丰富一些。
另外,就功能性来看,社会是实践,读书是理论,二者结合无疑更有利于行走。
不结合,没结合好,不是书的错,是读的人不对,,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25-8-29 11:57 |只看该作者
公理力 发表于 2025-8-29 11:54
听老教授们讲,当年的工农兵学员简直没法教,基础知识严重缺乏,上课听不懂,专业老师需要给他们先补基础 ...

就像战某鸡,非要研究哲学,让我这个哲学专业的本科生不知如何跟他对话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25-8-29 11:54 |只看该作者
李熙 发表于 2025-8-29 11:04
至少应该各种资质的学生,应该好好选择自己合适的学校。
学校教育应该拉开这些层次,开的课程要有针对性 ...

是的,理当如此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25-8-29 11:54 |只看该作者
垃圾鹰 发表于 2025-8-29 11:28
是的,文化大革命顾名思义是指意识形态领域的斗私批修和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即延安整风精神之一的翻版,批 ...

听老教授们讲,当年的工农兵学员简直没法教,基础知识严重缺乏,上课听不懂,专业老师需要给他们先补基础课知识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25-8-29 11:50 |只看该作者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25-8-29 11:17
中国读书人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宋代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概括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是一个伦理主导的社会,而张载著名的这四句堪称对文人伦理理想的最佳概括,大体属于以圣人为标杆的高要求。

王阳明关于读书的三境界,倒是可以对应今天读书的三个层次:死记硬背、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25-8-29 11:42 |只看该作者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25-8-29 11:17
中国读书人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宋代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概括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

这个还是文科生的自我拔高~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25-8-29 11:28 |只看该作者
公理力 发表于 2025-8-29 10:28
嗯,把读书无用的源头归结到毛那里,估计不少版友或许会费解。

可以多说两点:

是的,文化大革命顾名思义是指意识形态领域的斗私批修和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即延安整风精神之一的翻版,批的是脱离现实生活的一种小资情调和歧视劳动人民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没有百度,印象深刻的被整得最惨的是作家和文艺工作者们,自然科学领域的陈景润们受到冲击也受到保护,包括马寅初不也没啥事儿?
知识越多越反动应该也是指意识形态的杂音,不是说哥德巴赫猜想有罪,工农兵学员不考试就上学往往没有好果子吃,我们村邻居家二儿子被保送到石油大学白领当了没几年一到改革开放他的南郭生涯就结束了被打发回家种地了。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25-8-29 11:17 |只看该作者
中国读书人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宋代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概括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王阳明《传习录下》记述:“一友问:‘读书不记得如何?’先生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王阳明将读书“所得”之境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记得”,二是“晓得”,三是“明得”。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25-8-29 11:04 |只看该作者
公理力 发表于 2025-8-29 10:52
这是个更专业的问题

高教界曾长期存在培养通才还是专才的争论。后来通才论者略占上风

至少应该各种资质的学生,应该好好选择自己合适的学校。
学校教育应该拉开这些层次,开的课程要有针对性。不要都是那么大而全。实际上是大而空。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25-8-29 10:52 |只看该作者
李熙 发表于 2025-8-29 10:16
读书并非无用,主要是中国大学教育,存在问题。太脱离实际,大而空,学了很多没用的知识。出来做什么都不行 ...

这是个更专业的问题

高教界曾长期存在培养通才还是专才的争论。后来通才论者略占上风

我认同的是双方都不要过于偏激:通才教育是基础,专才教育是专业技能,两者都不可偏废。

大学开设的很多课程,似乎没有直接用途,但那是培养人的进阶素养所需要的。一个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更高的素养,较宽的眼界,特别是较开放达观的认识能力。

如,理工类院校也开设音乐欣赏课(选秀),就是通才教育指导思想的体现。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25-8-29 10:49 |只看该作者
涉及到对知识的认识和教育问题,加精!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25-8-29 10:42 |只看该作者
公理力 发表于 2025-8-29 10:39
确实有这种解读。但在毛那里,对工农兵的看重和对书生的看不上,是他提出知情上山下乡的更深层原因

是的,,他看不起知识分子,反右就充分说明了。尽管他自己也是知识分子。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25-8-29 10:39 |只看该作者
李熙 发表于 2025-8-29 10:36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因为文革造成几年的毕业生毕业后没有工作,在家待业,为了解决这些青年的饭碗问题,才 ...

确实有这种解读。但在毛那里,对工农兵的看重和对书生的看不上,是他提出知情上山下乡的更深层原因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25-8-29 10:38 |只看该作者
公理力 发表于 2025-8-29 10:34
嗯,华不是主动,是在叶等人的多番工作后同意的,邓本人也写了称颂华的信

但鉴于当时华干掉四人帮后的 ...

嗯嗯。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25-8-29 10:36 |只看该作者
公理力 发表于 2025-8-29 10:28
嗯,把读书无用的源头归结到毛那里,估计不少版友或许会费解。

可以多说两点: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因为文革造成几年的毕业生毕业后没有工作,在家待业,为了解决这些青年的饭碗问题,才提出的上山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25-8-29 10:3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5-8-30 22:45 编辑
李熙 发表于 2025-8-29 10:25
就一个历史问题提出来请教公老师:华国锋是主动邀请邓小平出来工作的吗?我的印象中是,华国锋是阻碍邓小平 ...

嗯,华不是主动,是在叶等人的多番工作后同意的,邓本人也写了称颂华的信

但鉴于当时华干掉四人帮后的威望在,没有他拍板同意,邓是出不来的。

至于他之前的不愿,确实是囿于“两个凡是”,另外,是汪东兴等人帮了他倒忙,导致他后来陷入被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大讨论给邓重大机会,胡耀邦第一功)。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