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以前写的关于这首歌的民谣帖子也发在这里,跟着归晚的文字一起回味~~~
模范情书
在民谣里的情书太多了,这个题目来自于高晓松的模范情书,那时候的歌词唯美但是感觉没有什么灵魂,当时只喜欢一句话,初次流泪的手边的书。
有一段时间,喜欢听留声玩具的《十二》,这首歌配乐太简单了,朗诵那一段,加了手鼓,很多听民谣的比较专业的人说它是垃圾,几乎没有什么技巧。
可是我恰恰觉得它符合低吟浅唱这个词,符合内心独白的方式。
最关键是它的歌词,写得太好了。
他们说十二,指的是十二笔画,十二笔画的字有:妈妈,爱人,故乡
我倾向于爱人,所以这首歌,我理解为情歌,而这首歌的歌词,我叫它模范情书。
你是 九月夏天滚烫的浪/你是 忽而大雨瓢泼的向往/你是 飞越山川河流的大梦一场/你是 整夜白雪茫茫的路旁/你是 南半球的年少风光 /你是无言 你是对望/你是 隔着落地窗的翅膀/你是 小城艳阳高照的清香/你是 无力抗拒不停追逐的磁场/你是 傍晚落日余晖的方向/你是我不能拥抱的短暂理想/你是旅途 你是故乡/你是 不愿停下的难忘情长/你是 逃离废墟的路途茫茫/你是 忽明忽暗的不悔时光/你是 一束生命的全力绽放/你是 认真书写的一笔一划/你是 几缕发丝的错误生长/你是解药 你是营养/你是 四海为家的回头牵肠/你是 我独享的遗憾和渴望/你是我不愿醒来的梦啊柔情一场/我的名字 叫难忘/我的名字啊叫难忘
除了最后一句:/我的名字 叫难忘/我的名字啊叫难忘,这句歌词我不是特别喜欢。
对爱人来说,你是无言 你是对望。或者 你是旅途 你是故乡 或者你是解药 你是营养
每一句歌词都写到了大家的心里。
所以比起高晓松的模范情书的浮华,它应该更符合像我这样的大众心理。
但是,我想说的是另一种。
一些音乐对大多数人听起来,有点不着调,甚至有点古怪难听,感觉音乐怎么这样呢?
可是你知道它来自于各个媒体渠道的名次,或者某个颁奖节目的奖项,你再回头去听,为什么大家都说它好呢?
慢慢听以后,渐渐觉出它的好来,后来你才知道,我们通常的认知范围内,一定有局限,而超过这个局限,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就是提高。
音乐无限,音乐的可能性无限,而人类的情感相通,我们都在不同的理解层面里彼此靠近,走向越来越近的距离,这就是温暖所在,也是奇迹所在。
作为不真正懂得音乐的我们,只有一条路走向懂得,那就是倾听。
说了这么多,我说的另一种情书指的是莫西子诗的《要死就一定死在你手里》,这首歌的音太高了,不是C调,是E调。
所以听起来,超过了我们的范围,总有一点怪怪的。它的和弦也不复杂,但是最后集中到爆发。
这首歌的歌词是诗人俞心樵。
艺术有两种方式,可以燃烧,一种是极致燃烧,一种是极致克制。
这两种都是颠覆性的,具有极大的力量。
所以这首歌从歌词到音乐都是具有极大力量的歌,它属于极致燃烧的绚烂的东西,它也是模范情书的一种,它属于人的青年时期,极致绽放的绚烂,To be or not to be?
这首歌慢慢听,就会好听起来。
另一首歌是万晓利的《陀螺》,其实这首歌不算是情歌.
它包含的东西太多了,或许是命运,其实最终是生活的隐喻吧。
据说,是万晓利的一个朋友自杀后,他写下的。
这是一首极致克制的歌曲,最初也是一首听起来怪怪的歌曲,后来慢慢听,一直在中低音的区域内的旋律,极度克制到悲伤。
如果我可以停下来/我想把眼睛睁开/看着你怎么离开。
你用手捂着你的脸/对我说你很疲倦.
到最后,几乎忍不住想哭。
每次我听这首歌,总感觉到心里有一个水龙头,它悄悄打开了,它一直在流淌,无声流淌。
这种难过无法诉说。
如果它也算情书,我把它叫做模范情书。
虽然它不是,但是我从此热爱万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