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毛泽东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提出的著名论断,其来龙去脉可概括如下:
一、背景:血的教训催生武装斗争认识
大革命失败与白色恐怖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集团随后“分共”,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据不完全统计,仅数月内被杀害者达31万余人,中共党员从近5.8万人锐减至1万余人。血的教训使中共认识到:缺乏独立武装力量导致革命严重受挫。
早期忽视军事的遗憾
建党初期,中共主要精力集中于宣传马列主义和组织工人运动(如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对掌握武装持批判态度。北伐期间虽参与黄埔军校建设、组织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但未真正建立党独立领导的武装力量,以致在国民党叛变时无力反击。
二、提出:八七会议的历史性论断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毛泽东作为中央候补委员发言时强调:
核心观点:“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现实依据:他结合湖南工农运动经验,指出“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必须“以枪杆子对付枪杆子”。
实践方向:主张集中工农武装力量,提出“山区的人上山,滨湖的人上船”的策略,并主动请求回湖南领导武装斗争。
三、深化与实践:从理论到革命转折
指导武装起义
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方针。会后,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率部上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践“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
理论依据
国情决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内部无民主制度,外部无民族独立,只能通过武装革命夺取政权。
斗争经验:俄国革命和中国工农运动实践证明,“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是必由之路。
四、历史意义
军事思想发端: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成为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基础。
革命方向转折:推动党的工作重心从民众运动转向军事斗争,开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后续创建人民军队和红色政权奠定根基。
简言之,这一论断源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基于中国特殊国情和革命实践,在八七会议上正式提出,并迅速转化为武装夺取政权的行动纲领,重塑了中国革命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