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长江杂谈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原来从北伐就开始了
查看: 395|回复: 4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原来从北伐就开始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6-28 07:55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再往远里讲,那就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47
发表于 2025-6-28 09:21 |只看该作者
不过台湾省目前的那些草莓兵,要不要的都不顶个屁用。不要也罢。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25-6-28 09:18 |只看该作者
忘记历史,就等于白白交权、混吃等死。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25-6-28 09:17 |只看该作者

台湾省国民党最大的失败不单单是搞了个花里胡哨的所谓多党制治省,而是台湾省国民党那帮子傻缺玩意儿放弃了对台湾省军队的控制,以至于民进党一小撮无赖台独首恶无所顾忌,为所欲为。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25-6-28 09:12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25-6-28 09:06 |只看该作者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毛泽东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提出的著名论断,其来龙去脉可概括如下:

一、背景:血的教训催生武装斗争认识
‌大革命失败与白色恐怖‌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集团随后“分共”,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据不完全统计,仅数月内被杀害者达31万余人,中共党员从近5.8万人锐减至1万余人。血的教训使中共认识到:缺乏独立武装力量导致革命严重受挫。

‌早期忽视军事的遗憾‌
建党初期,中共主要精力集中于宣传马列主义和组织工人运动(如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对掌握武装持批判态度。北伐期间虽参与黄埔军校建设、组织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但未真正建立党独立领导的武装力量,以致在国民党叛变时无力反击。

二、提出:八七会议的历史性论断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毛泽东作为中央候补委员发言时强调:

‌核心观点‌:“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现实依据‌:他结合湖南工农运动经验,指出“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必须“以枪杆子对付枪杆子”。
‌实践方向‌:主张集中工农武装力量,提出“山区的人上山,滨湖的人上船”的策略,并主动请求回湖南领导武装斗争。
三、深化与实践:从理论到革命转折
‌指导武装起义‌
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方针。会后,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率部上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践“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

‌理论依据‌

‌国情决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内部无民主制度,外部无民族独立,只能通过武装革命夺取政权。
‌斗争经验‌:俄国革命和中国工农运动实践证明,“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是必由之路。
四、历史意义
‌军事思想发端‌: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成为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基础。
‌革命方向转折‌:推动党的工作重心从民众运动转向军事斗争,开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后续创建人民军队和红色政权奠定根基。
简言之,这一论断源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基于中国特殊国情和革命实践,在八七会议上正式提出,并迅速转化为武装夺取政权的行动纲领,重塑了中国革命的命运。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25-6-28 08:44 |只看该作者
清末太平军北伐


清末内忧外患。洪秀全以1850年,起事于桂平的金田村。明年,下永安,始建国号。又明年,自湖南出湖北,沿江东下。1853年,遂破江宁,建都其地,称为天京。随之派兵北伐,直逼天津。然其北上之军,因孤立无援,遂被清军所灭。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25-6-28 08:43 |只看该作者
明朝伐蒙古


元末北方大乱,1368年,明太祖命徐达、常遇春两道北伐。徐达平河南,常遇春下山东,会师德州,北扼直沽。顺帝走上都。(参考徐达北伐)太祖使徐达下太原,乘胜定秦、陇,库库帖木儿奔和林。常遇春攻上都,顺帝再奔应昌。1370年,顺帝死,明兵再出,爱猷识理达腊亦奔和林。不久便死,子脱古思帖木儿嗣。1387年,太祖使蓝玉平辽东,乘胜袭破脱古思帖木儿于捕鱼海(今达里泊)。脱古思帖木儿北走,为其下所杀。其后五传皆被弑,蒙古大汗的统系遂绝。(参考明太祖北征)元宗室分封在内地的亦多降,唯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据云南不服。1381年,亦为太祖所灭。 [5]
成祖既篡建文帝,即移都北京。对于北方的控制,本可更形便利。他亦曾屡次出征,打破鞑靼和瓦剌。 [5](明成祖于1410年-1424年五次亲征漠北,史称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又称永乐北伐) [9]至英宗立,年幼,宠太监王振。其时瓦剌强,杀鞑靼酋长,又胁服兀良哈。1449年,其酋长也先入寇。王振贸然怂恿英宗亲征。至大同,知兵势不敌,还师。为敌军追及于土木堡,英宗北狩。(可参考明英宗北伐)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25-6-28 08:43 |只看该作者
宋辽金元时期


北宋
宋太祖得位后,契丹又兴盛起来。宋朝若要以力服契丹,非有几十万大兵,能够连年出征,攻下了城能够守,对于契丹地方,还要能加以破坏扰乱不可。的事,所以宋太祖不肯轻举。而太宗失之轻敌,灭北汉后,不顾兵力的疲敝,立刻进攻。于是有高梁河之败。至公元985年,太宗又命将分道北伐,亦不利。(参考雍熙北伐)而契丹反频岁南侵。自燕、云割弃后,山西方面,还有雁门关可守,河北方面,徒恃塘泺以限戎马,是可以御小敌,而不足以御大军的。契丹大举深人,便可直达汴梁对岸的大名,宋朝受威胁殊甚。1004年,辽圣宗奉其母入寇,至澶州。真宗听了宰相寇准的话御驾亲征,才算把契丹吓退。然毕竟以岁币成和。 [5]
南宋
1127年靖康之变,金兵攻破开封,北宋覆亡。自此宋室为收复失地多次北伐,包括岳飞北伐、隆兴北伐、开禧北伐等,均以和议而终。此后,宋、金皆已势成弩末。与此同时,北方蒙古崛起。1210年,成吉思汗伐夏,夏人降。1234年,复又灭金。南宋联合蒙古,乘机收复了三京(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应天府),史称端平入洛。然宋军入汴、洛而不能守。蒙古反因此南侵,江、淮之地多陷。至1276年,临安不守。 [5]
元朝
蒙古强大以后,南征北伐,所征服之地,几乎包含整个亚洲,而且还有跨欧洲的一部分。元自世祖之后逐渐衰颓,到顺帝时,政治既乱,而又时有水旱偏灾,草泽英雄,乘机而起。其中较大的是:台州的方国珍,徐州的李二湖北的徐寿辉,濠州的郭子兴,高邮的张士诚。而刘福通以白莲教徒,起于安丰,奉其教主之子韩林儿为主。1358年,刘福通分兵三道:一军入山、陕,一军入山东,自奉韩林儿复开封。此时元朝方面,亦有两个人出来替其挣扎,那便是察罕帖木儿和李思齐。他们是在河南起兵帮助元朝的。此时因陕西行省的求援,先入陕解围。又移兵山东,把刘福通所派的兵,围困起来。刘福通的将遣人把察罕刺死。其子库库帖木儿代总其兵,才把刘福通军打败,刘福通和韩林儿,走回安丰,后为张士诚所灭。然其打山西的一支兵,还从上都直打到辽东,然后被消灭。军行数千里,如人无人之境,亦可谓虽败犹荣了。(参考红巾军北伐)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25-6-28 08:42 |只看该作者
五代十国时期

唐末乱世,契丹逐渐崛起。石敬瑭夺位,割燕云十六州,称臣于契丹。后周世宗时,政治清明,于是国势骤张。先伐败后蜀,又伐南唐,尽取江北之地。959年,遂举兵伐辽。恢复了瀛、莫、易三州,直逼幽州。此时正值契丹中衰之际,倘使周世宗不死,燕、云十六州,是很有恢复的希望的。惜乎世宗在途中遇疾,只得还军,未几就死了。嗣子幼弱,明年,遂为宋太祖所篡。(参考后周攻辽河北之战)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25-6-28 08:42 |只看该作者
隋唐时期


隋统一后,威胁主要来自周边少数民族。文帝时期,突厥狃于南北朝末年的积习,求索无厌。中国不能满其欲,则拥护高齐的遗族和中国为难。文帝决然定计征伐,大破其兵。炀帝即为后,又于611、613、614年,三次发兵北伐高句丽,均失败而返。天下骚动,乱者四起。 [5]
突厥因隋末之乱,复强盛,控弦之士至百万。北边崛起的群雄,都尊奉它,唐高祖初起时亦然,突厥益骄。天下既定,赠遗不能满其欲,就连年入寇,甚至一年三四入,北边几千里,无处不被其患。太宗因其饥馑和属部的离叛,于630年,发兵袭击,擒其颉利可汗。突厥的强盛,本来是靠铁勒归附的,此时铁勒诸部,以薛延陀、回纥为最强。突厥既亡,薛延陀继居其地。644年,太宗又乘其内乱加以翦灭。回纥徙居其地,事中国颇谨。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25-6-28 08:41 |只看该作者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伐魏
汉末天下三分之势形成后,魏为最强,吴、蜀二国,常合力以与之抗。 [5]较为著名的有东吴陆逊北伐、蜀汉诸葛亮北伐(228年-234年)、姜维北伐,但均未取得重大胜利。直至263年,蜀亡于魏。280年,司马炎派兵攻下建业,灭掉吴,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几十年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了短期的统一。 [6]
东晋收复故土
西晋南渡后,司马睿在公元317年称帝,即晋元帝,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在东晋的高级官员中,祖逖坚持北伐以收复中原(参考祖逖北伐)。但他得不到朝廷有力的支持,在十分不利的条件下,经过七八年的艰苦奋斗,收复了一些地方。公元321年,祖逖病死,北伐也就停止。 [6]此后,穆帝永和五年(349),石虎死后,后赵国内大乱,录尚书事褚裒上表北伐,二月至八月兴师伐赵,结果大败,不久忧愤而死。(参考褚裒北伐) [7]桓温在公元347年灭成汉;公元354年伐前秦,进军顺利,直达长安附近的灞上;公元369年伐前燕,直达枋头(今河南省浚县西南),史称桓温北伐。 [6](此间还有一次殷浩北伐,时间为穆帝永和八年(352)九月至永和九年十一月,历时一年两个月。此时取代后赵的冉魏已灭,主要是同前秦苻健争夺许洛。彼时桓温欲率众北伐,朝廷不许,简文帝认为殷浩有盛名,便任用殷浩抗拒桓温。 [7])桓温取得了东晋在军事上从未有过的胜利,但在伐秦伐燕胜利后都受到了挫折,而桓温本人又有篡晋的野心,东晋统治集团内部滋长了尖锐的矛盾和斗争。373年,桓温死,谢安执政,东晋政局转向安定,但前秦对晋的威胁却又趋于严重了。 [6]
淝水之战后,北方局势一度陷于混乱,东晋乘胜北伐,收复了一些地方。晋将刘牢之一直进军到后赵、前燕所曾经建都的邺。但这时东晋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公元404年,桓玄废晋安帝,自立为帝。但他称帝不过三四个月,就被刘牢之的部将刘裕赶出建康。接着,刘裕迎回晋安帝,恢复了他的皇帝名义,并出兵北伐南燕和后秦,平定了江陵、成都、襄阳等地的分裂势力,逐渐树起了自已的威信(参考刘裕北伐)。公元420年,刘裕认为他作皇帝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废掉晋帝而建立宋朝。东晋亡。 [6]
南朝伐魏
南北朝的对立,起于公元420年宋之代晋,终于公元589年隋之灭陈,共170年。其间南北的强弱,以宋文帝的北伐失败及侯景的乱梁为两个重要关键。宋武帝死后,魏人乘丧南伐,取青、兖、司、豫四州。此时的魏人,还是游牧民族性质,其文化殊不足观,然其新兴的剽悍之气,却亦未可轻视,而文帝失之于轻敌。430年,遣将北伐,魏人敛兵河北以避之,宋朝得了虎牢、滑台而不能继续进取,兵力并不足坚守。至冬,魏人大举南下,所得之地复失。文帝经营累年,至450年,又大举北伐。然兵皆白丁,将非材勇,甫进即退。魏太武帝反乘机南伐,至于瓜步。所过之处,赤地无余,至于燕归巢于林木,元嘉之世,本来称为南朝富庶的时代的,经此一役,就元气大伤了,而北强南弱之势,亦于是乎形成。(参考元嘉北伐) [5]
梁武帝萧衍得位后,早年政治颇为清明。自宋明帝时和北魏交兵,尽失淮北之地。齐明帝时又失沔北。东昏侯时,因豫州刺史裴叔业降魏,并失淮南。梁武帝时,大破魏兵于锺离,恢复了豫州之地。对外的形势,也总算稳定。 [5]
北魏东西二分后,南北方政治势力都逐渐衰弱。陈宣帝太建初,北方王朝周、齐争战,高齐国势益衰。于是,陈相机实施太建北伐。然始胜终败,终结了东晋南朝的北伐史。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25-6-28 08:41 |只看该作者
东汉
章和二年(88年)十月,东汉朝廷命窦宪为车骑将军,向北匈奴展开进攻。和帝永元元年(89年)六月,窦宪、耿秉率兵出鸣鹿塞,南匈奴也派万余骑在单于率领下出满夷谷,在稽落山(今漠北西北部的额布根山)大破北匈奴,北单于逃遁。次年(永元二年,90年)窦宪又派副校尉阎普率三千余骑击败伊吾之匈奴,这一仗不仅取得伊吾,而且使车师震慑。永元三年(91年)二月,窦宪又遣左校尉耿夔、司马任尚出居延塞,围北匈奴于金微山(即阿尔泰山,史称金微山之战)俘获单于母阏氏以下五千余人,汉军出塞五千余里。自汉出师以来从未达到如此远的地方。此后,北匈奴被彻底击溃,漠北出现大混乱的局面。匈奴主力离开了中国边境走上了遥远的西迁路程。北匈奴的西迁,是世界史上的件大事,由这一行动而引起古代世界出现的大变化,影响了欧洲和全世界历史的发展。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25-6-28 08:40 |只看该作者
西汉
汉武帝时期连续发动了多次北伐匈奴的战役。元朔年间(前128—前123年)汉军连续发动了河南、漠南战役,匈奴不仅丧失自秦末以来占据百余年之久的河南地,而且位于漠南的匈奴伊稚斜单于部也因遭受汉军的打击而撤往漠北。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遣霍去病发动河西之战,收复河西地区并陆续设置敦煌等四郡,从而揭开经营西域之序幕。两年之后,即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发动自汉匈战争爆发以来规模最大的决战——漠北之战。在卫青与霍去病两路汉军的打击下,匈奴伊稚斜单于与左贤王远遁,从此漠南无王庭。经过长期战争的消耗,汉匈双方的损失都十分严重,汉匈和亲重新被提上日程。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25-6-28 08:40 |只看该作者
秦汉北伐匈奴



战国时期,匈奴逐渐强大起来,侵占了河套地区,并不断南下侵扰。秦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很快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阳山(内蒙古乌加河以北)直抵阴山一带的广大区域,并设九原郡统辖(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孟家湾),史称秦攻匈奴之战。此后,秦始皇命蒙恬将秦、燕、赵三国原筑的长城加以增修。蒙恬修筑的长城,主要由三大段组成。西北段,西南起临祧(今甘肃氓县),东北至九原(郡治九原,今内蒙包头市西北);北段,由高阙至代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以北;东北段,由代郡东行,抵辽东碣石。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25-6-28 08:39 |只看该作者
此外的北伐顺便扯扯: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25-6-28 08:19 |只看该作者
1928年4月,中断的北伐终于重启了。6月初,北伐军占领北京,北洋系统的北京政府被取消,改名为北平。南京,终于成为了唯一的国民政府。

北伐军进入东北已成不可阻挡之势,这时候最着急的是日本人,因为,张作霖一直不愿意成为日本的完全傀儡。6月4日,皇姑屯爆炸案发生,张作霖殒命。

1928年12月29日,在日本人和北伐军的双重压力下,奉系少帅张学良最终选择了与蒋介石合作,宣布遵从三民主义,部队更名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史称“东北易帜”。

北洋军阀的时代就此终结。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25-6-28 08:19 |只看该作者
汪精卫在南京的日子却并不好过,陷入了与新桂系和右派的夺权之争中。就在此时,孙传芳的“搏命一击”来了。

1927年8月25日拂晓,孙传芳率6万将士,成功偷渡长江。全部人马只带了几天的干粮,背靠长江,殊死一搏。

危机之下,新桂系与何应钦的第一军精诚合作,在南京东面的龙潭镇全歼敌军。孙传芳输得一干二净。

龙潭一役,成为了北伐成功的关键。何应钦从此坐稳了国军的第二把交椅,直至西安事变。

9月13日,为了表达对李宗仁架空自己的抗议,汪精卫通电下野。新桂系通过“中央特别委员会”,控制了南京政府。

后面的故事,是汪精卫联合了张发奎,在广州另立中央。结果粤宁相争,蒋公得利,1928年1月,蒋介石在南京复职。

在国民党三方博弈的过程中,另一件影响未来中国命运的大事发生了:毛泽东在9月9日发动了秋收起义,10月份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共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持续十年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拉开了序幕。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5-6-28 08:18 |只看该作者
李宗仁和白崇禧二人,还真是和以前的旧军阀不同。新桂系从来不蛮干,很懂得依势而为,既不会和蒋介石彻底决裂,也不会放弃发展自己的势力。所以直至1949年,蒋介石和新桂系之间,始终是一个相互利用、相互提防,寻找时机相互拆台的状态,但一遇外敌,基本上都还是相互合作的。

蒋介石利用这段“待业期”完成了一件大事:与宋美龄完婚。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5-6-28 08:18 |只看该作者
南京方面先胜后败,被孙传芳成功偷袭了南京北大门徐州。

武汉方面虽然北伐胜利,但也后院失火了。5月份,夏斗寅、许克祥相继叛变,6月份,驻守江西的朱培德转向右派,宣布南昌戒严,禁止工农运动。

7月份,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政变”,以“和平分共”的方式排挤共产党人。

再后面,就是大家熟悉的南昌起义了。

南昌起义后,国民党南京和武汉之间,算是在“**抗苏”上形成共识了,裂痕逐渐被修补。于是就有了8月中旬的蒋介石下野和汪精卫迁都南京。

蒋介石为什么如此轻易地妥协了呢?徐州战败只是表面原因,主要还是新桂系也开始支持“宁汉合流”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5-6-28 08:17 |只看该作者
第二次北伐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了国民政府;而在之前,广州国民政府“迁都”到了武汉,主席是从法国回来的汪精卫(中山舰事件后辞职出国);再加上被张作霖控制的北京政府,中国一时形成了三个政权对峙的局面。

便在此时,张作霖兵分两路南下,向北伐军发起了进攻。

而武汉方面,发生了“东征北伐之争”。鲍罗廷和陈独秀主张北伐攻打张作霖;蔡和森主张巩固两湖根据地;张国焘主张南征,巩固广东后方根据地;周恩来、瞿秋白则主张东征讨蒋。最后,没有争出结果,还是按照鲍罗廷和汪精卫的意见,继续北伐。

第二次北伐,面对北方来犯,国民党南京和武汉政府,只能各自应战。好在两边的实力都还是蛮强的,南京有何应钦的第一军和李宗仁的第七军;武汉有张发奎的“铁四军”,唐生智的主力6万人马,以及从北面夹击的冯玉祥(从苏联回来后加入了国民革命军)。

两路北伐军中,武汉方面更顺利一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张发奎手下的湘军独立15师表现英勇,师长便是贺龙,不久后扩编为20军,成为了南昌起义的主力。而“黄埔三杰”之首的共产党人蒋先云,牺牲在了此次征战中。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5-6-28 08:17 |只看该作者
更重要的是,在北伐的过程中,蒋介石还逐步获得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历史》中有这样的记载: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七章

美、日帝国主义者看到,控制国民党军政大权的蒋介石是一个可以拉拢的对象。1926年11月,美国的一家报纸著文指出,蒋介石指挥的军队取得成功后,外国在华利益不会受到损失。…1927年1月,日本驻九江领事江户在庐山会见蒋介石时,蒋明确表示,他非但不打算废除不平等条约,而且将尽可能尊重它们。

所以,北伐让蒋介石实力大增。在拿下江西后,关键一步就看是否能占领江浙沪一带,《中国共产党历史》中有这样一句话:“对于蒋介石来说,是生死攸关的一着。”因为这着只要成功了,“就可以直接取得帝国主义势力和江浙财阀的大量援助。”那么,“他就可以大大地加强自己的势力,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革命力量决裂。”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5-6-28 08:16 |只看该作者
吴佩孚出逃北上,从此也就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了。

赣闽浙苏战场

就在围困武昌的同时,北伐军分出了一路人马进入江西,剑指江浙的孙传芳。这支部队的主力是程潜的第六军,以及王牌的第一军第一师。

开局很顺利,北伐军拿下了南昌,但三天后就丢了,而且输得很惨,兵损过半。第一师师长王柏龄贪生怕死,率先从南昌逃跑。

面对江西的失利,蒋介石心急如焚,于是带着第七军赶来了。长话短说,北伐军三战南昌,终于在11月底获得了胜利,虽然损失很大,但孙传芳投入到江西的15万大军,也被消耗得差不多了。

另外,好消息也来了。孙传芳原本安排了一路人马,经福建进攻广州,要抄北伐军的后路。结果,不仅被留守广州的何应钦灭了,还把整个福建给丢了。

江西、福建在手,已耗尽主力的孙传芳很难再守住江浙,到了1927年3月,北伐军先后攻占了上海和南京。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四一二

熟悉历史的朋友一定知道,后面即将发生的历史大事件,是让国共第一次合作走向尽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四一二就不在本文中详述了,只讲一下它和北伐的关系。

简言之,北伐战争取得的阶段性重大胜利,让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的威望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同时,攻克江浙沪地区后,蒋介石也获得了浙江财阀、地方黑帮势力的支持,实力进一步增强。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5-6-28 08:16 |只看该作者
武昌攻防战,打了40多天。前期是北伐军久攻不下,损兵折将,后期是蒋介石改变策略,围而不攻,坐等敌人粮草耗尽。这招是管用的,10月10日,吴佩孚守军河南第三师投降,并打开了他们驻守的城门。最先入城的第四军,从此有了“铁军”之称。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5-6-28 08:16 |只看该作者
湖南夹在湖北吴佩孚和广州政府中间,所以当地军阀各有所依,并不团结。北伐开始之前,湖南人唐生智,就带领他的部队,加入了国民革命军。我们之前说过,国军有七个军,所以唐生智的部队被编为第八军。同时,他还被任命为了北伐前敌总指挥。

这里有个有趣的坊间小故事。

唐生智和第八军

话说北伐军拿下长沙后,蒋介石检阅三军,结果走到第八军阵前时,坐下骏马突然受惊,把蒋介石摔了下来。

唐生智信佛,不是一般的信,而是麾下全体官兵都受戒成为了佛教徒。于是他找了一位高僧,问蒋介石落马说明了什么。

结果高僧说:蒋介石再厉害,也过不了第八军这一关!

唐生智大喜。

高僧没算错,蒋介石后来确实栽在了“八路军”手里。

拿下湖南后,北伐军进入了湖北。汀泗桥一战,吴佩孚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败了。贺胜桥一战,吴佩孚亲临第一线指挥,奈何对手是国军第一梯队的第四和第七军,血战两天两夜,吴佩孚还是输了,只得退守大本营武昌。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5-6-28 08:15 |只看该作者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5-6-28 08:13 |只看该作者
3月18日,黄埔军校驻省(省城广州)办事处主任欧阳钟称“奉蒋校长的命令”,通知海军局代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速派有战斗力的军舰到黄埔听候调遣。当李之龙派中山舰开到黄埔后,蒋介石否认有过调舰命令。这时谣言蜂起,说苏联顾问和共产党员要劫持蒋介石,等等。3月20日,蒋介石在广州实行紧急戒严,逮捕李之龙,监视和软禁大批共产党人,解除省港罢工委员会的工人纠察队武装,包围苏联领事馆,监视苏联顾问。这就是中山舰事件。

但这起事件并未导致国共双方的彻底决裂,原因在于共产国际和当时中共中央对蒋介石的退让。这里引用一段周恩来在1943年写的《关于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党对国民党的关系》:

周恩来:《关于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党对国民党的关系》

蒋介石与右派勾结,打击汪精卫,向共产党进攻,向革命示威。如果这时党中央的政策是给蒋介石以有力的回击,事情是有办法的。但当时却采取了继续退让的政策,不了解蒋介石这时还没有足够的力量,他是不敢分裂的;却以为蒋介石是要分裂的,就向蒋介石说这是误会。蒋介石于是乘机立刻放了人,表示误会。这是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第二次向蒋介石的大让步,这是军事上的大让步。

1926年7月9日,北伐大军誓师开拔了!从此之后的整整一年里,这是民国的唯一主线。

北伐的先锋部队是共产党掌握的叶挺独立团,他们在5月就出发了,并先后攻下了湖南的安攸、醴陵和平江。

为什么先打湖南呢?这是苏联顾问加伦定下的战略方案:先经湖南,打湖北的吴佩孚;再从湖北经江西,打江浙的孙传芳;最后北上打张作霖。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5-6-28 08:13 |只看该作者
北方的反奉斗争

南方的两广统一了,我们再来看一下1925年的北方。

上篇中曾说过,从时间线上来讲,北洋三大军阀正好先后统治了中国四年:1916-1920年皖系,1920-1924年直系,1924-1928年奉系。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以直系战败告终,大总统曹锟下台,吴佩孚出海逃逸,投奔了孙传芳的直系东南势力,最后在湖北站稳了脚跟。

就此,奉系取代直系,成为了北洋军阀中占支配地位的实力。奉系还请出了曾经的皖系大佬段祺瑞,控制了北京政府。不过段祺瑞还是和“大总统”无缘,他的职位有个新名字: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

张作霖离开了北京,名义上的官衔是东北边防督办,而他的四个部下,分别出任了直隶、山东、江苏、安徽督办。但事实上,江苏和安徽在东南直系手里,要奉系自己打下来才行。

于是,1925年10月,由江苏孙传芳牵头,浙闽苏皖鄂五省“反奉联盟”成立,浙奉战争开打。仅6天,直系就击退了奉军。此时吴佩孚也东山再起,在汉口以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的名义反奉。

11月,在李大钊的推动下,奉军将领郭松龄与冯玉祥达成联合反奉密约。郭松龄在前面提到过,他是张学良的军校老师兼结拜兄弟,也是奉系少壮派的代表人物。

这场战争是继直皖大战、直奉大战、浙奉大战后,北洋系统之间的最后一次乱战。

战争以郭松龄的节节胜利开始,直逼张作霖的大本营沈阳。然后又以日本出兵沈阳解救张作霖,并和他签订了《日奉密约》而结束。郭松龄于12月24日兵败被杀。

至此,反奉斗争基本失败,吴佩孚甚至停止了反奉,与张作霖结成所谓的“反赤”联合战线,共同对付冯玉祥的国民军。

正是在此背景下,希望广州国民政府出师北伐的呼声越来越高。

北伐前的阴影:中山舰事件

1926年发生的第一件大事,是3月20日的“中山舰事件”,也称“三二〇事件”。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5-6-28 08:12 |只看该作者
总之,好事多磨,第二次东征还是胜利了。陈炯明逃到了香港,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广东革命根据地就此统一。

而广西的情况是这样的,就在棉湖之战的时候,云南的唐继尧获悉了孙中山在北京病危的消息,于是领兵10万,剑指广州,意图接收广州国民政府。

但滇军到了广西,前进的步伐就被新桂系阻挡了。历时4个月,唐继尧被彻底击溃,从此退回云南。两年后,龙云发动政变,取代唐继尧成为了新的“云南王”,直至1949年。

新桂系控制了广西后,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等在1926年2月宣布接受广州国民政府的领导。这就是“两广统一”。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5-6-28 08:12 |只看该作者
北伐前的形势

国民革命军成立后不久,1925年10月,第二次东征开始了。

这次东征并不是很顺利,因为陈炯明的老巢惠州,是出了名的易守难攻。蒋介石甚至差点送了命,是侍卫长陈赓舍命相救,背着他逃出了包围圈。1933年陈赓在上海被捕,蒋介石念及救命之恩,曾亲自劝降,但陈赓坚决不从,最后在党组织的营救下脱险。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