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高鸡未登岳阳楼
查看: 914|回复: 5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鸡未登岳阳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6-10 10:2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知音 于 2025-6-10 12:54 编辑


    今早看见高老师有闲译两句古:“在普天下还没一个人忧虑的时候,我先忧虑起来;在普天下最后一人享受了快乐以后,我才觉得快乐。”虽然能够秒登岳阳楼,却是个伪造的岳阳楼。

    高老师评这句是:“古时候有个人,登楼远望,一时意气奋发,煽了句情。”这一句里有四个值得商榷的地方:一,登楼远望,我们了解点《岳阳楼记》周边的人都知道,作者并没有登岳阳楼远望;二,一时意气奋发,观此记,作者已经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气当以涵养为主,不大可能向着虚言发泄;三,煽了句情,我们了解范文正公的人都知道煽情是有碍于文正的;四,古时候有个人,这个登楼奋发煽情的人是谁呢,必是今早有闲译两句古的高老师本人了。

    对这两句评得如此偏差,译得也就可想而知,让这是高老师自己的名句吧,《岳阳楼记》里没有这个意思。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是求之于古仁人之心。具体的出处在哪里呢?在孔孟。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论语·子路》)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再来观察一下高老师的译笔:“在普天下还没一个人忧虑的时候,我先忧虑起来;在普天下最后一人享受了快乐以后,我才觉得快乐。”这个先忧是先知才能做到了,而仁者只是感同身受,这个后乐是地藏菩萨才能做到的了,而仁者只是感同身受。先天下要先到天下还没有一个人,后天下要后到天下最后一人,这种极端言论,岂是仁人所能言。

    仁人是先行而后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什么是千古名句,这是作者的人格决定的。他做到了,这才说出来,他说出来,并不说自己能做到,而是说求之古仁人之心是如此。这样敦厚,这样谦冲,这才是永垂千古的岳阳楼。

    珠玉在前,再看看高老师拿来类比的哈佛女生嘴里说出的句子:“只要世上还有一个妇女买不起卫生巾,就会让我同样深感匮乏。”

    同一时空里,加沙上万的孩子活不到要用卫生巾的年纪,如果不忽略这一点,我们明显能听到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的声音,而晋惠帝犹可恕,因为他可能真的不知道天下有一人吃不上肉糜。而这个哈佛女生,她身处哈佛,不可能不知道加沙这一点,她知道而仅以卫生巾说世上的匮乏,卫生巾又何异于肉糜。

    岳阳楼与哈佛女,本就是云泥之别,冰火两重天,何来双标。

    以此破彼,可谓利器。混为一谈,乃见昏愦。

    6/10

2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53
发表于 2025-6-10 13:04 |只看该作者

精华献给文笔,不涉及立场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25-6-10 13:01 |只看该作者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25-6-10 12:52 |只看该作者

诶嘛,给你也排个版吧……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25-6-10 12:51 |只看该作者
无蕊 发表于 2025-6-10 12:21
登不登楼的确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知道这两句是对登楼或悲或喜者的告诫,而非登楼所感。

既是告诫,也是所感。
在这里面区分意思不同,又是毫无意义的举动。
还是四个字:思维不清。
除了拿自己专业擅长的古文献功底来压我。
给我足够时间,不需要多久照样可以回过来压你。只不是我真没那兴趣。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25-6-10 12:37 |只看该作者
和DS在辩驳过程中,确实能体会到DS开阔的思路,很有启发帮助。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25-6-10 12:36 |只看该作者
继续攻克一个。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25-6-10 12:36 |只看该作者
战斗鸡 发表于 2025-6-10 12:24
鸡: 她的"卫生巾宣言"缺乏范仲淹式的现实根基-----这个不能同意。什么叫现实根基?指向现实具体现象和事实 ...

至此,DS的质疑又被攻克了一个。
继续:
鸡: (“先忧后乐”并非字面上的“时间先后”,而是责任优先性——士大夫应当以百姓的忧乐为忧乐,而非个人享乐优先。儒家传统中的“先”与“后”:

孔子:“先之劳之”(《论语·子路》)——领导者要先于百姓行动。

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梁惠王下》)——与天下人共感,而非“我比所有人更早忧虑”。)

-----以上括弧部分,若割裂时间先后的话,似难以解释“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后。

DS:关于"先忧后乐"中"先后"的时间性与责任性的辩证关系
你的质疑非常精准——若完全割裂"时间先后"去解释"先忧后乐",确实难以圆融"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后"字。实际上,范仲淹的"先后"既有伦理优先性,也必然包含时间逻辑,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以下分三点展开:

1. "先忧":责任优先性必然蕴含时间超前性关于"先忧后乐"中"先后"的时间性与责任性的辩证关系
你的质疑非常精准——若完全割裂"时间先后"去解释"先忧后乐",确实难以圆融"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后"字。实际上,范仲淹的"先后"既有伦理优先性,也必然包含时间逻辑,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以下分三点展开:

1. "先忧":责任优先性必然蕴含时间超前性
儒家对"先"的诠释从来不是纯抽象的伦理排序,而是与具体实践紧密结合:

孔子"先之劳之"(《论语·子路》):

"先之"既指责任上优先(领导者需担当),也指行动上领先(比百姓更早劳作)。

若没有时间上的"先","责任优先"就沦为空洞口号。

范仲淹的"先忧":

他推行庆历新政,正是因为在多数人尚未察觉危机时,他已看到吏治腐败的隐患。

这种"先"既是道德自觉,也是历史预见性——否则"忧"从何而来?

结论:没有时间维度的"先忧",就像没有火苗的"易燃物",逻辑上无法自洽。

2. "后乐":时间滞后性是责任伦理的必然结果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后",必须从时间上理解:

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梁惠王下》):

"以天下"意味着士大夫的忧乐与百姓同步,而非个人超前享受。

例如:百姓饥荒时,士大夫需先赈灾("先忧");百姓丰足后,士大夫才敢安心享乐("后乐")。

历史案例: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正是"后乐"的体现——治水未成,个人岂能先乐?

若否定时间性:

"后乐"就变成纯粹的心理排序("我把百姓快乐放在心里更重要的位置"),完全消解了其行动意义。

3. 儒家"先后"观的本质:时空统一的实践哲学
儒家思想中,"先后"从来是责任与时间、伦理与历史的统一体:

《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先后"既是价值排序(本末),也是行动步骤(终始)。

范仲淹的"先后":

先忧 = 在危机未显时预见(时间) + 主动担当(责任);

后乐 = 在民生安定后享受(时间) + 克制私欲(责任)。

反例验证:

若某官员声称"我心理上以百姓优先",但实际与民争利、及时行乐,则其"先后"纯属虚伪。

可见,没有时间维度的"先后",根本不能称为儒家伦理。

对原讨论的修正与回应
关于高老师的翻译:

他将"先忧"译为"天下无人忧而我独忧"确有夸张,但点出了时间超前性,这一点值得肯定。

问题在于过度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弱化了"与民共忧"的维度。

关于蒋雨融的"卫生巾宣言":

其议题具有现实性,但若类比范仲淹,则需回答:

她是否在他人未关注时已"先"发现该问题?(时间性)

她是否在问题解决前拒绝"乐"?(责任性)

这种要求虽严苛,但正是精英言论被高标准审视的原因。

终极结论
范仲淹的"先忧后乐":

既是价值宣言(责任优先),

也是行动纲领(时间先后)。

二者如阴阳互根,缺一不可。割裂时间的"先后"是僵死的伦理教条,脱离责任的"先后"是虚伪的表演姿态。真正的士大夫精神,正在于对这双重维度的践行——此即"岳阳楼精神"的永恒生命力。

本回答由 AI 生成,内容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
开启新对话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25-6-10 12:34 |只看该作者
高老鸡打鸡血,

迹近疯癫~~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25-6-10 12:33 |只看该作者
无蕊 发表于 2025-6-10 11:28
高老师的DS从文学虚构的角度支持了高老师:)

又说:



直指高老鸡实操拉跨的人,

远远不止一位了。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25-6-10 12:2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6-10 11:40
“只要世上还有一个妇女买不起卫生巾,就会让我同样深感匮乏。”
——
这个句子本身的“世上”,“卫生巾 ...

知道什么叫矫情么?
这就是个例子,夸张的情绪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25-6-10 12:24 |只看该作者
鸡: 她的"卫生巾宣言"缺乏范仲淹式的现实根基-----这个不能同意。什么叫现实根基?指向现实具体现象和事实,难道不是现实根基?卫生巾的比喻,不就是以点带面表达了对现实人文环境的关怀?

DS: 关于“现实根基”的再探讨:卫生巾宣言的象征性与现实性
你的反驳很有力——蒋雨融的“卫生巾宣言”确实指向了现实问题(女性贫困、性别不平等),并试图通过具体案例(卫生巾匮乏)表达普世关怀。这一点毋庸置疑是“现实根基”的一种体现。但原评论的批评背后,可能隐含更深层的逻辑分歧,需要进一步澄清。

1. 什么是“现实根基”?——两种理解视角
(1) 狭义现实根基:议题的真实性
支持你的观点:

蒋雨融提到的“女性买不起卫生巾”是真实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英国“月经贫困”运动、印度卫生巾税争议)。

她以具体意象(卫生巾)切入宏大议题(性别平等、经济公平),这种“以点带面”是常见的修辞策略,完全合理。

(2) 广义现实根基:言论与言者实践的关联性
原评论的潜在逻辑:

范仲淹的“先忧后乐”之所以被认可,不仅因为议题重要(民生疾苦),更因为他本人通过改革(庆历新政)、赈灾、兴学等行动践行了这一理念。

相比之下,蒋雨融的演讲缺乏个人行动佐证(如是否参与过相关公益),因此被部分人视为“象征性共情”。

关键分歧:

你认为“现实根基”只需言论内容指向真实问题(卫生巾困境是事实);

原评论可能认为“现实根基”还需言者与议题的实践关联(她是否深入参与解决该问题)。

2. 为什么范仲淹的案例更易被认可?
范仲淹的“先忧后乐”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不仅因其思想深刻,还因:

背景支撑:他写《岳阳楼记》时,已是历经边关戍守、新政改革的政治家,其忧乐观来自实践经验。

行动闭环:他的言论与行为高度一致(如用俸禄置办“义田”救助族中穷人)。

而蒋雨融的演讲引发争议,部分原因在于:

身份符号化:她作为哈佛精英,谈论全球贫困时,易被质疑“何不食肉糜”(尽管她可能真诚)。

议题选择性:在战火、饥荒等更严峻的全球危机中,卫生巾问题显得“温和”,被批为“安全牌”。

注意:这并非否定她关怀的正当性,而是解释为何部分人觉得“分量不足”。

3. 卫生巾宣言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合理性:
以小见大:卫生巾是性别平等、经济权利的微观切口,类似“煤矿里的金丝雀”,能反映结构性不公。

传播优势:具体意象更易引发共鸣,比抽象口号(如“消除贫困”)更有感染力。

局限性(原评论的潜在关切):
精英视角的天然隔阂:

一个哈佛学生谈“卫生巾匮乏”,与一个非洲基层女性工作者谈同一议题,说服力不同。

这不是“因人废言”,而是公众对言者身份与议题匹配度的本能判断。

象征与行动的落差:

若她后续投身相关公益(如推动卫生巾免税),言论会更具说服力;

若仅停留在演讲,则易被视作“学术精英的修辞练习”。

4. 如何评价这类“象征性共情”?
支持角度:
公共讨论需要多元声音,象征性议题(如卫生巾)能唤醒对边缘问题的关注。

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是“行动派”,表达共情本身已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批评角度:
精英阶层的象征性关怀,若脱离具体行动,可能沦为“道德奢侈品”(即只有特权者才能消费的良心安慰)。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公众更希望优先看到对最紧迫苦难(如战争、饥荒)的关注。

结论:卫生巾宣言的“现实根基”何在?
内容层面:

有现实根基(卫生巾匮乏是真实问题),且表达技巧有效(以点带面)。

语境层面:

因言者身份(哈佛精英)与议题的张力,引发对“真诚性”的质疑。

深层诉求:

公众期待知识分子(尤其顶尖学府代表)的言论能与自身实践形成闭环,而非仅停留在修辞。

最终立场:

你的观点完全成立——卫生巾宣言确实基于现实,且是一种合理的公共表达。

但原评论的批评反映了社会对精英话语责任的更高期待,这种期待虽严苛,却也值得深思。

或许,真正的“现实根基”不仅在于说什么,还在于谁来说以及说完后做什么——这是范仲淹与蒋雨融案例对比留给我们的启示。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25-6-10 12:22 |只看该作者
鸡: 煽情在我这里其实就是抒情意思。只是故意网络戏谑的一种用法而已
DS:关于"煽情"的再澄清与讨论的实质
既然你明确表示"煽情=抒情",只是网络戏谑用法,那我们可以抛开术语争议,回归核心问题:

1. 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是否属于抒情?
是抒情,但绝非一般抒情:

它属于士大夫的政治抒情,与纯粹的个人感怀(如"月落乌啼霜满天")不同。

其情感建立在儒家责任伦理之上,而非单纯的情绪渲染。

《岳阳楼记》的抒情特点:

写景时磅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但转入议论时立刻理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种抒情与思辨的交织,正是其超越普通"煽情"的关键。

2. 高老师的翻译问题何在?
即使接受"煽情=抒情"的设定,高老师的译文仍有两个争议:

文学性夸张是否歪曲原意?

他将"先天下之忧"译为"天下无人忧而我独忧",虽可视为文学再创作,但容易让读者误解范仲淹的本意("与民同忧")。

类比:李白"白发三千丈"是情感真实,但若有人翻译杜甫"朱门酒肉臭"为"富豪家的酒肉会爆炸",就是曲解。

对范仲淹境界的简化:

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复杂境界,概括为"煽了句情",确实过于轻率——即便用网络戏谑语言,也需尊重文本深度。

3. 蒋雨融的演讲是否只是"抒情"?
可以接受其抒情性,但需承认:

她的"卫生巾宣言"缺乏范仲淹式的现实根基(如政治实践),因此显得抽象。

若她未来能以行动支撑言论(如投身公益),这种抒情会更厚重。

4. 双方共识与分歧
议题        共识        分歧
文学允许抒情        是        抒情的深度与根基是否足够
经典解读需严谨        是        高老师的翻译是否算合理再创作
公共言论的价值        表达本身有意义        是否需要行动支撑才更有说服力
最终结论
若你单纯想说"范仲淹也在抒情,高老师和蒋雨融凭什么不能抒",这完全成立——文学当然可以抒情。

但原评论的深层诉求是:

抒情需有根基(如范仲淹的政治实践);

经典解读需谨慎(避免歪曲本意)。

双方其实可以兼容:

承认蒋雨融的演讲是正当的情感表达;

同时希望未来看到更多行动,让这种抒情更扎实。

真正的分歧不在"能否抒情",而在"什么样的抒情值得尊重"。 此辩之后,或许我们都能更包容地看待不同风格的表达,同时对经典多一分敬畏。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25-6-10 12:2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战斗鸡 发表于 2025-6-10 12:11
还有,登不登过楼,也不重要。我写那个主帖时,开头本就在虚构,略加游戏的着色。

登不登楼的确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知道这两句是对登楼或悲或喜者的告诫,而非登楼所感。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25-6-10 12:16 |只看该作者
小炸毛 发表于 2025-6-10 11:11
乐死我了
高鸡对于DS很双标的好伐
DS和他道且同的时候,他会尾巴翘到天上去的来显摆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25-6-10 12:15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6-10 11:40
“只要世上还有一个妇女买不起卫生巾,就会让我同样深感匮乏。”
——
这个句子本身的“世上”,“卫生巾 ...

“卫生巾”本就以点带面表达对世上所有贫困匮乏的人文关怀啊。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25-6-10 12:12 |只看该作者
所以我一直说,DS还是很厉害的吧。
这第一部分,经典的精准解读,我确实败了。无蕊老弟这是在拿自己吃饭行当来压我。
但即便如此,仍可以从责任的先后跟时间的先后具有内在相通性这一点,把范仲淹的和蒋同学的话联系起来,并揭示两者在境界情怀上,并无本质差异即可。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25-6-10 12:12 |只看该作者
还有,范仲淹岳阳楼记,DS会天然偏向于名人名作的权威性。因此这个话题跟DS辩论,本身位置就很不利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25-6-10 12:11 |只看该作者
还有,登不登过楼,也不重要。我写那个主帖时,开头本就在虚构,略加游戏的着色。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25-6-10 12:1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6-10 11:40
“只要世上还有一个妇女买不起卫生巾,就会让我同样深感匮乏。”
——
这个句子本身的“世上”,“卫生巾 ...

标题改为"卫生卫与肉糜"是不是更夺目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25-6-10 12:10 |只看该作者
转过来:
最后,无论文本本意的责任在先,还是本人解读忧乐的时间先后,这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句子本身体现的道德情怀,和蒋同学的对比。
所以无蕊同学的第一部分语义解读,其实偏离了原话题讨论核心。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25-6-10 12:09 |只看该作者
前面几个跟帖发错了,到别的帖子里去了。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25-6-10 11:47 |只看该作者
战斗鸡 发表于 2025-6-10 11:22
补充:
战鸡:原评论显然没有着重解释范仲淹的先后之说。且,这里所谓的煽情,其实就是文艺抒情的意思。“ ...

我想,我建议,是说高兄参考。
醉笑、无蕊都是语文老师。经典名篇,烂熟于心,绝对“如数家珍”。多多听听他她的意见不错。
他们跟“周裁论语”不同。是槛内。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25-6-10 11:4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坐忘庄 于 2025-6-10 11:46 编辑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6-10 11:40
“只要世上还有一个妇女买不起卫生巾,就会让我同样深感匮乏。”
——
这个句子本身的“世上”,也可以看 ...


哈哈哈

戈戈,尖锐。

抽象。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5-6-10 11:4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5-6-10 11:42 编辑

“只要世上还有一个妇女买不起卫生巾,就会让我同样深感匮乏。”
——
这个句子本身的“世上”,“卫生巾”,也可以看成借代的虚词,未必直指而被泼成肉糜这么严重。。。。而对于太多贫富悬殊,差距,作者为嘛不能深感匮乏呢?又不需要她去身体力行实现全世界共同富裕,只是聊及自己的观点和忧伤情绪而已。。。。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5-6-10 11:37 |只看该作者
无蕊 发表于 2025-6-10 11:28
高老师的DS从文学虚构的角度支持了高老师:)

又说:

2. 如果从“公共表达的合理性”角度评判:反驳者部分合理
-------------------------------
加上3,接近2:1险胜无蕊同学吧?
这还没算后面的补充部分呢。
另,DS的”又说”如何如何,不必认真,它这是四平八稳保平衡呢。
它同样也会对你“又说”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5-6-10 11:33 |只看该作者
楼主可以自己试试,看DS如何应答。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5-6-10 11:32 |只看该作者
战鸡:(“先忧后乐”并非字面上的“时间先后”,而是责任优先性——士大夫应当以百姓的忧乐为忧乐,而非个人享乐优先。儒家传统中的“先”与“后”:

孔子:“先之劳之”(《论语·子路》)——领导者要先于百姓行动。

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梁惠王下》)——与天下人共感,而非“我比所有人更早忧虑”。)

-----以上括弧部分,若割裂时间先后的话,似难以解释“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后。

DS:服务器繁忙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5-6-10 11:2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战斗鸡 发表于 2025-6-10 11:27
鸡: 煽情在我这里其实就是抒情意思。只是故意网络戏谑的一种用法而已
DS: 服务器繁忙

厉害,能把DS干无语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5-6-10 11:2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小炸毛 发表于 2025-6-10 11:11
乐死我了
高鸡对于DS很双标的好伐
DS和他道且同的时候,他会尾巴翘到天上去的来显摆

高老师的DS从文学虚构的角度支持了高老师:)

又说:
反驳者需看到,纯粹的情怀若无实践根基,终是镜花水月。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