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只有妈妈好。这句话我是有点喊不出来的,可能是我在特殊环境下见的比较多吧。曾经在骨髓移植的时候,见到过形形色色的母亲:有些为了孩子不要说捐献骨髓,就要马上要她死,她都能不眨一下眼;有些害怕,但是也克服恐惧也愿意捐献;有些本身不愿意,只是拼命掩饰。
母爱是多么?动物本能,高尔基形容连母鸡都懂得东西。作为人,生命是父母给予的,养育大部分也是父母所为,是应该感谢父母之恩的。母亲在养育上,多少比父亲更近一些,但是今天,嗯,有时候也说不好。所以呢,我觉得母爱应该是理性看待的,真正能做到理性和人性相结合的母爱才能算是伟大的。朱德的母亲,把朱德后面的孩子全部溺死了,她亲手杀掉了自己的孩子,是她没人性吗?不是,而是养不活,再多一份口粮,也许全家饿死的就不是一口人了;抗日战争的反扫荡时期,有些母亲为了躲避日本人的搜索,怕自己的婴儿哭闹,捂着孩子嘴,最后把孩子憋死了,是她残忍吗?她不这样做,孩子一哭暴露,大家都完蛋,这也是理性。这些母亲更加坚强伟大。
在正常生活节奏下,母爱也是因人而异的。很多母亲母爱是有的,但是也会把孩子当做成活压力的出气筒。当初梁启超有过这样一个记载:他和日本朋友渡边走在街头,看到一个母亲在殴打自己的孩子,渡边马上要去阻止,被梁启超拦住。渡边说:“我并不反对孩子犯错被惩罚,但是起码要告诉孩子错在哪里吧,这个母亲的殴打明显是发泄。”梁启超说:“这个在中国很正常,你接着看。”没一会儿,母亲不打孩子了,又拼命的哄孩子,疼爱的不行。梁启超说:“这种情况在中国比比皆是,中国要想自强,就需要要先从教育开始。”那时候的中国的母亲为什么很多会有这种表现呢?很简单,因为女人没有社会地位,嫁到婆家,不仅要干很多的活儿,还没有公平可言,稍有反抗就会被婆婆和丈夫打骂,一身的怨气也就能朝着孩子发泄,可是当母爱觉醒的时候,又觉得自己特别亏欠孩子,所以又拼命的哄。再后来,伴随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女人敢和丈夫婆婆吵架了,对孩子的虐待就逐渐少了。不过也不是没有,比如我曾经在城乡结合部就见过:一个母亲打她两三岁的孩子,扇耳光,用脚踹,还往孩子的身上吐口水。两三岁的孩子能犯什么大错,怎么也不该这样打吧?
母性能战胜人性吗?我认为不能。一个人性好的母亲,对自己的养子养女也比一个人性不好的母亲对她的亲生子女强!另外,母性是天生的,有些女性本来就重,而另一些本来就轻,那些本来就轻的做了母亲,母爱也没有那么多。当然也不是说母性越重越好,过度的母爱会让爱变得卑贱,慈母多败儿就是这样来的。不过一个女人要是母爱缺失,也会变得无情。所以呢,世上只有妈妈好我是不认同的。
还有,母爱终归是一种本能,人的理性越多,本能就会越少,所以女性读书越多,理性就越强,母爱就会越淡薄。如果她本身生活条件不令自己满意,就越会将生育看做一场利益换算。从这个角度讲,对一些过度理性的读书寒门女来说,读书可以提高她的一定的生活质量,但如果她不能通过读书和嫁人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就会觉得子女只会对自己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所以终身不会要孩子,从这个前提看女子无才便是德就是说得过去的。
在母爱这一点上,我觉得动物往往做的是比人强的,它们爱自己的孩子,千辛万苦的找吃的抚养它们,但是不会因为怕孩子受到伤害而不让它们去经历风雨和现实的磨砺,压抑它们的成长,这些反倒是值得人类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