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这篇故事富有哲理性,颇耐人寻味。全文寥寥二百余字,却能既写出了偷鸭者的窘迫,又一波三折,富有谐谑之趣,不可谓不高明。更值得注意的是,某人和邻翁的强烈对比。某人偷盗受到上天的惩罚,邻翁则是一个胸怀宽广的老者,某人并不能随便得到惩罚,为此还必须求助于邻翁。邻翁对这些琐事不计较,但为了帮助某人,还不得不骂他。通过这样的对比,盗鸭者的鄙卑行为与丑陋窘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骂人本是不良习气,失主骂人,本来不过解气而已,现在却能减免偷者罪罚,成了“善行”。骂人的特异功效,产生了与愿望相反的结果:痛恨遭窃而破口相骂的,反而帮了偷者的忙;不想追究的,却无意为难偷者。所以,作者不但提醒偷者应该畏惧上天的惩罚,也提醒骂人者应该慎用其“骂”。全文意味深长。
短短的一段文字就写得如此一波三折,这与蒲松龄对“精而腴,简而实”叙事风尚的追求有关。蒲松龄曾熟读《左传》,对史传文约事丰的笔法心驰神往,常常有意效法,再加上多年的八股文训练养成的字斟句酌习惯,让他在炼意、删繁方面颇讲究:“故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正因为蒲松龄对炼意、删繁有着自觉的追求,故而才能常常以几十字或数百字写出诸如《骂鸭》这样的一段曲折而富有哲理的故事,真正做到了“精而腴,简而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