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旺留原籍,家贫走他乡。这是古人的智慧,可惜很多今人白白上了那么多年学,只是追逐利益,却忽略了很多人生智慧。从我小时候到现在,我见过很多漂泊于大城市的外地人,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而很多人的不成功并不在于不努力,而是没有明确和正确的目标,只是在不断的模仿其他人的成功轨迹,最后获得的结果只是邯郸学步。
家贫走他乡是对的。但是我们先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自己是不是家贫?第二自己为什么家贫?
先说是不是家贫?这个问题没有标准,有人觉得存款几万也活得不错;有人认为家产百万也是穷鬼。可是往往,家产百万的走他乡,最终的结果却是荒废人生。如果一个人在一个小地方,可以混到家产百万,他绝对有家族的助力,这个属于族旺留原籍,非要出去打拼,完全是以己之短,搏未知世界,根本划不来!他就应该坚定的在家乡发展,给子女打下出去拼搏的底子。中国经历了读书热的无脑年代,因为那时国家需要读书人才,很多人通过读书改命。但是也给更多的人造成读书使财富加量的假象,这个在后面说。很多在本地混得好的人,去了大城市,因为没有了家族的依托,反而越混越差!这种例子很多。所以对于家贫,要分清是真的家贫,还是欲望作祟。
很多人真的家贫,那就要考虑第二点:自己为什么家贫?家贫有两种情况:第一是没机会。第二是没能力。
先说没机会。比如有聪明、勤劳、善于经商、吃苦耐劳的品质,但是家乡不具备让他发展的条件。这种人如果走他乡,找到自己的机会,当然是可以改命,跨越阶层的。一说改命,很多人都想到读书。不错,读书是改命的一种方式,在某个时代也是最容易概率最高的方式,这一点不假。可是也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即便是在读书改命最容易的年代,照样有大把的人不能靠读书改命。别扯什么只要努力,读书就能有所成。对于一个读书没天赋的人,即便是有内驱力,读书对他也是煎熬。总有人说自己读书不好是因为小时候不懂事,这个逻辑就好像你打不过人家说是因为自己没愤怒一样可笑。很多寒门孩子根本不是读书的材料,家长倾其所有把他弄到大城市读书,这不是成就未来,而是糟蹋人生!第二是大规模读书改命的年代早已过去,现在社会对知识分子的需求越来越供过于求,自然对读书改命的要求越来越高。到底读书能改命的机会是多少?这个数值很容易算出来,做折线图也能很说明问题。那就又涉及到是不是要通过读书改命的问题。很多从小地方来大城市发展的人,如果孩子读书不灵光,与其通过读书改命,还不如多考虑其他方面,比如聪明、勤劳、吃苦耐劳。曾经有个故事:一群乡下人,来大城市谋求发展,有人凭学识,有人凭借聪明,没想到最后混的最好的却是里边最傻能力最差的那个,他只会做早点,开了个早点摊,凭借吃苦耐劳,反而比别人更稳的扎下脚跟。他的成功在于两点:第一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第二坚定目标不动摇。
再说没能力。因为没有能力造成的家贫走他乡,去哪里都是被人割的韭菜与被人薅的羊毛。他们去了大城市也照样活得卑微,不会改变任何东西,甚至于不会改变被欺负的弱势。当然,对于没能力,有可能是没发现能力,如果一旦在某个地方发现了利于自身能力施展的空间,生活质量也可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