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国学堂 如是我闻
查看: 2599|回复: 7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是我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4-10-30 09:33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说来话长,在这个帖子里慢慢填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71
发表于 2024-11-4 10:16 |只看该作者
君爱 发表于 2024-10-30 11:12
《三界六道》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非常好,有时间就写写。自己复习一下,我等也学习一下。。

使用道具 举报

70
发表于 2024-11-3 11:38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4-11-3 11:27
谢谢君爱。前几天论金也推荐楞严经。又说,我可能读不懂,我……自然是读不懂的。你这个《白话楞严经》译 ...

鱼目混珠的东西多,你要看清我专门标注的版本。

另外,这个普愿讲堂的版本,如果请不到纸质版,就看电子版吧。

如果有时间,最好读 成观法师的楞严经义贯。看完这一本,以后读其他大乘类的经基本没大问题,至少不会出现认知方面的基础错误。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2024-11-3 11:27 |只看该作者
君爱 发表于 2024-11-3 10:37
读经不能只读原文,必须看大德的论述,相当于对原文的译注,译注越详尽越好。如果有那种逐字逐词逐句的解 ...

谢谢君爱。前几天论金也推荐楞严经。又说,我可能读不懂,我……自然是读不懂的。你这个《白话楞严经》译本,既然说,通俗、准确、易懂,大抵我是能读的吧。等我先沉淀沉淀,有了想读的心思再说。佛法讲究随缘,我信:想读,大概就可读、能读了~~~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24-11-3 10:3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君爱 于 2024-11-3 10:40 编辑
金豆豆 发表于 2024-10-31 16:10
从大方面去分,修行有且只有三法,心经属于观慧修行,取慧解脱。
既要走这条路,更不能把经文给读错了。 ...

读经不能只读原文,必须看大德的论述,相当于对原文的译注,译注越详尽越好。如果有那种逐字逐词逐句的解说版本最好。
譬如楞严经,首先推荐成观法师的《楞严经义贯》、云门佛学院的《楞严经讲义》,都是很好的读本,后者纸质版我之前碰到就一次扫空了。其他如元音老人、圆瑛法师、虚云和尚等人的译注,有基础以后可以再看。此外,还有个普愿讲堂的《白话楞严经》,我觉得这个译本非常好,通俗、准确、易懂,非常适合略有一点基础的初学者。

阿毗达摩,在看过的书里,个人觉得马欣德尊者的《阿毗达摩讲要》,系统而详细,绝对值得反复阅读,建议留存可做查阅的综合工具书。其他的阿毗达摩类书籍太多,没法具体推荐了。

至于禅修方面,太多且各有侧重,不具体推荐了,先打好基础再说禅修的事。

楞伽经之所以不推荐选学,不说原文,即使详尽的《楞伽经义贯》读起来也非常艰涩,除非有志做一个专门的研学者。如果确实想学,我觉得吴信如居士的《楞伽经讲记》非常好,相对容易接受。


其实,领会错并没什么,读错才是常态。
天资如六祖慧能,初听金刚经,再到写偈,领悟的内容也都有问题么。直到最后老师给他单独开小灶上课给他讲解经文,学完后才言下大悟。
你看,即使六祖这样的大根器,也需要老师指点才能开悟。所以,不能认为自己天才,只看原文就能看懂。

祝精进开悟。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24-11-3 07:53 |只看该作者
隐香 发表于 2024-11-3 00:48
挺认真的读完了,您辛苦啦。
谢谢您的无私分享。
我回头还是要思考一下您说的四大及止观,形成和概念。

《世界》系列,是以须弥山世界为模型,用三界六道、四相、五蕴、七大、八识、十二因缘等骨架,并列搭建的一个框架。无色界部分一直是个模糊区域,通过世界模型建立体系。
个别地方引用南传,有些概念可能与别人有出入,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很多时候,如提到慧多与观关联,两字转换后更贴近原意与便于理解。

愿您正法正见,精进不怠。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24-11-3 00:4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挺认真的读完了,您辛苦啦。
谢谢您的无私分享。
我回头还是要思考一下您说的四大及止观,形成和概念。
对您说的修行次第无异议,但就所说慧就是观这句
不知是楼主篇幅所限还是我学习的方向问题,理解的和您所说有差异。

等我再好好学习一下。理解理解~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24-11-2 21:03 |只看该作者
《修行6》

欠下的话题,一并了结吧。

一、
耳根圆通。

究其本质也是修观,修法不外乎三种。
虽是修观,但耳根圆通的修法与修禅颇有相似之处。

这个法门观照的对象,是耳根能听的这个“能力”,时时刻刻来关注这个能力如何“起用”,起用的全过程。关注点一定要放在这里,是关键。

声音来,立即有“感觉”,这个感觉就是听到了。“感觉”一出现,就能觉察。注意,不是觉察声音,而是觉察这个“感觉”的出现并消失的过程,注意力不要放在声音上,放在这种能够起反应的能力上。反反复复的去品味,体会。

全神贯注,体会的久了,你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这个向内的自省、觉知,渐渐就忽略了外部的声音,直至声音消失,处于寂静状态。

没有声,只有静。这种极静的感觉很美,它也是一种声的形式,对这种“极静之声”的觉察、觉知,也是耳根的能力。
就继续体会、品味这种能够觉知到寂静之声的能力,是在如何发生作用的。直到最后,连这种静,也消失。此刻,只剩下这个觉知能力,与你面对。

抵达这种境界,不要欢喜,也不应迷恋享受,而是继续保持关注力,对这个境界与状态毫无迷恋。如此,境界就会继续提升。

忽然,连这种注意力都不见了。空空荡荡,一无所有,乃至思想、思维能力都不知所踪。只剩这种空空如也。

在这空空如也的状态与境界之下,不要感到欢喜,不要满足,也不迷恋。如此,境界就会继续提升。

对于这种空空如也的觉知,最后也消失了,这是你会抵达一个湛然明澈的状态。抵达这里,就是你的修行目的地。

二、
止观双运。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养兵,是修止;用兵,是修观。
持续的修止,能让定力不断提高;这不断提高的定力,用来强化你观的能力,它们是相辅相成,这才是正确的止观双运。

而不是,在同一时间,修止又修观。有个关于一边刷牙一边唱歌的笑话,大概意思如此。
修止,如吃饭睡觉,修观,如干活。
总吃不动,会变成一个肥宅;只干活不休息,会没力气。

修止的过程,不断回复精力;修观的过程,精力不断地消耗。

修止的过程,就像不断锻炼自己的肺活量,初禅直到四禅,每上一个台阶,肺活量越高。
修观就像在潜水,肺活量越大,你潜入的越深,下潜的越深见到的越多,所见所闻的经历,就是你的慧,见多识广。

欲界:有观无止。
色界:观多止少。
四禅:止观均等(佛在四禅入涅槃)。
无色界:止多观少。
灭尽定:有止无观。


这里,引用一段广超法师的论述:
“大多数人不是观太强,就是定太强。
很多人不知道修观时有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修观时千万不要入定太久,那样会障碍修观。
为什么?
因为你观没多久就入定了。这样的定力不利于修观。不明白的人还以为这个人很用功在修行,外表看这个人修得很好,在明眼人看来,他一点都没有进步。
为什么?
他想修观,可是一点也没观就入定去了。结果是定力越来越强,最后只会发神通,不能开智慧。”


三、

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
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

以上是个人体会,主要内容都是首次整理成文。抛砖引玉,若对同修能有些微帮助,则不胜荣幸。
文中的瑕疵谬误,恳请谅解。

四、

我休息了。

那美好的仗,我打过了;当跑的路,我跑完了;所信的道,我守住了。
从此,有公义的冠冕为我预备,按公义审判的主会在祂来的那一天把它赐给我,不但会赐给我,也会赐给所有爱慕祂显现的人。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2024-11-2 20:0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君爱 于 2024-11-2 21:37 编辑

《修行5》

修禅。
一、
先从理上明,再从事上修。
理上明澈,日积跬步;理上不明,盲修瞎练。
前文一再告诫,修禅很难,修禅太难。因为觉得容易的那些人,他修的根本不是禅,是他自定义的所谓的禅。最后修到哪里去,天知道。

止,观,禅,修有三法;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寂静,觉有三印。
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由此可知:止,从体起修;观,从用起修。
诸法无我,是觉之体;诸行无常,是觉之用;涅槃寂静,是觉之性。

条条大路通罗马:
修止的终点,见诸法无我;修观的终点,见诸行无常;修禅,是从涅槃寂静起修(生在罗马)。

只要到了终点,都能解脱。

二、
心要:
修止,静极见体;修观,幻动知用;修禅,动静不取,止观不用;如镜照物,如叶随风,体用不二。

本文的50楼,曾提到一句但又被忽略的:明心见性,悟后起修,特指修禅法门。
为何强调这句?这是明确告诉读者:修禅的门槛很高。

悟后,才有资格迈出修禅第一步,这之后才叫修禅。因为,修禅的基础,就是那个大彻大悟的境界。
有的人,受点委屈破罐子破摔就自称悟了;破产失恋厌世,也自称悟了。他们可能对明心见性有些误解。
别说普通人,就算修行人把神通修出来,离悟也差很远。

四大如幻,五蕴成空,六道出离,心性束缚彻底消散,这时候再来谈见性和悟。
禅宗说它的修法是一步登天,可惜被后人逐渐弄成了耍嘴皮子。就没人想下凭啥一步登天?

三、
禅宗修法,险峻危耸。
修禅的人,可能蹉跎一生都迈不出第一步。如果一生都无寸进,结局还不如老老实实修止和修观的人,甚至不如修福的人,能在六道落个好去处。

修禅的人,悟后起修,之后的修法可止可观,一日千里,势如破竹。
不懂修禅的人,把修止以为修禅,或把修观以为是修禅。他只看到禅宗的自在,却不知对方已开悟见性。邯郸学步,拙劣模仿禅宗的放浪,照猫画虎的枯坐,才被禅宗骂是死木头。看禅宗灯录,不能只看那些故事的表面,还要看到深层的道理。

修禅对悟性要求很高,或禅师选弟子很苛刻,这在很多禅宗故事里应该看到过吧。律、教、禅、密、净,在其他宗门可曾见过这种要求?

四、
至于现在很多自称学禅的群体,大多并不知道什么是禅,修禅者大概早已断绝法脉了。

个人不建议修禅,一步一个脚印的修止,或是当下最踏实的选择。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24-11-2 18:41 |只看该作者
《修行4》

一、
修止的过程及依据,可参考《杂阿含经》的内容。其他内容或有争论,但四部阿含,南传与大乘都是承认的。
观呼吸,是最广泛的入定修法。
至于入四禅的呼吸停止,参考前面《世界》系列的相关陈述,建议自己体会,不再做更深讲解。

修止,置心一处,或心境合一。
将心置于何处,或与何合一?按教法,有四十种事物可作为合一的对象,其学名叫业处,呼吸(出入息)是其中一种。
将心至于不同的对象之上,能修到不同的禅定境界,有些只能修到近行定,有些能修到初禅,有些能修到四禅,有些能修到无色界的定。
选择的修止对象,与你所能修到的境界直接硬关联,不是由着性子想怎样修就怎样修。

二、
至于修观,所选择的“观”的对象有两种:名业处,色业处。
具体分类依次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圣谛。

上面内容出自阿毗达摩。但是,看这几个名字,是不是有点眼熟?
不错,这正是《心经》的主内容及次序,一模一样。

所以现在应知:《心经》本质上其实是一部指导修观的经;所以,应该从修观的角度来读《心经》。如此才能读懂,至少不至于解读的离谱。整部心经,就是一个修观法门的精简版。

若难以接受这个观点,那是被最流行的玄奘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迷惑了。建议:应该去读宋施护版的《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会发现原文的前后部分各删了一段,导致对经文产生很多歧义。
曾有学佛很久的人,在解读《心经》时,将“舍利子”解读为佛陀遗骨,不同阵营还争论不休。之所以出现这种闹剧,是对不同版本的经文了解不足,简单对比一下,很多问题根本不存在。

“摩诃般若波罗蜜心经”,这个题目直译一下:以智慧(得)解脱的要点。慧即观,该经文全名也可叫“修观概要”。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24-11-2 17:5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公案里那个剿灭知见的状态。会引发身心反应和认知提升。

使用道具 举报

61
发表于 2024-11-2 17:5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我老师在天涯论坛呆过,当时他提出一悟至佛地,受到所有派别围攻。但我认同他的观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24-11-2 17:5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君爱 发表于 2024-11-2 17:39
答案就在同一章节的同一段里。
我把答案直接写在那个问题里了,可以再看看。

悟后起修。。。。我老师说,禅宗没这个说法。禅宗为顿教,讲的是一悟至佛地,但那个状态很难保持。后面的修,是回到那个状态。。公案里对那个状态有描述。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24-11-2 17:39 |只看该作者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4-11-2 15:36
楼主认为定易,禅难,是因为离四相不易么?

答案就在同一章节的同一段里。
我把答案直接写在那个问题里了,可以再看看。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24-11-2 17:31 |只看该作者
《修行3》

修行的次第:戒定慧。
其中定慧这两个字,看起来高大上,唬人又误人。
定就是止,慧就是观,意指两种修法。然而一见这“慧”字,很多人下意识就联想智慧、般若、能力等等,望文生义的害处。
改为“修观”,虽不知方法,至少字面能理解。然而说“修慧”让不少人懵逼,进入一些神棍擅长的领域。

一、

戒律内容自行百度,只说持戒的目的:令心减少对外的攀援。
一个人,如果追名逐利,心浮气躁,欲盛多贪,喜诤好辩。那么,他的状态就始终是跳动的、浮躁的,思绪就像心电图的乱线。这种状态永远无法修定。

时时刻刻处处,常从身口意三方面自查自省。恒久认真的持戒,能让心变得静下来,清净,波动变少,烦恼变轻微,外在看起来沉稳。
厚德载物,具备稳健的状态,才符合修定的条件。所以,绝不能把持戒看作可有可无。

阿罗汉不持戒,因其已梵行清净,人戒合一;
佛陀不入定,因其时时刻刻常在大定中,所谓出入定只为示现。

二、

汉传中有两本经传播最广,错读处也最多。其一心经,其二金刚经。至于坛经,其中多处提到定慧,因此也影响了很多人的止观修行。
插一句:坛经有多个版本,对照敦煌本(早期的权威本子),当下流通最广的十品版本中夹带了不少私货,疑为弟子神会所造。与一位曹溪朋友交流时,其对此表示愤慨。仔细对比过两个版本,总体来说不影响宗旨吧,但总不妥。

按现在流行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提到“定慧一体”,继而阐述“定是慧体,慧是定用”。
很多人依此提出定慧双修,止观双运。然而,这个解读是错的。

重复一下前文讲过的话,原文“每部经,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学人,如果不清楚它针对的特定受者,拿个碗端起就吃,很容易消化不良。”
针对《坛经》,我的意见是:结合这部经的背景及内容,文中所给出的修法,属于修禅。
这部经给出理论及方法,既不是修止,也不是修观,而是修禅。用修禅的思路指导修定,是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难以进步。
修止法门,不是这样的。

三、
持戒已久,开始修定。

修定两个阶段,近行定与安止定。
不细说了,可自行下载《定慧之路》或其他南传禅修教程参考一下,全文复制过来太长。

复制一段之前发的(偷懒):

寻、伺与心一境,它们的对象,指的是“禅相”,这是非常关键非常关键的地方。
很多禅修的初学者不明白这个,折腾多年稀里糊涂。我以前也没弄清,瞎搞了那么久,还总奇怪为啥无法进步。
而这里的禅相,是特指其中的“似相”。这一点很重要,非常重要。
没有实修经验的人,不知道这个置心一处指的是“禅相”,更不用说在特指“似相”。很多指导者以及教人禅修的书,到了这里就是一句“将心投入禅相”,没了。
看起来好像懂,但让他再细说,再深入的说,又说不清。不能说他讲错了,但照这个修,毫无头绪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观呼吸,可以到近行定;若要确实的进入安止定,最终所缘的对象应该是禅相,而且应是禅相中的似相。
禅相有几个阶段,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慢慢巩固,一步一个脚印。直到似相坚稳明耀,才能进行下一步。
很多人,修了很久很久,只有其中的个别人,稀里糊涂的侥幸进入初禅。就因为他在理论上有缺失,却找不到人给予正确的指导,并帮他分析问题所在。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24-11-2 16:2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君爱 发表于 2024-11-2 16:23
前面内容需要按次序完成,后面单开一节讲禅吧。

临屏书写,边写边想,边想边写。如果思路、内容不连贯 ...


抱歉,打断你的思路了。写完了再请教。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24-11-2 16:23 |只看该作者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4-11-2 15:36
楼主认为定易,禅难,是因为离四相不易么?

前面内容需要按次序完成,后面单开一节讲禅吧。

临屏书写,边写边想,边想边写。如果思路、内容不连贯,可能会遗失一些应写的。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24-11-2 16:1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老师给我的建议,选一本喜欢看的,看通。
如此可在禅宗江湖锻炼自己了。
然后通读各派经典,但藏传经典叫我先不要读。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24-11-2 15:59 |只看该作者
《修行2》

修之前的准备
一、
首先谈一下定义。

对定的理解,如果只阅读、学习汉传(大乘)的典籍,就容易被困。因为汉传的经典及教习,在这方面很薄弱,甚至说一片空白。

曾学习过一个资料,玄奘对“定”最初有七种译法,各有独特的语义,对应不同状态。但汉传佛教界后来将其简单粗暴的统称为“定”,不仅抹去了原有的丰富含义,也让后人完全无法了解定的最初含义,不仅造成极大的语义混乱,后来的修学者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南传教法中,等至(samāpatti),等引(samāhita),等持(samādhi),静虑(jhāna ),止(samatha),根本(appanā),近分(upacāra ),这些都是“定”,各自针对不同的状态,分类很明确。
按南传的教法,一步步逐阶而上,水到渠成,并无难度。
但在汉传,这部分内容就变得神秘莫测,语焉不详,禅修成为部分人自我吹嘘乃至蒙骗别人的道具。

通常说的那个禅修,或佛经中的止,一般是samatha,音译:奢摩他。我个人推荐的简单理解是:置心一处。
在汉传经典,这个属于五禅支之一的:心一境性。可理解为心境合一,至于状态,或许类似修道的物我两忘(我没修过道),凑合着理解吧。

五禅支依次升起,直到心一境性,五支具备,才正式入了初禅。

二、
关于闻思修。

最初接触到比较靠谱的修定指导资料,大概是广超法师的《定慧之路》,如获至宝,如久旱逢雨。当然,随着学习与实践,逐渐产生一些自己的看法乃至新的见解,但无论如何,这曾是对我最重要的指导之一。
直到后来机缘巧合,有人建议我学一下南传,慢慢发现,多年久觅不得的东西,在这里堆成山(悲泣)。

先说实修的步骤:
你不能上来就修,闷头就干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那叫盲修瞎练,小心歪门邪道再走火入魔了。
闻思修,按这个步骤,闻与思还没做就要修,不行的。

闻,就是闻经听法,广闻博记,尽可能的多学多吸收。不仅要读经,还要读大德写的与其相应的论述。
若问学到什么程度,书太多看不完,一个仅供参考的次序:
首先,大乘的楞严经是必看的,南传的阿毗达摩肯定必读,缺一不可。
在完成前面的基础上,接下来大乘可选圆觉经或坛经,喜欢哪个读哪个,喜欢就说明你适合这个法门;南传可读一下禅修入门的基本知识。
再之后选择就多了,但都不属于必读,以下建议的排名分先后:维摩诘经,法华经,金刚经,心经,地藏经等等,包括藏传的基本知识等,只要有精力那喜欢什么就看什么。
以上,只有第一梯队是强制建议。
另,楞伽经不推荐,因为这本经很抽象,觉得不适合99%的人。除非对自己充满信心。
(净土宗的三经一论没在这里推荐,对我来说是另一个赛道,不存在优劣。若选择修净土,当然是必读。)


通过广泛的闻学,以避免存在明显的知识盲点;之后的思,应结合学习相关论述,尤其是看大德的解读。强调:只读原经文是不行的,远远不行的。
郭德纲有段话:“比如我和火箭专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烧煤,煤还得精选煤,水洗煤不行。如果那科学家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输了。”
如只读原文,结果可能还比不上郭德纲,他好歹还知道用无烟煤,你可能推荐的是煤矸石。专业修行人看你一眼,你就赢了。
闻的目的是知;思的目的是悟,领悟。证悟需要去修。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24-11-2 15:3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楼主认为定易,禅难,是因为离四相不易么?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24-11-2 15:3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另外,感谢楼主的诚挚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24-11-2 15:2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浅浅珍珠蓝 于 2024-11-2 15:31 编辑

来看楼主的架构。看得出,楼主对佛法进行了沉浸式了解,且实修。
我接触佛学时日短,也无深钻,只能就经验来应对理论。第47楼大多认同,倒数第二段有不同看法。做事可以令人专注,专注到一定程度,可达到坛经对禅定的解释,一是离相,离相曰禅。二是可以定,无杂念。就是说,做事并不一定是向外求法,也可以是内求。
在达摩大师的二入四行中,貌似有论述,我用的手机,翻页不方便,就是论述心注一境的禅法。又称达摩禅法。楞伽经也有论述。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24-11-2 10:11 |只看该作者
《修行1》
一、
我在的Q群,主题和学佛没关系,列在游戏大类下面。
聊天内容和学佛无关联,日常就是我一个人包围一群人,挨个怼。我也有累的时候,躺平了,一群人围殴一个人。
前一段在聊国际大事,至于状态,喷子不内讧就不叫喷子;近期重心转移到炒股,才团结起来。

我按腾讯规则设置了自定义群等级头衔,依次是:闻法、思辨、禅修、破障、证悟、涅槃。
多年来,我们群散伙多次,每次重组都沿用这个头衔设置。

二、
从大方面分,修只有三法:修定,修慧,修禅。

坛经讲定慧等持,藏传也讲止观双运,一个意思。
意思是这个意思,但照着去做,就错了。

修定,就去修定;修慧,就去修慧;至于禅宗,以禅命名,肯定应修禅法。选择修禅的前提,必须知道禅是什么。

学习任何内容,务必准确、全面、尽可能深入的了解其含义,具体到每个字、每个词,都应如此。
一开始偏了,努力愈多错的愈多。

三、
定,对多数人来说,就指那个禅定。但这个说法是错的,禅是禅,定是定。
定,是修止。止,samatha,令心止、寂静。修道最后大成,对其状态的形容是“如镜照诸像”,无所不见。
如对镜照像,刹那之间,万法即照即见。

慧,指的是修观。观,vipassanā,详细地看。
拓展后的意思:观察诸法的无常等种种行相。通过深度观照,获得的感受与领悟,就是慧。因此,也可称之为观慧。
慧力渐渐培育,生发,这个过程“如苗渐增长”。

禅,jhāna,静虑。拓展的意思: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
明心见性,悟后起修,特指修禅法门。身在红尘,心已圆满。很多人不知学禅的门槛很高的,绝大多数人一辈子连门槛都达不到,更不要说去修了。
为便于理解,举例:某些玄幻小说,男主转世重来,境界只能用NB二字形容,可惜这副躯壳太羸弱,还得在红尘中慢慢打磨。话虽如此,但他的进境可谓一日千里。为何?他境界在那里啊。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24-11-2 08:45 |只看该作者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4-10-30 21:58
楼主的禅定理论,来自理论还是自身体验?可有理论出处?找这方面资料比较难找。
我见到的只有坛经解释:外 ...

南传修学资料粗略的分几大类。
入门,教理,念诵,戒律,禅修,开示。
禅修类中,相关著述很多。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24-11-1 22:2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君爱 于 2024-11-1 22:50 编辑

《杀生》
一、
上面问到杀生。
首先,怎么定义生命,生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如果将它想的过于简单,或者只去肤浅草率的思考,待未来深入之后,迟早还会遇到这个问题并将你困住。

譬如一个人,他由无数的细胞组成,甚至细胞是由更加细小无数倍的微粒所构成。
那么,生命在哪里,生命具体哪个部位?

如何判断这个人,他作为一个整体,与亿万万个微粒之间,生命的所在与从属的关系。
譬如,生命概念应划到哪个层级:每个最最微小的微粒分别具有单独的生命,然后它们构成一个整体?还是达到细胞这个规模的个体之后,才能作为单独的个体而具有生命?还是这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才有生命的概念?

二、
回复是:最最微小的微粒,它自身就具有生命。
构成身体的微粒有无数个,其中的部分微粒,它们是由业力而形成,是具有生命的。也有其他部分微粒,不是由业力形成,不具有生命。
当这具有生命的微粒凋亡,就是生命结束的时刻。
这类微粒中,其所具有的生命力这种特质,被称为命根。

前述《世界》系列阐述万物生起的全部过程。其中,觉性生起作用是关键的、重要的、决定性的。
所谓业力作用下而生发的那些微粒,其背后的深层本质是觉性的作用。
觉性作用下生成的这些微粒,具体又分不同种类。它们从表象上看,分别起了觉性的各种功能:有的能看,成为色法上的眼根的基础;有的能嗅闻,成为色法上的鼻根的基础。

具备这些功能的微粒,构成的更大的细胞、神经或组织,就能起到眼根、鼻根的作用,当与外界色尘、香尘的最最小微粒发生碰撞的瞬间,就能生出眼识或鼻识等作用。

具备觉性本体这些功能的微粒,可以将其看作是觉性在这宏观物理世界的代言人,代言不同的功能。

三、
植物不是由觉性演化而来,植物的生长与动作,都是条件反射或自然进化的结果。
植物不具备看、嗅、尝的能力。

所谓植物的拟人行为,只是人类主观上的妄想,将其艺术化了。
草就是饲料,大树就是房梁,里面既没有爱情,也没有故事。

四、
关于生命的定义。

觉性所具有的功能,就是生命与非生命的分界线,即:六识。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24-11-1 21:04 |只看该作者
《轮回2》
一、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但凡提到善恶,第一时间会从最朴素的主观角度出发。

对我好,于我有益的;对我不好,于我有害的。这是从个人的观感区分善恶。
对大家好,于大家有益的;对众人不好,于众人有害的。这是从集体的立场区分善恶。
再扩大,乃至站在民族的立场,民族主义;国家的立场,爱国主义;乃至全人类的立场,普世价值观;乃至超越人类的立场,对一切生命的大爱、普爱。

从所有这些角度出发,作为一个人,始终无法超出“人”的立场,这些都是人道中的看法,人道主义。
佛法超越人道,乃至超越六道,直至超越三界,用人道的立场给佛法的善恶下定义,显然不行。

二、
佛法的善恶,有且只有一个标准。
凡能令人趋向于解脱的一切法,就是善;否则就是恶。
这,就是唯一的标准。

那,解脱又是什么?

前述《世界》系列,从前向后读,是入世之路;从后向前看,则是修行之途。
能让人从欲界六道的轮回中破壁而出,直至涅槃的方法,就是解脱之道;否则不是。

试举几例。
放生,能积攒善业,令人在轮回中获得福报,属于福德,不是解脱之道。
铺路修桥,令他人获益,是善业,善业能获得福报,可在轮回中享受回报,但不是解脱之道。
读经,让人有机会接触解脱之法,犹如播撒种子,这是解脱之道。
思辨法义,了解真妄、反观自心,生起精进解脱之念,这是解脱之道。

但凡向身外用功、做事,多是福德之举,可积攒福德,属于轮回中的善法。
只有向心内用功、精进,涤荡迷昧、提升境界,才是功德修行,才是解脱之道。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24-11-1 17:03 |只看该作者
《轮回1》

一、
六道中,生死轮回。
一生,一世,生死在两端。
死之后,轮回要多久?生死之间,发生了什么。

生死是个大问题,说是最重要的问题也不为过,将关注点放在决定你这下一世的“业力”之上。

二、
先总结:濒死之最后一念,决定了你的来世。

这一念,是你一生的浓缩:你的善行恶念,你的是非功过,你的功德与修为,你的遗憾与悔恨。
一生的经历,前世的回忆,全部投映在这最后一念。

初中物理课里面有个合力。
“力是矢量,合力指的是作用于同一物体上多个力加在一起的矢量和。”

死前最后一念,就是那个矢量和,它是一个种子。
所有作用力的结果最终确定了种子的成分:它是人道种子,你来世就去人道;它是地狱种子,你来世就在地狱;它是天人种子,来世你就投生天人。

来世在哪里,从何而始?就在下一瞬间,就在下一念。
濒死的最后一念,是你此生的句号,它的成分就是种子,原版不动的复刻给下一念,击鼓传花。那个下一念,就是下一生的第一念,是你在该生的第一个字母。

种子的意义在于,一旦确定,就不再改变。
西瓜的种子,会长出西瓜;葡萄的种子,会结出葡萄;桃树的种子,不会长成玉米。
这个种子里,印刻着你全部的基因,全部的信息,所有前世的业力。

三、
判断种子成分的方法?

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根据其中的善恶比例来划分:
10分恶,当然去阿鼻地狱;
9分恶1分善,去无间地狱;
8分恶2分善,去有间地狱;
7分恶3分善,生于水火之间的饿鬼道,;
6分恶4分善,去畜生道;
5分恶5分善,去人道;
4分恶6分善,地面的阿修罗;
3分恶7分善,空中的阿修罗;
2分恶8分善,经文中常说的大力鬼王;
1分恶9分善,投生为空居天人;
10分善,一切净土,随其所愿。

关键问题来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24-11-1 16:14 |只看该作者
《世界9》

一、
六道中,人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这是六道的平衡点。
当世界发展至人道,已是五蕴均有、六根俱全、七大运转、八识齐备,可认为至此已经是完全体,各种要素全部出现。

从个人角度看:天人算善道,畜生、鬼道、地狱道是三恶道,那么,人道可算是欲界的中道(居于善恶之间)。注意这不是佛法修行概念的那个中道,为方便理解给的一个临时定义,算欲界善恶两途之间的一个中转站。

之后的去向如何判定?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参考戒律。
对于初学,三藏中的律藏,不要忽视更不要轻视,也不要觉得用处不大。若有这种想法,是不知晓其实际具体的用处。

简单说,戒律分为三大类:①绝对禁止,不可原谅;②重点强调的,但给忏悔改过的机会;③相对较轻且易触犯的,日常应多注意的。
第一类去地狱:触犯一条是普通罪犯(108地狱/36地狱/18地狱),触犯多条是重刑犯(无间地狱),全部触犯是死刑犯(阿鼻地狱)。
第二、第三类,视情节去其他恶道,如果造业极轻可继续在人道轮回。

对于投进地狱道的,必须经历无数劫难将业消尽,才可转投鬼道;在鬼道之中经历磨难,业力消除才能投生畜生道;而在畜生道中继续磨难,生生世世直到消业之后才能转世进入人道,而且起初只能投身为人道中的最低劣的种群。
这里注意,三恶道中是一步步登上来的。一旦堕入地狱道,再回人道必须先经过其他两道的考验才行。

二、
六道在哪里?
地狱在哪里?

有句话都晓得:抬头三尺有神明。然而你可知,退后一步即地狱。
三恶道,不是高层建筑,自上而下的分门别类。它们,其实在同一个区域同一个时空,若说人间即地狱,也无不可。

举例:一个听力正常的盲人,一个视力正常的聋子,他俩看似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然而并非如此。
一个人的世界是黑暗的,喧嚣的;另一个人的世界是七彩的,沉寂的。
他们的世界看似重合,却又永不相交。

再举例:同一时刻与地点,蝙蝠脑海的世界,蛇所感触的世界,与人所见到的世界,它们是不一样的。
同样的物质,对不同的众生来说意义、作用完全不同,人所无感的声波,却是蝙蝠的“眼识”。
在无尽的声波往来中,蝙蝠“看”到了仅属于它的世界,人却一无所见。

作为人道一员,你所无感的事物,若被鬼道众生给触碰,可能会产生极大痛苦。
所以,不能简单以自己(人道)的角度,去定义鬼道的喜好。
也许,己所不欲,却是鬼之所喜;你之最爱,却令鬼道众生惊怖痛苦。你能一步跨过的某些空间,对于鬼道犹如深渊;而你叹息难渡之处,鬼道众生却如履平地。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24-11-1 11:46 |只看该作者
《世界8》
天人道
一、
欲界六天,其中空居四天,地居二天。
空居四天,自上而下:他化自在天→化乐天→兜率天→夜摩天。
气相物质在这里出现,与其对应出现鼻识。
不同书里经常有写,“天人以香气为食”。但为何以香气为食,哪些天人以香气为食,从不具体说。你不能因此认为二十八天的天人都是以香为食,此乃大谬。
尤其无色界,连色蕴都没了,到哪去以香为食。
同时补充说明一点:佛经中说的香,单纯指气味,并非香臭的香,不可望文生义。

地居二天,自上而下:忉利天→四王天。
液态物质首次出现,与其对应而出现舌识。

根据前文曾述之原因,到了欲界之上的色界,没有鼻舌和舌识。

有的书中提到久远之前,有天人到了凡间,吃了人间地产的美味,身子变得浊重,就飞不回去了,只能留在地上。
类似种种的说法,建议和上文比照着去读。

二、
上篇提到淫欲,有些内容继续补充。
空居四天,自上而下:他化自在天→化乐天→兜率天→夜摩天。

初入他化自在天,异性之间仅需互看一眼就满足。借用圣经一句:俩人对瞅一眼,那事就成了。故有云:非礼勿视。这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看久就没感觉,只看不行,得笑一下才行,结果表情暴露了内心。相视而笑,这就到了化乐天。
接着,看了笑了还不够,得触碰一下,拉拉手,有了肌肤之亲。于是成为兜率天。
摸一把还不够,还得搂搂抱抱才满足(禽兽啊),这就到了夜摩天。

可见神仙和人没什么区别,也是逐渐堕落的。


地居二天,自上而下:忉利天→四王天。
可简单粗暴的理解为:空居为天仙,地居为地仙。至于地仙,除了不会泄出精气,其X生活几乎与人无异。

三、
舌识出现后,至此,六识齐备。根尘识的概念比较重要,以下单独做个讲解。

六识,从无色界到欲界,随着六尘的出现而依次诞生(出现)。
六尘中的色尘,特指“明暗”(光),而不是物质。
比如:色尘、色蕴,这两个词都是色,但它们说的可不是同一个事物,甚至不是同一个境界,容易混淆。同理,我相、我执,这两个词都有“我”,但它们说的也不是同一个事物,也不是同一界的内容。

至于六根,这是更迷惑也容易出错的地方。
根,Indriya,感官, 感觉、知觉等能力。
所谓六根,指的是觉性的六种(或六方面)的觉知能力,譬如:能看,能听,能嗅,能尝,等等。
对于觉性的能看的功能,称其为眼根;对于觉性的能听的能力,称其为耳根;以此类推。

再强调一次:六根并非有六个根,而是“同一个”觉性所具备的六种能力。

这唯一无二的觉性,遇到色尘(明暗变化),其分辨明暗的能力(眼识)自动触发。同理,唯一无二的觉性,当遇到声尘(动静变化),其分辨声之动静的能力(耳识)自动触发。其他以此类推。

觉性的能力始终存在,但没有六尘出现,六识则不会出现。所谓六识,是对觉性生起某种对应作用的命名,它因六尘的出现而生,随着六尘的消失而灭。
六尘是生住异灭的,因此六识也是生住异灭的,它们是同步的;而六根的作用是常驻长存,不生不灭。
这是重要的区别处,也是很多修法的入门处与根本处。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24-11-1 10:45 |只看该作者
《世界7》
一、
以下要讲到欲界。
这一界的不同阶段,才是绝大多数乃至几乎所有人所了解、所对应、所询问、所认知、所能抵达的境界。很多想法,看似高妙其实妄想,实质都是欲界念想。
这以下内容会讲的详细些。

色界之中无淫,既无淫行也无淫念。淫与非淫,是两界间一道红线,一个标志,一个关键,重要乃至最重要的区分。

何来万恶淫为首?
淫念一生,便入欲界。

二、
在色/欲两界边缘,一边是初禅的梵众天,另一边是欲界的他化自在天。
穿过边界,第一刻遇到的就是“波旬”。务必记住波旬就在这个位置:两界的分界处,位于欲界一侧。

若从从玄幻的角度解读,那些修仙小说里,修士破开结界飞升,那个结界,就是这个分界。
若对佛教故事解读,佛陀战胜魔王后,才能从欲界进入色界,波旬相当于两界的守门人。

从色界到欲界持续向下,是一个物质在宏观中出现并逐渐冷却的过程。
直至进入欲界,才首次冷却到出现气态;沿欲界六天依次向下,前四天均为气态,第五天首次冷却到出现液态;继续向下直至人道,首次出现固态。

以水为例,气固液本质都是水。冰是沉睡的水,汽是飞舞的冰。
如果刨根问底气态之上是什么?就会发现,所谓水,其实是能量的一种物质形态,水的本质是能量以物质形态的具现。
物质是能量的一种表象,翻译一下就是“色不异空”;物质本身就是能量,翻译下就是“色即是空”。

之前讲,看心经这一段时,若想将其参透应从三禅处去入;而修行者作为人道众生之一,要在天人、人道这个过程里悟。
我将这里简称为:“三禅入,欲界悟”。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