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五号猴不知道为什么不准吃苹果,却参与阻止新猴子吃苹果,这是道德的起源”时,我们指的是什么?
啊哩认为此时说道德起源为时尚早,他认为“这种群体的意识,并非是群居动物的本能反映,而可能是早期人类社会形成的一个原因”,并给出了道德的产生条件,“我想,应该具备几个基本条件:1.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社会的形成;2.具备抽象能力;3.具备语言能力。”
仅就一项“语言能力”一个条件,就意味着我们想通过动物实验哪怕是思想实验来考察动物道德的成因,就是不可能的,但为什么人类还要这么做?因为当我们谈论道德话题时,意识的主体是人类,鸳鸯对爱情的忠贞,狗对主人的忠诚,其实是人类主观的道德意识,鸳鸯和狗以及猴群是否产生了道德意识,这属于范畴错误的提问,人类观察到的动物行为具有某种道德意义,这个道德意义是人赋予的,并不是动物的
所以五号猴的行为只是被实验者寓意成了道德的起源,猴群是否真的产生了道德,这是个子非鱼主体间性问题,人类与猴没有交流主观抽象意识的方法,至少目前没有
什么是道德的起源呢?借老子的观点,失道而后德,道德包含两重涵义,道,世界和事件的真相、本原、规律,德,世界和事件的意义,湿猴实验中“吃香蕉会使所有猴子挨打,所以不能吃”就是真相本原的道,而五号猴并不知道,它打摘香蕉的新猴子就是它追寻某种意义的举动,无论基于群体利益目的还是基于合群的目的,这都是做为观察者的人类在试图解读五号猴的行为意义,也就是德,而五号猴的真实想法,人类是无法知道的
“失道而后德”就是德的起源,湿猴实验只是表征这个哲学主张的寓言,不是实证,道德起源和物种起源一样,永远只有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