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4-9-16 08:22 编辑
【语言文字漂变漫谈11】巴拉 巴拉 巴拉 文:公理力
本系列一直沉溺于咬文嚼字,咋想到扯这么个狗肉包子呢?
这要感谢语文界最好的生物老师、兼生物界最好的语文老师金豌豆女士。
应该是去年的什么时候,在金老师某个拉家常帖中,出现了“巴拉巴拉”。
只是已记不清,究竟是她用该短语形容她儿子,还是他儿子用来修饰老妈?
不过,这个悬案,即使她不解答,应该也不成问题。
但凡了解金老师者,不费吹灰之力即能定案。唯一的问题是她是否能没一丝心理阴影地欣然接受。
当然,你也不能完全排除金老师报复儿子的小心思,故意说小伙子话多,巴拉巴拉,是不是?
言归正传。进入中文世界的巴拉巴拉巴拉,是个外来户,乃英文blah blah blah音译。
这也是重要事情说三遍吗?正相反,该惯用语的基本含义可归为无聊的唠叨,滔滔不绝,喋喋不休,废话一堆。对应地可译为“什么什么”、“等等等等”、“诸如此类”。
《剑桥词典》给出的该习语释义是:(觉得厌烦,不想重复别人的话时说的)诸如此类、等等废话。
中文语境会说某人“哇啦哇啦扯了一大堆”,这里的象声叠词大意与那个外来口语一致。
另外,东北方言中有嘚吧嘚嘚,不知其他方言中是否也有类似的俚语?山东话中,好像是没有的。
英文里的blah blah blah也是一个经历漂变的俚语,由blab blab blab演变而来。
据考证,Blah Blah Blah起源于古希腊。原语是bar bar bar,最早出自表述蛮夷人发出的声音,意指所说的话是“无意义的噪音”。这些表达逐步演变成诸如 yada yada yada和blab blab blab 这类叠词短语。
而blab blab blab早在19世纪的书籍中就出现了,之后又变成今天的blah blah blah。
据《牛津英语词典》,美国记者欧布莱恩是文献中有确切记载第一个使用“blah”一词的人,该词语出现在他于1918年出版的回忆录《葡萄酒、女人和战争》中。
二战后,该短语开始流行。据统计,从1960至2000年短短40年间,其使用频率暴增50倍。
主要原因是此短语频繁出现于平面广告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传播作用。
弄清了该叠词口语的含义,就不难设想,在中国家庭成员中,特别是夫妻间,该短语应该大有用武之地。
老公背后吐槽老婆,子女背后吐槽父母,都是不难想到的场景。
有趣的是,在英文世界,有好事者于2016年整出个民间节日,名叫Blah Blah Blah Day,定于每年的4月17日。
干嘛呢?在这一天要坐下来,专门聆听一番你过去一直忽略的那些身边人的唠叨。当然能够兑现一两件被唠叨拖延不干的事情,就更有意义。
而最近,美国TikTok(抖音)让一动画片(乐高电影)中一句台词大火起来。这句被剧中人物如唱歌一般说出的台词是:“Blah Blah Blah,Proper Name Place Name ……。有人在短视频中利用其“旋律”作为背景“音乐”,也有对口型的。今天看到一短视频,点击量已高达630万,超过两百万的还有几个。
值得一提的是,叠词在汉语中简直无处不在。从最早《诗经》中的关关雎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到后世文人墨客笔下的寻寻觅觅,卿卿我我,凄凄惨惨;再到今天寻常百姓口中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斯斯文文、大大小小、老老少少、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安安稳稳 ……
而在英语中,叠词现象却并不常见。但除了blah blah blah,还是可以找到几个的,例如:
bling bling——主要指女性一身珠光宝气,穿着令(男)人炫目
chop chop——快,赶快
drip drip drip——形容事情逐渐变糟的过程
hush hush——秘密的
pooh pooh——对…嗤之以鼻
至于在非叠词使用场合,blab和blah的含义就不赘了,这里毕竟不是英语课堂。
最后,金豌豆老师开六星风气之先,第一个吃舶来的螃蟹“巴拉巴拉巴拉”,为至少五千年历史的汉语言文字漂变增砖添瓦,值得点个大大的赞。
至于她是否还有凡尔赛母子情之小心思,大概除了公某不知道,六星人早就看出来了,不只是应然,而是必然。
祝大家中秋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