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潘霞 于 2010-12-30 08:36 编辑
最早知道龙虎山的名字,还是上小学时在《水浒传》中读到的。书中开篇第一回便是“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说宋天子仁宗闻报“目今京师瘟疫盛行,民不聊生,伤损军民多矣。”遂准参政知事范仲淹“要禳此灾,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就京师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之奏。御笔亲书,并降御香一柱,钦点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为天使,前望江西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临朝,祈禳瘟疫。正是因洪太尉在上清宫的伏魔殿放走了地穴里的妖魔,才有了日后的梁山泊一百单八将。
本以为龙虎山只是神话传说或演义中虚构的地方,因为江西名山中耳闻能祥者非井冈.庐山莫属。一直到了旅游热的今天,才知道龙虎山并非虚构,及至游完龙虎山,方晓得龙虎山名不虚传。正如《水浒传》中“远观磨断乱云痕,近看平吞明月魂,清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诗所描述的一样,真乃独秀江南的秀水灵山。难怪当年张道陵携弟子游淮入鄱阳.溯流而上于泸溪河中,一眼就看中此地风光,遂于锦云山结庐,炼成了“九天仙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
游完正一观,经兰车刘家村的竹林,直奔溪边码头。偶有三二古栗和古樟树秀于林间,若是盛夏时节,置竹椅竹床于树下,或躺或坐,品茶聊天,听鸟鸣竹响,观山溪景色,该是何等的惬意?可惜时节不等人,已是深秋天自寒。
登竹排入河中,顺水流而漂下。放眼望去,仙水岩景区的秀丽风光尽收眼底。只见溪水清澈见底.色呈碧青,丹霞地貌的龙虎山,壁石红赤,映入水中,五彩似锦,两岸植被茂盛.峰峦起伏,奇峰怪石惟妙惟肖,山体斑斓各显风采,天然洞穴形态各异。水面上往来的是满载游客的竹排,那一点点.一团团救生衣的橘红色映入眼帘,动静相宜的山水画卷也因此变得生动起来。眼望着一个个隽秀.神奇的胜境放电影般从眼前缓缓展现,“道堂坐不得”“.仙女配不得”.“仙桃吃不得”.“云锦披不得”……回味着“十不得”胜境背后美丽的故事,不由使人顿感心旷神怡,疑为人间仙境。
泸溪河里竹排往来穿梭,不时有架着鹭鸶捕鱼的山里渔民划船而过,靠近岸边的浅水中常有雏鸭戏水.成鸭高歌,岸上洗衣.洗菜姑娘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当成杰作铺凉在鹅卵石上,远处山坡放羊的小童挥舞着手里的鞭子,将晶莹的白玉镶嵌在翠绿的地毯上。忽有头戴斗笠的村妇划小排靠了上来,叫卖糖炒栗子和栗肉棕子,10元钱买一小纸袋糖炒栗子,虽然稍嫌贵了点,那栗子却是个个都剪开了口,轻轻一剥便取出完整的栗肉,纳入口中,栗香沁人心脾,使人忘却了尘嚣之苦,淡漠了名利之争,不是神仙,胜似神仙。蓦地,不知是谁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插曲,大家便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歌声在泸溪河上回荡。
“看,仙水岩悬棺吊装表演开始了。”只见一只放于小船上的仿古棺木被从千尺崖头垂下的绳缆缓缓吊起,送往崖壁上的天然洞穴内。丹霞地貌的龙虎山,不仅峰奇石怪,而且洞穴密布,那些大大小小的洞穴里神秘地安放着200多处2600多年前古越人棺木及殉藏品。当年古越人被吴打败后,不得不背井离乡.逃亡迁徙,于是将悬棺崖葬的习俗传播到了闽.浙.湘.滇.桂等地。这至今还有着许多尚未破解的千古之谜,形成了中国乃至世界崖墓洞穴文化的奇观。
龙虎山,山体美,山是凝固的诗行;泸溪河,水体美,水是流动的音乐。正因那水随峰流的泸溪河似一条玉带串起两岸珠玑,生出如诗如画的水韵风光,才使得龙虎山名山大川珠联璧合,山水之美兼而收之,山因水活,水因山媚,一切是那么自然流畅,那么原始脱俗。
徜徉于青山绿水,纵情于蓝天白云,姿意于鱼跃骛飞,这山的俊俏.水的柔情.林的幽静.峰的峥嵘.激流的涌动.乡人的闲适.历史气息的浓厚,不禁令人惊叹.令人窒息.令人流连.令人陶醉,进入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至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