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我写了几首,回头看依然没有跳出固有的窠臼。简单说就是一眼硬,过于现代化以及口语感。我说这些不是指别人,内里实际是对自己作品的审视。
当然写诗词是一件蛮自我的事,但如果有良好的氛围,或许会激发创作的热情以及触发自己对诗词进一步的理解。
我也不知道以后会写什么?会写多久,世间事就是这般捉摸不定,所以有时间,有心情,便尽可能的愉悦自己,活在当下。
古体诗词当下的受关注程度远远比不上现代诗歌。于我个人而言,都是自我心绪情感的表现,选择什么样的诗写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言之有物,喻之有理。
我喜欢古诗词,更多的是喜欢它的凝练,含蓄以及由此释放体悟出的内涵美感。所以,写古体诗在于自己,完全不必受外界他人干扰。
人常说诗正词媚。确实,现在接触了些,越来越感觉宋词之前的律诗,绝句更为严肃,正统。有时候感觉一首诗真就是字词堆叠而成,你可以清晰的感觉出字的张力,色彩,情绪,这点绝对比宋词要严苛,毕竟绝句,律诗字词有限,可以想象浓缩就是精华。
相应的宋词便宽泛的多,就如现代诗歌不受拘束一样,对字词的要求便相应低了许多,甚或之于对仗,也逐渐放开允许宽对,追求的是意境上的完整。
迄今看了些诗词,继而对词牌有了些许粗浅的认识。如生查子便从五律上顺延而来,只是换了仄韵,玉楼春便自脱胎于七律,只是少了对仗的苛刻。如像一剪梅,四个字接七个字,重复四遍。浣溪沙说三句停一下便再三句,鹧鸪天在中间顿两下。更像采桑子,喝火令里头有节奏的重复,不光这些小令,之于中调,长调如小重山,念奴娇等等,更是把诗规规整整的格式給一体打破了,完全是自由发挥,哪里停一下,三个字,哪再停一下,二个字等等,不同的词牌应运而出,以满足人类情感创作的需要。
等练习多了,就会知道根据自己的内容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格式,是套用格式,但并非迂腐。因为特定的词牌特定的发声方式,是有益的,问题,它并没有限制你表现的思想内容。古诗词无韵则无味,历史证明,传承下来的诗词证明,内容才是首要,框架并非桎梏。
言归正传,这次主要谈谈【鹧鸪天】,这种词牌,于心而言,还是基于七律顺延而下,只是将律诗第五联做个变化,把节奏加快,打破七律四平八稳的格式。所以,创作上要避免诗体的硬,柔和下来才体现词的风雅。
我写了几首,词林正韵也都对上,然而现在读来感觉还是偏于律诗,规则有余,没有放开。
尤其鹧鸪天里第三四句的对仗,我觉得相当重要,写好了就把该词的韵味体现出了。如劳劳燕子千万里,还有如兰亭写得庭前人静濛濛雨,江畔樱开缕缕风。对好了,读来添韵,增色。
我看了下,略有所得,如何写好词牌,我简单概括了一下,主要分以下三点:
第一:诗词用字,宜古
第二:诗词写法,以规
第三:诗词出新,着意
第一点,诗词用字词,适宜古体字,有人整理过汉字词大概跳不出数百个左右,如画楼,香榭,芙蓉,暖阁,御街,写到风景必定丝柳,写到伤心必定惆怅,写到雄浑必定击鼓等等,古风古韵本就是一体,这是变不了的基因生成。像我们现在因为语言习惯和环境的缺失,所以习惯性用现代词语去带入,这就有撕扯感。甚至有些自以为是的拟古,如谁晓,如是等等,把古体文的写作方式给混入了,这都极大削减了词的风韵。但时代在发展,我们总要写些与时俱进的东西,那该怎么办呢?
这就涉及第二点,诗词写法,以规。严格按诗词表达方式,一首稿子出来,我们习惯性就推出来,然而慢工方出细活,有时候,过一阵翻看下自己的东西,立马觉得有些地方用词不符合古体风格,适当的改变一下语序,调整下字词位置,或者加上一些莫非,岂是等专有名词,这出来的感觉就不一样。
但这样还不够,要赋予现代创作的新风,必须在表达思路上出新,看你诗词的落脚点,你所想表达的内容,是否是前人的重复还是有自己不一样点亮点和角度?要写好一首词,就是要把宋词的神韵掌握到手,活学活用才能赋予时代气息。
另讲讲一些创作技巧,诗词不是说教,或许更多的注重所体现出的艺术美感,甚或有些思想不够成熟,但胜在天真,可爱,或者出糗也是反映一种真实的生活情趣。这也就诗词创作着意的地方,不要被框架所限,思想无限,无限可能。
再者,创作过程中有二类,二种方向,一类偏实,围绕某个具体事情一以贯之,有些偏虚,时间,地点,场景拉开得很大,空间感就扩大了。这两类没有绝对的好坏,事体词我们也看到,如秦观写得【妙臻】,就是看一副美人图的事情。然而表现出来却也很好,所以,重要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需要掌握相应的表达能力。第二类,就是得强化我们关联的能力,类同现代诗所讲的通感,选定一个题材,你必须发散思维,尽可能多得将相应关联的事物摆放出来。如表现消沉,可以将落日,打更,花瘦花卷,风窗入户,孤独,惆怅,灯晕等等归拢一气,有助于筛选,提精。当然原则在于情景交融,富于美感。古体诗词大凡都是由景及人,所以上阙多情境描写,下阕多心理状态。
当然了,话虽如此,但好之不易。暂且如此吧,诗词一道,路阻且长,愿与诸君齐步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