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潜伏》有一句经典台词:嘴上讲的是主义,心里想得是生意。《潜伏》那个时期的人认识不了这样的深刻,或许这是当代人的总结。但谁都不能否认信仰的力量,否则,“擦干身上的血迹,埋好同伴尸体,又继续战斗了”的情形就不好解释了。不过,也确有一大批人,对信仰是懵懂的,其执着缘于涉世太浅。如果让他们饱经人世变故,或许他们会有其他选择。
可本文说的这位人物,是个大师级忽悠,说他跟定信仰,似乎是天方夜谭,因为他本人是个忽悠别人信仰的人。他给世人留下印象是刁滑狠辣。但铁定的事实却让人无从解释。他就是二十世纪上叶中国政界、军界不容忽视的重量级人物,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
1945年,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与蒋介石两人单独长谈一次。事后,蒋介石在一个随便的场合戏言:在中国,只有两个人有能力接我班统领中国,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白崇禧。
毛泽东在渝期间,拜访了不少各界知名人士,其中也有白崇禧,白崇禧自然要尽地主之谊设宴款待。两个出生于1893年的同龄人,谈兴很浓。毛要感谢白,在红军长征过湘江后,广西军不去赶尽杀绝,高抬贵手放红军一马。白并不接受,白放红军是为粉碎蒋介石既灭红军又削弱地方势力的一石二鸟之计。是保存自己的必要措施。
抗战初期,白崇禧向蒋介石建议抗日战争总方针: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被蒋采纳。有人说,白受了毛《论持久战》的启发,也有人反驳白此前并未读过《论持久战》。但不管怎么说,同为纵横捭阖的战略家,许多问题,他们会不谋而合。
白崇禧14岁考进桂林陆军小学,然后在广西军中逐级升迁。他与李宗仁、黄绍竑结成同盟,在孙中山的支持下,武力统一广西,广西军至此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在北伐战争中,在抗日战争中,白崇禧组织指挥许多重大战役,充分展露出他的军事才干。在政坛上,他与蒋介石几度分合,曾3次逼蒋下台,在及其复杂混斗中,保存了广西军的势力。小诸葛名号绝非徒有其名。
到了1949年,解放军过长江,摧枯拉朽,国民党军纷纷倒戈,包括黄埔军校的天子门生们。毛泽东给白崇禧开出了所能给到的优厚条件。即广西2年之内不实行土改,广西保留自卫军,白崇禧可以继续带兵。这应该可视为最早的一国两制构想。
类似的问题傅作义曾经提出过,因傅作义有天津、北平做筹码。这个筹码应该说是不轻。但中共坚决否决。林彪给傅作义谈判代表的回复是:傅部所占地盘必须解放区化,军队必须解放军化。结果预定可以坚守3个月的天津仅29个小时即被破城灭军,傅作义的砝码也就随之失去了。无条件接受改编,别无他途。
白崇禧手里没有什么筹码,没有什么重要城市、重要物质掌握在蒋的手里,只有20几万的部队,还不如汤恩伯、胡宗南集团的败兵实力强。而且中共上杆子给开大价钱,白崇禧这位务实大师自然应明其事理了。可他却不识时务选择对抗装备、兵力远远超过他的中共第四野战军。在青树坪,白崇禧设伏,重创了四野悍将钟伟所部一个师,害得林彪未能参加开国大典,亲临前线,部署对白崇禧部的作战。林彪以丁盛师作诱饵,吸引白崇禧部7军、48军4个主力师。桂军4个主力师包围丁盛师之时,反被优势的四野主力反包围。只是白崇禧没有能力打出孟良崮来,主力基本被歼灭。只剩一小部分逃到越南,被法国人缴械。
兵没有了,何去何从?亲密朋友李宗仁告诉他,哪都可以去,可以去美国,可以去香港,就是不能去台湾。因为蒋介石恨白崇禧甚于恨共产党。而白崇禧却偏偏去了台湾。
在台湾,白崇禧表面上有一个战略委员会副主任闲职,实际上过着仅次于张学良的日子,出门受监督,家被抄过。而且老年丧妻,晚景惨烈,死因至今不明。
有人说,如果白崇禧降了中共,也过不了文革的关,会更惨。 这样说不对。
毛对当面的敌人,有本事的敌人,认了输的敌人是网开一面的。
前面说到的傅作义,文革中安然无恙。别说傅作义无事,他的女儿付冬菊,在新华社那个敏感的地界工作,说话也不是很注意,却既不是右派,文革也未磨难。这是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她有那样一个反动的爸爸吗?只是级别进步一般,正厅退下了的。
那些懂得实力因素的人,绝对不会是满嘴道理的客厅英雄。
怎么解释白崇禧自投罗网于台湾呢?白崇禧自己讲:广西人不投降,也不流亡。我跟的不是委员长、蒋总统。我跟定的是三民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