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杂阿含经里有一段话,曰:
“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这是释迦牟尼说法,很诚恳,很实在,是日常生活经验之谈。“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这是核心句。大白话就是告诫别贪小便宜,做好自己的事。
这么直白的劝诫却往往遭遇扭曲:一是从心理上不容易相信佛法会这么平易,一是因为“厌离”二字遭曲解。
杂阿含经有好多版本,最早的版本好像在南北朝时期。各种版本的翻译都明显地归化先秦诸子,用字很考究。“厌”字,此处便是先秦的用法,意思是“厌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即此意也。
东汉以后,“厌”字往往当“厌倦”或“厌恶讲,就是现代口语里的“讨厌”。“厌离者,喜贪尽”,意思是“戒干净贪心,则得欢喜”。离,舍弃贪心;厌:很满足。尽舍贪心,心生欢喜。厌=喜。凡人贪小便宜则喜,佛法以不贪为喜。
不少不识字的人信佛,在这一句上便已颠倒。理解成“厌倦”的意思,大违佛法意旨。数年来有一个人拉我信佛,我不为所动。她孩子是佛学博士,今年过年拉我与之交谈,于是质以此字。
先秦诸子用字古奥,后人容易误会。不但于翻译佛经里出错,注疏里也常见。比如将将说过的怒字。春节前我还发现过道德经里一个错字,春节期间,又捉出其中一错字。道德经里错俩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