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4-2-26 10:07 编辑
侄子议亲了。女孩及家庭,似乎都很合眼缘。
各种贴心叮嘱便持续上演,在长辈们的狂轰滥炸中,侄子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譬如,要如何尽快拿下女孩啊,怎么注意日常相处啊,包括怎么对待女方父母等……
乐够呛。
想起《孟子》有言论,说女孩子出嫁,母亲临行训诫,“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女孩子低眉顺眼的画面感鲜活。社会发展到今天,却多是男孩子接受婚前教育,是不是很有点喜剧效果?
侄子他妈就说了,人家娇养的女孩,你不得继续娇养着吗?你不珍惜的话,人家父母凭啥交托给你。
这未来好婆婆的扮相,还挺有自觉性的嘛!感觉我有点相似的潜质,就等哪家幸运闺女扑棱棱飞往我家落户了。
我笑嘻嘻补充,跟侄子耳提面命,说,不单要对女孩子好,还要对人家父母好,要显得比对自己父母更好的好。因为人家的父母没义务谅解你的疏忽和无礼,所以需要以心换心、以诚换诚。这一招叫“曲线救国”知道吧。
一家子都笑得哈哈的。
侄子他爸也插言,说,对的,就听你爹(本人,女干爹)的,我们老了又不要你管,你就管好人家的爸妈就对了……
这话初听好像没问题,往细里琢磨……怎么想怎么别扭呢。
想起来论金写过关于“孩子教育”的文字。
他说,农业社会文明时期,靠子女赡养,诞生了孝顺文化,就有了养儿防老的思想;但自从人类社会发明了养老金制度,人的思想认识随着现实的变化而产生了变化。
他举了对立的两个例子。其一,是从前教育孩子,说,爸爸对你这么好,希望你以后记得也对爸爸这么好。其二,是现在对孩子说的,多是爸爸对你这么好,希望你以后也这样对你的小孩。
我侄子他爸的想法,吻合了论金的总结,大概就是觉得自己老了,不怎么需要子女孝顺了,但希望他们担起自己的家庭责任。
这,是我所不认同的。也是我认为,很多家庭教育出现偏差的地方。
“不需要孩子”的潜意识和言传身教灌输,会让孩子没了方向,变得冷心冷情起来,又怎么指望他们去担所谓家庭的责任?
为嘛单身贵族越来越多?因为他们不被需要,也不需要别人。为嘛不想生孩子的越来越多?除了所谓养孩子的投入(物质的,连同精神的)巨大,更多却是他们对“家庭”的感受不深……
我跟侄子说,家是有温度的地方。
家人之间的牵绊,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更多是物质之上的情感慰藉。冷了,有人提醒添衣;痛了、病了,有人陪伴,端茶递水。父母替代不了另一半,未来很长的人生,需要跟另一半相依相伴携手而行,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情感也是不容忽视的。
由此可见,教育孩子的台词,由始至终就不该变:我对你这么好,希望有一天我老了,你也能对我这么好。不仅仅是感恩教育,更多是引导,是传承,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内部互助和相互帮扶。
所以,不要试图替孩子撇清什么关联,家庭关系的纽带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家不成其家,国何其为国,人又何其为人呢?
婚前教育延伸这么多,物超所值的感觉。我家儿子就笑得哈哈的,说,小哥,感觉你好惨哟!这么多人对你轮番洗脑,你还是赶紧跟雪姐姐私奔了吧。侄子嘿嘿笑,回怼我儿子,说,下一步就是你了,我等着看你的笑话。
一窝子人“唰”视线都转向我儿子,很有点“你哪天拐女朋友”的既视感,吓得我儿子转身躲回房间去,丢下一句:你们看不见我,看不见我……
哈!这臭小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