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4-1-15 00:21 编辑
知音发帖《从纯功利角度看教育,是指赚钱多少吗?》,提供了不少基本事实和数据。应该肯定,对于理性审视,客观看待教育的纯功利性功用,是有帮助的。特别是给出与学历挂钩的薪酬范围数据,仅从赚钱的角度,是很有说服力的。
回帖中,公某补充的唯一一点是:
即使从纯功利角度看教育,也不限于赚钱,还包括诸如官场地位、社会地位、物质与精神生活质量等多个层面。
而从这些层面审视,教育的功用,就更显著!
知音帖还谈到高校扩招,并列出了一些反映基本事实的重要事件信息。
但有一个大背景,圈外人了解有限。当年我就在国内高校,多少还有点发言权,就简单扯几句梗概吧。
改开后,发轫于过激的所谓“全盘西化”思潮,中国教育和科技界——邓公复出之初向中央要求主抓,开始长期的“觉醒”式大思考、大讨论:中国如何从教育、科技入手,振兴中华?
期间,邓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论断。
在这个背景下,知识界认识到美国这个不二“圭臬”。于是,中美教育大对比、大思考成为一个热门主题,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甚至有人也对比了幼儿教育,堪称对教育所有环节和阶段的全面审视。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从高校数量、招生规模,到每年培养理工科人才数量、中高级人才的人口占比等,中、美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有些数据,中国落后人家一到两个数量级!
教育科技大思考的基本结论是,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大幅落后于美欧,振兴中华的关键,也正在于教育的振兴。
之后有了关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的“863计划”,重点建设100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211工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985工程”,以及近年来推出的“双一流”高校建设——属于对“985工程”和“211工程”的继承与创新。
这是当年高校扩招最基本的,也是最大的背景。至于90年代国企改革导致下岗潮,带来年轻人就业巨大压力,以及之后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打击,都是短期内的直接肇因。
总的来看,中国高校扩招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个必然路径。而总体效果也是好的。不再具体展开。
关于有人从多年前就在诟病的高教产业化、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前者属于高教改革过程中的政策与执行两方面的过热偏差;而后者则属于局部利欲熏心滥用政策问题。也不再赘述。
有空儿的话,我会另发一帖,专门来看看中国科技教育界近年来实体性成果。
|